天线热设计完成后,开展天线在轨热分析,验证天线热设计是否满足在轨工作温度范围要求。分析需考虑卫星构型与布局、轨道、天线自身热耗等因素对天线在轨温度的影响。仍然以某卫星DCS天线为例来描述天线在轨分析。
1.热分析模型
DCS天线本身无热耗,其温度分布主要由外热流决定,而天线外热流受卫星轨道和飞行姿态影响,在一个周期内变化剧烈,因此,对于DCS接收天线的热分析,必须建立瞬态模型。利用Thermal Desktop软件分别对天线在轨的辐射热环境和温度场进行计算。天线网格图及模型图如图9-22所示,图中未包含卫星舱板,整个天线共划分为452个节点。
图9-22 天线热分析模型
(a)网格图;(b)模型图
2.外热流分析
太阳是航天器在轨主要热源,是天线在轨温度环境的主要决定因素。首先计算卫星β角(太阳与地球连线与卫星轨道面夹角,表征了卫星在轨道内受太阳光照射的强度变化)在一年中的变化情况,如图9-23所示。
图9-23 一年内β角的变化情况
根据以上对β角的计算结果,结合一年内太阳常数的变化规律,可以确定该卫星轨道外热流的典型时刻为:①夏至附近,6月21日,β角最小,此时-y面以外的各个面受太阳照射热流最大;②2月26日和10月15日,β角最大,均为86.8°左右,太阳光与卫星轨道面接近垂直,此时-y面太阳照射热流最大,其他各面则最小,卫星相对处于低温工况。由于β角相等,此时的轨道热流差别主要在于太阳常数的不同,10月15日太阳常数为1 374 W/m2,较2月26日小,因此10月15日是另一个典型时刻;③冬至附近,太阳常数最大,为1 412 W/m2。
对卫星表面六个方向的热流进行计算,典型季节的平均外热流如表9-7所示。
表9-7 卫星各方向表面的到达外热流W/m2
为确定卫星在轨不同时刻外热流的变化情况,还进行了瞬态计算。从升交点起,将一个轨道周期按角度平均划分为72个点,在各个点上,根据卫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分别计算各方向的到达外热流,从而得出卫星在一个周期中不同时刻的受热状况。图9-24~图9-27为一个轨道内的热流曲线。
图9-24 夏至各面到达外热流瞬态曲线
图9-25 夏至轨道与地球、光照位置示意
图9-26 冬至各面到达外热流瞬态曲线
(www.xing528.com)
图9-27 冬至轨道与地球、光照位置示意
1)不同季节外热流变化规律复杂。从瞬态热流曲线可以看到,+z面的外热流在不同工况下变化幅度不同,10月15日最平缓,夏至和冬至在一个周期内均有较大幅度的波动。
2)卫星六个方向外热流相差很大。对DCS天线的螺旋线、支架、馈管受±y方向热流影响较大。±y方向热流变化大,导致天线螺旋线、支架、馈管±y方向会有一定温差。天线的螺旋线支撑、天线法兰受+z方向的外热流影响大。
3.工况选取
根据以上β角和外热流的分析结果确定了该卫星轨道外热流的典型时刻,因此,工况按照典型时段设置,如表9-8所示。
表9-8 工况选取
计算中主要材料的热物理参数选取如表9-9所示。
表9-9 热物理参数选取
4.热分析结果
根据前节的工况选取,建立瞬态热分析模型,计算结果以温度曲线图的形式给出。在图9-28的温度曲线图中,横坐标为时间,单位为秒;纵坐标为温度,单位为℃。图中给出天线入轨温度稳定后连续几个周期的温度情况。
图9-28 天线入轨温度情况(不同曲线代表不同位置点的温度变化)
(a)螺旋线(工况1);(b)螺旋线(工况2)
图9-28 天线入轨温度情况(不同曲线代表不同位置点的温度变化)(续)
(c)螺旋线(工况3)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天线各部分的温度情况如下:
DCS天线在10月15日低温初期工况下,温度最低,螺旋线、螺旋线支撑、天线支架、天线压板的最低温度分别达到了-12.48℃、-29.18℃、-14.22℃、-15.11℃。这是因为卫星轨道在10月15日几乎与太阳入射光线垂直,太阳光从-y向直射向天线,天线+y面受天线自身遮挡,外热流低。同时天线所在的安装面所在舱板温度低,天线向舱板漏热。但综合看来,各设备均在-90℃~+90℃范围之内,满足温度指标要求。
在夏至高温末期工况下,DCS天线螺旋线及螺旋线支撑的温度最高,最高分别可达79.49℃和70.79℃,满足天线的温度指标要求。在冬至高温末期工况下,DCS天线铍青铜材质的螺旋线温度最高,可达101.42℃。其他部件的温度均在5℃~61℃,满足天线的温度指标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