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原理可以被认为是天线阵原理,通过运动载体(卫星)的线性运动,在运动轨迹上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脉冲重复频率PRF)发射脉冲信号,通过记录每一脉冲的回波脉冲的幅度与相位、位置、方向等参数,在每一波束可达到的卫星最大飞行长度内进行阵列波束的合成计算,从而形成比单个口径天线窄得多的波束宽度,实现高分辨率的探测。在运动方向(方位向),天线可以获得非常大的等效长度Ls,即合成孔径,如图7-51所示。
在距离方向,由于脉冲宽度的限制,用普通脉冲无法获得高的分辨率,因此需要对脉冲进行压缩,窄脉冲意味着宽频带,故提高了对天线的宽带要求。SAR的目的是获得目标的二维图像,在距离向是通过距离分辨率的投影获得的,所以,SAR卫星的天线波束均应与星下点有一夹角,这一夹角叫作侧视角,如图7-52所示。早期的SAR雷达也叫侧视成像雷达。
图7-51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示意
图7-52 合成孔径雷达波束几何关系
SAR系统指标有很多,综合起来与天线相关的指标包括:入射角及范围(与天线阵面法向相关)、距离分辨率(与天线带宽相关)、方位分辨率与信噪比(与天线沿飞行方向的口径、天线面积、天线波束扫描范围相关)等。在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中天线是核心组成部分,其指标与SAR卫星系统的指标密切相关,天线的指标直接影响成像的质量。
图7-53所示为星载SAR在轨飞行时与地球的相对关系。其中θ为雷达波入射角,以到达地面的法线方向为0°,θL为卫星的下视角,以卫星星下点的方向为0°,θE为地球圆心对雷达波与地球反射点的张角,RE为地球半径,HS为卫星轨道高度,ρgr为SAR对地面目标的距离向(垂直于卫星飞行方向)分辨率,这几个参数的关系如式(7-7)~式(7-9)所示。
其中,C为光速,τ为脉冲宽度。
由式(7-7)可看出,要得到高的距离向分辨率ρgr,除了减少脉冲宽度(实际使用发射线性调频脉冲,接收用匹配滤波器形成压缩更窄的脉冲)外,SAR的天线波束必须斜视(侧视),从而形成一定的入射角θi(一般要大于10°)。下视角θL一般在30°~50°。
地面的测量宽度ST为
其中,ΔθE为最大与最小入射角之差对地心的张角。在设定最小入射角θimin与ST后,可根据式(7-8)~(7-10)求出下视角宽度范围,以此可以估算出天线的距离向尺寸。例如,轨道高度为750 km,频率为5.4 GHz,最小入射角为20°,成像刈幅为100 km,地球半径取6 371 km,则计算得到天线的距离向DAT尺寸为1.23 m,这是一个初步估算,实际上还考虑PRF等因素,见式(7-11)。
(www.xing528.com)
图7-53 SAR卫星在轨飞行时与地球的角度关系
(飞行方向为垂直向纸面方向)
其中,ρm、θim分别表示测绘带最远端与卫星平台的距离和入射角。
在低轨卫星最基本的SAR条带模式下,给定方位向(沿飞行方向)的分辨率为ρAr,则天线方位向尺寸有
可以看出,方位向分辨率与天线方位向尺寸有关,而与频率无关,也与距离无关。
天线接收到的脉冲功率为
其中,Pr为雷达接收功率,K为玻尔兹曼常数,B为信号带宽,Te为等效噪声温度;Pt为雷达发射功率,GA为天线增益(假定发射与接收增益相同),σ0为雷达散射截面积,ρ为波束斜距长度。在给定的接收信噪比S/N与σ0的条件下,方位向尺寸DAV必须均满足上面的几个约束条件,这是一个多次迭代的过程。例如,要实现5 m的方位分辨率,可以使用10 m天线,再高的分辨率可以通过不同的波束扫描模式实现。
图7-54所示为SAR常见的几种工作模式,除了条带外,聚束、马赛克、滑动聚束模式均需天线波束在方位向进行扫描,从而增加目标的合成孔径时间,提高方位向的分辨率,但其代价是减少地面的测绘带面积。如要增加刈幅,可以通过天线在下视角范围的波束扫描来达到宽幅测绘的目的,称为ScanSAR模式,其代价是牺牲了方位向分辨率。这些模式的原理具体可以参考关于SAR雷达系统设计的文献。
图7-54 SAR最常用的四种工作模式
(a)条带式SAR;(b)聚束式SAR;(c)马赛克式SAR;(d)滑动聚束式SAR
因此,星载SAR天线在宏观的外尺寸确定后,其核心是要完成各种工作模式的设计与验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