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骨文
已知的汉字形式,即目前受到广泛认可的最早文字形式——商代的甲骨文(图6-1),有着4 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甲骨文多刻于龟甲或兽骨上,因此而得名。在该时期的一些青铜器上也有甲骨文。商代刻有甲骨文的龟甲与兽骨多用于占卜,其上的文字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中大部分是象形字或会意字,且有时一个字有多种形态,说明此时的文字还没有完全统一。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了汉字的字形。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的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2.金文
在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是金文(图6-2)。金文又称钟鼎文,因铸刻在青铜器(古代将金属统称为“金”)上而得名。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金文首先发现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上,殷墟发掘出的金文更多。商代的金文也多为象形字或会意字。
图6-1 甲骨文(www.xing528.com)
图6-2 金文
西周是铜器金文的鼎盛时期,因而,金文就成为研究西周书法的主要参考资料。大盂鼎是西周著名的青铜器,内壁金文有291 字(图6-3)。其布局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呈现端庄凝重的效果。西周晚期的毛公鼎,其内壁金文多达499 字。其笔法圆润精严,气象肃穆,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有力,显示出金文发展到了极其成熟的境地。散氏盘金文(图6-4)铸于盘内底上,共357 字,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
图6-3 大盂鼎部分金文
图6-4 散氏盘金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