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体,就是书法风格的分类。书法字体,传统讲共有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五种字体,也就是五个大类。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若干个小的门类,如篆书又分为大篆、小篆,楷书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1.篆书
(1)大篆。大篆传说为周宣王的史官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即用笔、结构、章法等。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大篆是由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2)小篆。小篆的形式结构较大篆更加简明、规正,笔画协调整齐,笔势匀圆,图画性大为减弱。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就是官书。其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书法体。
2.隶书
隶书,也称汉隶,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自此,汉字摆脱了绘画式的笔画,而以统一规范的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直到简化字出现以前都没有过变化。
秦政权覆灭后,小篆淡出文字的应用,隶书成为主流的文字,被应用于各种形式的书写,并成为书法的典范。(www.xing528.com)
3.楷书
楷书也称正楷、真书、正书。其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其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今。
4.草书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草书兴起于汉代,其诞生标志着汉字书法走向更高的感性境界,成为书法家表达情感的途径。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后在东汉时期进一步发展,形成章草,最后由张芝首创今草,即今天所说的“草书”。
5.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作“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作“行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