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方建筑的输入而形成的,在社会变革与建筑变革构成的复杂背景面前,中国近现代建筑表现出了一些新的艺术特征。
19 世纪中叶以后,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园林和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园林大部分经过改建和重建,其共同的倾向是建筑的比重大大增加,空间曲折多变,装饰繁复细腻,假山屈曲奇谲,但有相当一部分流于烦琐造作。建筑装饰的普遍走向则为大面积满铺雕镂,色彩绚丽,用料名贵,题材范围扩大,手法非常细致,还有一些西方巴洛克、洛可可的手法夹杂其中。
我国近代出现的新类型建筑开始大都是直接搬用西方同类的建筑,而西方各类建筑又大都有一套基本定型的形式,当时常见的有殖民地式、古典复兴式、哥特复兴式、折中式等,各自都以基本定型的形式标示出自己的内容。而同类型的形式又大同小异,极少显示出特有的地方民族特色,甚至出现了北方建筑用深拱廊百叶窗(殖民地式),南方建筑设壁炉(古典复兴式)的现象。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创作民族形式以后,大多数也都是套用古代某一时期官式建筑法式(主要是清代),致使广州的民族形式建筑与北京的并无太大差别。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才较多地注意地方特色,形成所谓乡土建筑风格。
单体建筑重在表现外观造型,近现代建筑打破了传统建筑封闭内向,以表现空间意境为主的审美观念,突出了公共性和开放性的观赏功能,这与同时输入的西方建筑重视表现实体造型的审美观念是一致的。
中国近现代建筑的艺术形式包括两方面特点:一是某些大型的、纪念性比较强的建筑仍十分注重造型艺术的社会价值,审美功能要求有较强的政治伦理内容,即以特定的形式表现某些特定的精神含义。如银行、海关常采用庄重华贵的西方古典形式,以显示其财力的坚实富有;一些政府机关和纪念建筑多吸取传统形式,以显示继承传统文化,发扬国粹的精神。二是大多数民用建筑一般只从审美趣味出发,一方面追求时髦新奇,另一方面仍受到传统审美趣味的影响。如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流行的洋式店面、洋学堂、洋戏院和城市里弄住宅等,都是所谓中西合璧的形式,而后则更多直接采用西方流行的形式。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又兴起了追求乡土风味的形式,这些都与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是一致的。
(二)中国近现代建筑鉴赏
上海金茂大厦(图4-11)坐落在浦东延安东路隧道口、世纪大道旁,地处浦东核心地区,其高度当时居世界第三、中国第一。这幢集现代办公楼、豪华五星级酒店、商业会展、高档宴会、观光、娱乐、商场等综合设施于一体,饱含中华民族文化内涵,融汇西方建筑艺术的智慧型摩天大楼,已成为当今上海最方便舒适、最灵活安全的办公、金融、商贸、娱乐和餐饮的理想活动场所。金茂大厦塔楼高420.5 m,总建筑面积29 万m2。其是美国芝加哥著名的SOM 设计事务所设计的。它是设计师以创新的设计思想,巧妙地将世界最新建筑潮流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结合起来,成功设计出的世界级的、跨世纪的经典之作,并成为上海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物。
2.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图4-12)当时以其468 m 的绝对高度成为亚洲第二、世界第四的高塔,仅次于广州新电视塔、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和俄罗斯莫斯科奥斯坦金诺广播电视塔。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曾是上海最高的建筑物,现在已被上海中心大厦取代。其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与纽约的自由女神、悉尼歌剧院、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一样,成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与左侧的南浦大桥和右边的杨浦大桥一起,形成双龙戏珠之势,与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交相辉映,展现了国际大都市的壮观景色。
该电视塔由3 根直径为9 m的擎天立柱、太空舱、上球体、下球体、五个小球、塔座和广场组成。它的立体照明系统绚丽多彩、美不胜收。设计者将11 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球体从蔚蓝的天空中串联至如茵的绿色草地上,而两颗红宝石般晶莹夺目的巨大球体被高高托起,创造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
图4-11 上海金茂大厦
图4-12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3.河南省博物院
河南省博物院(图4-13)位于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10 余万m2,建筑面积7.8 万m2,累计投资近3 亿元人民币,历时5 年建成,为东南大学的齐康教授所设计。馆区中心部位为主展馆,高45.5 m,以元代登封的观星台为外观雏形,建筑平面以正方形为母体,主体建筑便自然演绎形成“金字塔”造型。冠部呈方斗状,恰似仰斗以承“甘露”,下接覆地斗以纳“地气”,其中心位置精细设计了一个透明的圆洞。主体建筑蕴含了中国古文化中地处“天中地心”和“天圆地方”的观念,也有“会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内涵。冠部四周分别镶嵌四神图案,表示古天文学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天象星座;大斜面根据建筑构造的需要加上白色乳钉图案,形似青铜器上的乳钉纹样和传统建筑板门的门钉形状,代表了宇宙中数以万计的星座;主体斜面的四周顶部浅蓝色的透明窗及顶部垂直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河南省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造型奇特,气势宏伟,独具现代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特征。(www.xing528.com)
博物院整个建筑群采用了传统建筑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布局手法,从总平面上看,四隅分布附属建筑,聚散有致,和谐统一,寓意“九鼎定中原”。建筑群呈四面辐射状,寓意中原文明向四周传播。俯视整个建筑群,则宛若“大鹏展翅”向天飞,主体建筑如大鹏身躯,展馆大门就像大鹏的头部,两侧配楼恰似大鹏的翅膀,后边与文物库房相连的过廊,则是大鹏之尾。整个造型象征着古老中原再现历史辉煌、经济文化的全面振兴和腾飞。
4.国家体育场
国家体育场(图4-14)俗称“鸟巢”,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 年第29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体育场。总占地面积21 公顷,建筑面积258 000 m2。由2001 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完成,由艾未未担任设计顾问。其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将桁架结构暴露在外,形成了建筑的外观。
图4-13 河南省博物院
图4-14 国家体育场
体育场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 根桁架柱。国家体育场的建筑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 m,短轴为296.4 m,最高点高度为68.5 m,最低点高度为42.8 m。
体育场外壳采用可作为填充物的气垫膜,使屋顶达到完全防水的要求,阳光可以穿过透明的屋顶满足室内草坪的生长需要。比赛时,看台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变化的,可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观众量的要求,奥运会期间的20 000 个临时座席分布在体育场的最上端,且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看到整个赛场。入口、出口及流线区域的划分和设计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体育场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碗状座席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 m 左右。“鸟巢”的相关设计师们还运用流体力学设计,模拟出91 000 个人同时观赛的自然通风状况,让所有观众都能享有同样的自然光和自然风。在观众席里,还为残障人士设置了200 多个轮椅座席。这些轮椅座席比普通座席稍高,以保证残障人士和普通观众有一样的视野。
许多建筑界专家都认为,“鸟巢”不仅为2008 年北京奥运会树立了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意义,其将为21 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建筑发展提供历史见证。
5.国家游泳中心
国家游泳中心(图4-15)又被称为“水立方”,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是为2008 年北京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也是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它的设计方案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澳大利亚PTW 建筑师事务所、ARUP 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联合设计。
该方案体现出“水立方”的设计理念,融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于一体,设计新颖,结构独特,2003 年12 月24 日开工,在2008 年1 月28 日竣工。其与国家体育场分列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两侧,共同形成相对完整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形象。
这个看似简单的“方盒子”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共同“搭建”而成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外围形似水泡的ETFE 膜(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 膜是一种透明膜,能为场馆内带来更多的自然光。中国人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按照制定出来的规矩做事,就可以获得整体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设计思想催生了“水立方”,它与圆形的国家体育场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方形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最基本的形态,它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以纲常伦理为代表的社会生活规则。而这个“方盒子”又能够最佳体现国家游泳中心的多功能要求,从而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建筑功能的完美结合。
图4-15 国家游泳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