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历史与中国的文明史同龄。中国的建筑形式建立在与西方建筑完全不同的哲学体系和世界观之上。中国传统哲学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更多的是追求内在精神,在技术上多以经验为重,而轻理性科学探索。这一特点导致中国建筑呈现出与西方建筑截然不同的特点。中国的建筑取材于自然,并如同生命体一般需要关怀与照顾。中国的建筑多为木结构建筑,这些木构件如同动物骨骼般巧妙地构建为一个建筑整体,而木质材料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这些建筑不会如石材建筑一般,建成了即坚固不变。木质建筑需要定期维护修缮,如同一个生命体不断经历新陈代谢的循环一样。
梁思成先生在其经典著作《中国建筑史》中指出,中国的建筑有四点特征:其一是“以木料为主要构材”,这与世界其他许多地区以石材堆叠的形式大有不同,以木材构成建筑,工匠不是在做简单的堆叠,而是要考虑建筑的构造,以及如何忠于材质焕发材质本身的魅力;其二,“利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木质建筑多“梁柱式构架”,承重在木构架,墙壁、门窗的设置不受承重的限制,建筑结构也可适用于各种地质环境;其三,“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在木构架横梁与立柱连接处以方木结构垒叠,上部承重于斗拱之上,即使是少数砖石结构也会模仿这种斗拱的结构;其四,“外部轮廓之特异”,中国建筑的屋顶、台基、屋身、院落、色彩,对称与绝对自由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布局形式,对于石材使用的不擅长,这一系列因素都与其他国家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国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周代至春、秋战国的创立时期,秦、汉朝的成熟时期,魏晋南北朝时的融汇时期,隋唐时的全盛时期,宋、辽、金、元的延续时期,以及明、清的停滞时期。
(二)中国古建筑特色与形式划分
中国传统建筑在建造时融合了自然主义的特征,不要求所建造出来的建筑屹立千年不倒,更希望它是一个适宜居住,能与居住者和谐共存、友善互动的所在。另外,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被赋予汉民族宇宙观所延伸出的对方位、格局的特殊规范,以及礼教规范。其建筑的形式和规律多承袭前代,在师徒之间进行传承,恪守规则而少求究竟。因此,中国建筑的形式在漫长的历史中变化微小而缓慢。中国建筑的风格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极大地影响了周边的亚洲国家。中国传统建筑在类型上也有别于西方建筑而自成一体,常见的建筑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厅堂
用长方形木料做梁架称厅(图4-1);用圆木料做梁架称堂。“厅”是用以会客等趋于接待性、公共性的活动空间。厅又分为大厅、四面厅、鸳鸯厅、荷花厅、花篮厅、花厅等形式。“堂”为向南的正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质。
2.轩馆
“轩”建于高旷之处,用于观赏风景,是南方园林建筑的特有方式,三面敞开,视野开阔。“馆”较“轩”更为封闭,是比一般居住空间更具连通性的建筑形式(图4-2),馆的规模大小及朝向不定,前有宽大庭院。
图4-1 厅
图4-2 馆
3.斋台
“斋”,多修建于较为僻静的区域,便于人在其中修身养性,也称山房。“台”为修筑在堆砌起一定高度的区域上的建筑形式,也可以为地势高处的建筑外平坦敞亮的区域。
4.楼阁
“楼”(图4-3)一般为两层或更高的建筑,外形窄而高,一两层居多。“阁”为四坡顶且四面皆开窗的建筑,造型比楼更通透轻盈。
图4-3 楼
5.榭舫
“榭”为依景而建的建筑,呈敞开式,有栏杆,多临水而建,台基底部深入水面,也有建在观赏植物等可以对景坐赏的景观边上的。“舫”(图4-4)为仿造官船造型修建的形式,因为在水畔又形似船,因此又名不系舟,一般分为头舱、中舱、尾舱三部分。
6.廊桥(www.xing528.com)
“廊”(图4-5)是连接于建筑和建筑或建筑与景之间有顶的通道,便于在走动时遮挡阳光或雨水。有沿墙而建的走廊、越山坡而建的游廊、两侧通透没有遮挡的空廊、临水的水廊等多种形式。“桥”指跨于水上连接水两侧的建筑形式,有木桥、石拱桥、有顶的廊桥、不跨水跨沟壑的石梁、浅水窄沟处的步石等形式。
图4-4 舫
图4-5 廊
7.亭
“亭”是可供人停步小憩的敞开式建筑,以柱支撑顶部,可以坐于其中休息、观景或避雨。其在平面结构上有圆形、六角、八角等形状,也有依墙而建的半亭。
(三)中国著名古建筑鉴赏
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图4-6)建于公元9 世纪。千寻塔是砖结构密檐塔,檐数多达16 层,高58 m,是密檐塔中檐数最多者,也是比例最为细高者。塔的造型与唐代其他密檐塔近似,即底层特高,上有多重密檐,全塔中部微凸,上部收分缓和,整体如梭,檐端连成极为柔和的弧线。但千寻塔各层塔檐中部微向下凹,角部微翘;塔底层东为塔门,西开一窗,以上各层依南北、东西方向交错设置券洞和券龛,对于在此以前各密檐塔每层塔身上下直通开券洞的做法有所改进,有利于抗震,造型上也有所变化。千寻塔东临洱海,西负点苍山,是南诏都城大理的标志性建筑。
佛宫寺释迦塔(图4-7)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又名应县木塔,建于辽金时期,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塔式建筑。该塔高为67.31 m,底层直径为30.27 m,呈平面八角形。全塔无钉无铆,完全没有金属的连接机构,全以木构件构成。其第一层为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层与层之间有暗层,因此,实际内部为九层。每层均以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 根柱子,内有8 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塔的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塔内各层均塑佛像。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释迦塔的设计,继承了汉、唐以来的重楼形式,采用斗拱结构,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释迦塔以全木结构支持如此庞大的塔身,是中国古代工匠治木水平的极高体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图4-6 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拙政园最初由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修建并命名,积水建池,造三十一景,风格自然。后园东部部分辗转到了刑部侍郎王心一手中,被其经营改造为“归田园居”,修有荷池及秫香楼、芙蓉榭、泛红轩、兰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啸月台、紫藤坞、放眼亭等建筑。至清代,该园被售予大学士陈之遴,被大肆修葺装饰,栽植名贵植物,后格局基本不变。拙政园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东部原称“归田园居”;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西部原为“补园”,布局紧凑。拙政园中有水区域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图4-8)。
图4-7 佛宫寺释迦塔
图4-8 拙政园
北京故宫(图4-9),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结构的中心,为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占地面积72 万m2,建筑面积约15 万m2,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其始建于明成祖朱棣在位的1406 年,历时14 年建成,在光绪十四年发生的火灾中被部分烧毁,后重新修缮。故宫四周有城墙围绕,外有护城河,四角有角楼,四面有门。南门为正门——午门。内部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前朝为皇帝接见大臣处理朝政的地方,内廷为皇帝及家眷起居的场所。故宫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形式的高度统一。
中山陵(图4-10)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陵墓自1926年春动工,历时3 年多完成。中山陵位于南京市东郊,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中轴线分布。其主要建筑包括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平面轮廓像一座“自由钟”。中山陵各建筑如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色调和谐统一,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其在细节上还有中西合璧的处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图4-9 北京故宫
图4-10 中山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