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9世纪欧洲绘画:法国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印象派

19世纪欧洲绘画:法国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印象派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19 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使人权追求再次被推向高峰,而庞贝遗址的发掘一如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文物发掘场景的再现,再次唤醒人们对古典艺术的推崇。图2-101《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洛瓦图2-102《但丁之舟》德拉克洛瓦(三)现实主义绘画1848—1870 年,现实主义风格占据了艺术的主流。印象主义绘画可分为印象派绘画和后印象派绘画。

19世纪欧洲绘画:法国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印象派

(一)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

19 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使人权追求再次被推向高峰,而庞贝遗址的发掘一如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文物发掘场景的再现,再次唤醒人们对古典艺术的推崇。作为新古典主义绘画风格的代表,大卫(1748—1825 年)怀着革命的热情,将自己的画笔作为思想表达的途径和革命宣传的武器,创作出大量古典审美与现实题材相结合的作品,如《荷加斯兄弟的宣誓》(图2-95)、《马拉之死》(图2-96)等。《荷加斯兄弟的宣誓》以古希腊传说为题材,表现了为国家利益大义灭亲的故事,画面中用光来寓意革命精神的觉醒,使受光处的男性形象与阴影里沉浸于悲伤情绪的女性形成对比。《马拉之死》则以当时真实的历史事件——革命者马拉在工作中遇刺作为创作背景,将马拉塑造成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悲剧英雄。革命的激情并不妨碍大卫创作中的严谨性,大卫在创作《加冕式》(图2-97)一画时,为场景中的上百个人物一一进行了素描写生,绘制了人体构图——包括主持加冕式的教皇本人,这也是存世的唯一一张教皇的人体素描

图2-95 《荷加斯兄弟的宣誓》 大卫

安格尔(1780—1867 年)是大卫的学生,在他的作品中更多地流露出对优雅恬静的古典美的追求,安格尔十分推崇拉斐尔对女性美的刻画,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也反复锤炼这种娴静的美。安格尔笔下的人物由一系列优美的线造型轮廓形成完美的和声,充满诗意。其作品《泉》(图2-98)将裸体的少女置于山林之中,扭转的身体线条与罐中流泻出的水流形成对比,少女仿佛山林中的仙子散发着纯洁的美感。另外,《大宫女》(图2-99)也是其描摹女性人体美的佳作。

图2-96 《马拉之死》 大卫

图2-97 《加冕式》 大卫

图2-98 《泉》 安格尔

图2-99 《大宫女》 安格尔

(二)浪漫主义绘画

1814 年,拿破仑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复辟。理想破灭的知识分子将压抑的情绪以另一种形式加以宣泄,这就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美术作品的特征就是内在力与激情的表现。

图2-100 《梅杜萨之筏》 籍里柯

籍里柯(1791—1824 年)喜欢马和马术,曾创作出不少与马有关的作品,最终也因为坠马而过早地结束了生命。他的代表作《梅杜萨之筏》(图2-100)以当时的真实事件为背景:1816 年,“梅杜萨”号军舰海上失事,船上的军官抛下士兵独自坐救生艇逃生,导致载有400 人的舰船下级士兵最终只有10 余人幸存。画家在画室中搭建真实场景,并找来重病人做大量写生,最终将梅杜萨之筏上挣扎求生的水手形象逼真地再现出来。由于该画的感染力太过强烈,以至于德拉克洛瓦在看过此画后被激起了创作的欲望进而绘制出《但丁之舟》。

欧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 年)被誉为“浪漫主义的狮子”,他崇尚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并且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画派、荷兰画派、鲁本斯等艺术家的成就与传统。其巅峰之作《自由引导人民》(图2-101)表现了法国大革命过程中革命者在自由女神的引领下前赴后继的激情画面。德拉克洛瓦另一幅著名作品《但丁之舟》(图2-102),则表现了《神曲》中主人公乘船渡过冥河的阴森场景。

图2-101 《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www.xing528.com)

图2-102 《但丁之舟》 德拉克洛瓦

(三)现实主义绘画

1848—1870 年,现实主义风格占据了艺术的主流。现实主义画家摈弃古典题材,放眼现实生活,在现实中寻找美。在枫丹白露森林的小镇巴比松,诞生了摈弃意大利式风光,专注法国本土特色的风景画描绘的巴比松画派。其中的代表画家柯罗(1796—1875 年)虽然每年都会到法国各地或外国写生,但始终钟情于枫丹白露的风光。其创作的《茂特芳丹的回忆》(图2-103),画面暗部以紫灰色代替传统的黑灰色,为景色增添了几分神秘意境

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 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经过巴黎的画家生涯后最终举家定居巴比松,并在这里创作了很多表现乡村劳作的绘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农民的形象虔诚质朴,人物不经美化却由内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在其作品中,无论是牧羊少女或祷告的农民,都散发着宗教式的静默,引人沉思。如在其作品《拾穗者》(图2-104)中,弯腰捡拾麦粒的农妇没有优雅的身形,却散发出一种踏实可靠的生活美。

图2-103 《茂特芳丹的回忆》 柯罗

图2-104 《拾穗者》 米勒

图2-105 《日出·印象》 莫奈

图2-106 《静物》 塞尚

(四)印象主义绘画

印象主义是19 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主义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彻底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统治,后来,其成为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美术运动的主流。印象主义绘画可分为印象派绘画和后印象派绘画。

1.印象派绘画

印象派绘画提倡室外写生和自然光的运用,尤其注重光线与色彩的关系,反对绘画的文学叙事性,追求绘画自身语言的运用与表达。他们侧重日常生活题材,不关注题材的主题意义,重视稍纵即逝的生活与自然片段。在技法上采用直接画法,捕捉不断变化的光与色,构图率真自然。莫奈是印象派画家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典型的一位。他的作品《日出·印象》(图2-105)虽在展出时饱受诟病,却在后世成为其代表性的作品。画面上简单笔触形成的朦胧效果,冷色对橙色的衬托,使日出时的水景被生动地呈现出来。

2.后印象派绘画

后印象派不满足于印象派的“客观主义”表现和片面追求外光与色彩,转而强调抒发作者的自我感受、主观感情和情绪。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不追求外光,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后印象派画家以塞尚、凡·高、高更为代表。

塞尚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他家境富裕,由于不用为温饱问题而分散精力,所以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对艺术的研究中,在绘画中追求完美的艺术理想。塞尚画作的色彩是极富个性化的,他用色种类较少,色彩的饱和度较高,画面一般有一个明显的主调,色彩以色块的形式服从于结构,成为塑造结构的形式要素。以他的《静物》(图2-106)为例,为了表现出永恒的结构感,他将所有的物体几何化(苹果简单地绘成球体,水瓶是圆柱与圆锥的结合体等),故意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以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和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他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独立及真实性,使苹果、圆盘、水瓶等静物丧失了个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