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曾经的光辉逐渐暗淡,随着一批大师的相继离世,意大利对艺术的领导地位也随之摇摇欲坠。艺术的中心逐渐分化为意大利学院派、巴洛克艺术和现实主义艺术三条脉络。他们消化了之前的艺术风格,将艺术结合自己的理解有创新地传承,为后来艺术流派的分化与演进提供了可能。
(1)意大利学院派,继承先辈大师的衣钵,为传承前辈经验成立美术学院,教授年轻人传统技法,是后来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前辈。
(2)巴洛克风格迎合欧洲贵族审美,对后来的洛可可风格、19 世纪的浪漫主义等都有影响。
(3)现实主义风格将视角投向普通人,为艺术大众化奠定基础,对后来的18 世纪市民艺术、19 世纪的现实主义也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16 世纪,尼德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还普遍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统治的时期,荷兰共和国的独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北方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在17 世纪前叶,经济的繁荣带来社会的民主化氛围,吸引了其他国家知识分子前来避难,也带来了荷兰文艺的繁荣。一批关注现实生活的画家形成了荷兰画派,因此,17 世纪是荷兰艺术特别是荷兰画派的“黄金世纪”。
(一)巴洛克绘画与鲁本斯
“巴洛克”源于西班牙语“不规则的珍珠”,最初是带有贬义的。巴洛克风格产生于16世纪后期,18 世纪后逐渐衰落。其特征是华丽的享乐主义色彩;画面富于浪漫主义与动感;大场景,注重空间、体块关系;注重艺术形式的融合。
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1640 年)的父亲为安特卫普人,在其父逃亡德国时降生,后随母亲回到安特卫普,23 岁赴意大利罗马成为宫廷画师。鲁本斯的作品数量惊人,题材广泛,在安排色彩丰富的大场景上十分具有天赋,并能用华丽明快的光影使画面充满活力与激情。其作品《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图2-81)表现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卡斯托尔与波吕刻斯两兄弟将留西帕斯的两个女儿从睡梦中劫走的场景,画面充满动感,人物与马匹的剧烈动态、不同肤色形成的明度对比使画面视觉效果强烈。鲁本斯为其妻妹绘制的肖像《苏珊·富尔曼像》(图2-82)也是其代表作品。
图2-81 《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 鲁本斯
图2-82 《苏珊·富尔曼像》 鲁本斯
(二)捕捉生命力的肖像画家——哈尔斯
弗兰斯·哈尔斯(1581—1666 年)生于安特卫普,幼年随父母迁居荷兰,从此定居。哈尔斯的创作主要为肖像画,大部分作品充满生命力与乐观精神。哈尔斯的肖像画主角涉及各个阶层,能够精细地捕捉主人公富于个性的表情。
《吉卜赛女郎》(图2-83)是哈尔斯的代表作品,奔放的笔触将主人公的性格直观地表现出来,人物洋溢着活力与生命力。此外,《弹曼陀林的小丑》(图2-84)也是哈尔斯的著名作品。
(三)现实主义的先驱——伦勃朗
图2-83 《吉卜赛女郎》 哈尔斯
图2-84 《弹曼陀林的小丑》 哈尔斯
伦勃朗·哈门斯(1606—1669 年)是荷兰莱顿大学城一个富有磨坊主的儿子。其早年曾受过良好的教育,莱顿大学毕业后转而从事绘画。其前期的作品带有巴洛克风格,后逐渐趋向现实主义意味,不仅以精湛技法对人物进行形象的再现,更注重对人“完整”的刻画。并且他认为,画家“当他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时”,就有权力宣告一幅画已经完成。虽然这种很有艺术家思维的想法使他在《夜巡》(图2-85)纠纷中惹了麻烦,但也使其注定不凡,成为17 世纪绘画界一颗闪亮的明星。伦勃朗的肖像画中人物微侧,灯光照亮人物脸部的四分之三。背光一侧的脸颊有倒三角形光区,又被称为伦勃朗式用光。这种布光方式还常被运用于人像摄影中。伦勃朗的代表作除《夜巡》以外,还有《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图2-86)、《自画像》(图2-87)等。
图2-85 《夜巡》 伦勃朗
图2-86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 伦勃朗(www.xing528.com)
图2-87 《自画像》 伦勃朗
(四)荷兰小画派与维米尔
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1675 年),荷兰风俗画家,作品取材于市井生活,专注于小题材、小场景,被视为“荷兰小画派”的代表。小题材、小场景并不影响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对生活瞬间的捕捉、对人物神态与肢体语言的细腻把握,使维米尔的画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那画面一角市场出现的布帘,仿佛是为我们窥探一个荷兰平常人家而轻轻撩开的,从那些有意为之的格子地板和天花板也可以看出画家为增加画面纵深感与真实性而进行的苦心经营。因此,纵然没有恢宏的神话场景与传奇英雄的高大形象,维米尔笔下的寻常人与寻常事一样可以自然平实打动人心。维米尔的代表作品有《画室》(图2-88)、《倒牛奶的女仆》(图2-89)等。
图2-88 《画室》 维米尔
图2-89 《倒牛奶的女仆》 维米尔
(五)真理画家——委拉斯凯兹
迪埃戈·德·西尔瓦·委拉斯凯兹(1599—1660 年)出生于西班牙塞维利亚一个落寞的贵族家庭,曾在当时著名的画家和理论家巴切柯门下学习。其年期曾经研习过卡拉瓦乔追随者的一些画作,有过一些风俗画的创作。他24 岁时前往马德里,为王公贵族绘制肖像。1629 年,委拉斯凯兹前往意大利,受威尼斯画派的影响,作品色彩变得更加绚丽。其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图2-90)、《纺织女工》(图2-91)都是十分著名的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像》中人物的写实刻画无须赘述,华丽的衣饰与人物衰老的面容、犀利的眼神形成对比,人物性格纤毫毕现,以至于当教皇本人看到完成的画作后不安地说道:“过分像了。”
图2-90 《教皇英诺森十世像》 委拉斯凯兹
图2-91 《纺织女工》 委拉斯凯兹
(六)洛可可风格绘画
洛可可一词在法语中有“贝壳式”的含义,引申为贝壳的光泽。洛可可风格盛行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当时的审美趣味由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和杜芭莉夫人等女性贵族主导,因此洛可可风格的绘画作品多以轻快优雅的用色表现神话题材或情爱题材,色调、用光、场景、衣饰都流露出浮华甜美的女性趣味。洛可可风格的代表画家有华多、弗拉戈纳等。
让·安东尼·华多(1684—1721 年),出身贫穷,曾以临摹画作维生,后作画题材转变,最终成为洛可可风格的代表。作品《舟发西苔岛》(图2-92)表现一行年轻情侣乘船赴爱神之岛——西苔岛游玩后离岛的情景。风景的色调泛着金色的光泽,如梦似幻,仿佛世外仙境。《小丑》(图2-93)是华多的另一幅著名作品,原为剧团招牌画,但因作品中有难得的人物内心流露也成为一幅经典的作品。
弗拉戈纳(1732—1806 年),深受杜芭莉夫人的照顾,其作品擅长表现华丽的衣饰及用明暗的变化烘托主人公。其作品《秋千》(图2-94)生动地表现了贵族男女恋爱中的细节:少女在荡秋千的时候故意踢落一只鞋子,让爱慕者捡拾,踢出鞋子的小脚俏皮地向前绷起。
图2-92 《舟发西苔岛》 华多
图2-93 《小丑》 华多
图2-94 《秋千》 弗拉戈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