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原、西蜀和南唐绘画

中原、西蜀和南唐绘画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绘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以中原、西蜀和南唐这三个地区的绘画最为发达。荆浩是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他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北宋山水沿袭五代北方画派风格,着重塑造西北风貌的山水形象。

中原、西蜀和南唐绘画

1.五代绘画

中国五代时期,各个地区之间并不因为分裂而断绝经济往来。特别是西蜀和南唐农业手工业继续发展,商业繁荣,加之战争较少,政局相对稳定,促进了文学艺术的某些变革,使得通俗性、玩赏性、享乐性的文艺应运而生。绘画也因而出现了新的机运,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特征。绘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以中原、西蜀和南唐这三个地区的绘画最为发达。

(1)人物画。五代时期,人物画的题材内容日渐宽泛,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了描绘的主题。画家多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写,传神写照的能力又有了提高。在技法风格上则向两大方向发展:一方面,工笔设色的一路用笔更加细劲多变,赋色也变得鲜丽起来,色调比唐代有所丰富;另一方面,水墨一路除了超变形发展以外,还出现了水墨大写意的画法。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时期写实性较强的代表代之一,堪称中国人物画的巅峰之作,其作者顾闳中是南唐的宫廷画师,但画史对他记述甚少,仅有《韩熙载夜宴图》(图2-30)传世。该画描绘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反映真人真事,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是具有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的作品。画卷以夜宴为题,设计了张宴听乐、观舞、休息、轻吹、宾客酬应五个情节,显示了夜宴的整个过程,每段均巧妙地用屏风相隔而又连成一气。画家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揭示出主人公在当时形势下置身华宴歌舞中的苦闷、空虚、无可奈何的复杂心境。此画用笔缜密,线条细润而圆劲,设色浓丽而沉着。全画情节的描绘,人物形象、衣服纹饰的刻画,道具的选择,用线用色都自然地统一在和谐的整体效果中。这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古代人物画精品。

图2-30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顾闳中

(2)山水画。五代山水画较之唐代更能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自然面貌和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深妙的意境。例如,荆浩、关仝作品中出现的是“云中山顶,四面峻厚”“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色”的典型的北方山水;董源、巨然作品中出现的是“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的典型的南方山水,这是唐代所不曾有的。山水画在此时期的变化是最大的,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一个飞跃,山水被作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

荆浩是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他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他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其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他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代表作品为《匡庐图》(图2-31)。这幅画从画面上看是“鸟瞰式”的全景构图,作者从不同的视点去观察山峰、村屋、路径和飞流瀑布,并把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的空间层层推进,将最高的主峰置于群峰的簇拥之中,更显得气象万千、气势磅礴,表现出了一种“天地山水之无限,宇宙造化之壮观”的局面,从而体现出北方山水的壮观和美丽。

完成水墨系统化集成的是南唐董源。其以江南景色为画图,开“平淡天真、融浑静穆”的南派师法。若说影响,可称五代以来皴法体系的鼻祖。董源的代表作《潇湘图》(图2-32)以手卷形式徐徐展现一派草木繁茂、云雾晦明的江南景色。其用圆浑的短披麻皴表现丘陵的土质质感,又用点子皴表现漫山蓊郁草木。此技法近看皴点,远看则成起伏的山丘,使得树丛草坡,溪桥渔浦一一显露了出来。

图2-31 《匡庐图》 荆浩

图2-32 《潇湘图》 董源

(3)花鸟画。五代花鸟画有以黄筌和徐熙为代表的两大派别,在题材、风格和审美情趣上存在着“富贵”与“野逸”的差异。在表现技法方面较之唐代有了更多的突破。唐代兴起的山水画中以运用水晕墨章和破墨为特色的水墨画法,和花鸟画中以注重描写活禽生卉为特色的写生画法,至五代时期被更加广泛运用并逐渐加以完善。

黄筌的代表作《写生珍禽图》(图2-33)描绘了鹡鸰、麻雀、鸠、腊嘴、龟、蚱蜢、蝉、蜂、牵牛等24 种昆虫动物。据说此图是黄筌给儿子学习的画稿,该画用笔极为工细,渲染以墨为主,略施淡彩,是典型的双勾填彩的工笔画法。画中所绘对象结构严谨,形态准确,从鸟雀的每根羽毛到龟身的纹理,以及昆虫的须、爪、翼,都表现得一丝不苟,质感真实。如蝉翼较淡的色墨渲染,显得轻挺薄透;龟壳棱角分明、墨色浓重,又显得如此坚硬似敲击有声,这些都显示出作者不凡的写实能力。徐熙则开创“没骨”画法,落墨为格,杂彩敷之,略施丹粉而神气迥出,如图2-34 所示的《玉堂富贵图》。黄筌之子黄居肕、黄居宝,徐熙之孙徐崇嗣、徐崇矩都是当时花鸟画的重要画家。

图2-33 《写生珍禽图》 黄筌

2.宋代绘画

我国宋朝延续300 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

(1)人物画。宋代人物画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从唐代以画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武宗元,精于道释画,是宋初继承吴道子画派的画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其道释画《朝元仙仗图卷》(图2-35)描绘了东华帝君、南极帝君率众仙朝见最高神祇的情景。帝君形象庄重端严,神将魁梧威猛,仙伯神清气朗,女仙轻盈端丽,各有特色,人物组合高低疏密,富于节奏。作者通过对服饰、姿态的精谨描绘表示出人物的不同身份。(www.xing528.com)

图2-34 《玉堂富贵图》 徐熙

图2-35 《朝元仙仗图卷》 武宗元

(2)山水画。“画中最妙言山水”,由于社会的重视,宋代山水画逐渐跃居绘画的主要地位。许多山水画家深入自然山川,朝夕观察和反复体会,因而精确地画出不同地域、季节、气候的特征,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从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到用笔简括、章法高度剪裁的边角之景,显示了不同时期的卓越创造。山水景物不仅是仙山楼阁、贵族园囿游赏、士大夫幽楼隐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其间穿插有盘车、水磨、渡船、航运捕鱼、采樵、骡纲行旅、寺观梵刹、墟市酒肆等平凡生活情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通过真实的景物描写,体现优美的想象,塑造诗一般的意境。

北宋山水沿袭五代北方画派风格,着重塑造西北风貌的山水形象。范宽即宋代早期山水画家的代表。范宽信仰道教,生性疏野,擅长山水画,后来隐居山中“师诸造化”,在实景中写生创作,风格自成一家。范宽的山水画笔墨有力,浑厚有气势,山峰险峻雄奇,山顶绘浓密树林,水流于巨石之中蜿蜒,好用雨点皴、豆瓣皴、钉头皴。《溪山行旅图》(图2-36)是范宽的代表作,该画中一座巨峰屹立于画面中心,气势扑面而来,山顶浓重的墨色使画面产生上升感,闪耀的飞瀑、山下巨石流水赋予静态画面以动感与声效。山路上出现的一支商旅队伍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北宋后期,山水画蓬勃发展,以往的山水画,用笔多以线条造型为主,而米芾及其子米友仁则以水墨点染的方法画山水,世称“米氏云山”,或称“米家山水”。《潇湘奇观图》(图2-37 和图2-38)是米友仁的山水代表作。此画以简率笔墨描绘山水云雾,淡化细节而形成苍茫迷蒙、浑然一体的特殊韵致,景奇、情奇,意更奇。

图2-36 《溪山行旅图》 范宽

图2-37 《潇湘奇观图》 米友仁

图2-38 《潇湘奇观图》(局部) 米友仁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与北宋有着很大的不同。当时的山水画所追求的美学目标是考虑如何能含蓄又准确地表达一种诗的意境。被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更开创了至明清而撼力不衰、过东洋而文范远示的中国山水画的博大意境。

李唐不仅山水画自创一格,而且擅画人物故事等题材。其作品《万壑松风图》(图2-39),画面采用中景法,以浓墨淡色画出深壑群松,深谷中泉水迂回曲折,观者仿佛被带入一个深幽清凉的世界,俗虑尽消,精神顿爽。画面上巍然而立的主峰劲峭壮丽,气势非凡;山腰间山雾漫漫;山脚间小径曲折,使景物具有了活力。其画风更多带有荆浩、范宽画作的意味,中景陡立高峰,磊落雄壮,与范宽《溪山行旅图》异曲同工,山体的石质显得坚硬,棱角方直,皴法变化多,以短、硬为统一的特征,以此表现山石的质感。李唐的皴法被称为“小斧劈皴”,只从名称便可想象这种皴法偏硬。这种“斧劈皴”在后来被马远、夏圭等人更为夸张、强调地使用,成为一种时代特征极强的风格。

(3)花鸟画。花鸟画在宋代有着飞跃的提高,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宋代花鸟画家极注重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并为此而养花养鸟。宋代花鸟画家画花果草木,有四时景候、阴阳向背、笋条老嫩、苞萼后先,务求生动逼真。

北宋画家崔白,院体花鸟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擅画花竹、禽鸟,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线条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在继承徐熙、黄筌的基础上创出一种清雅疏秀的风格。他的传世名作《双喜图》(图2-40)描绘了深秋景象,疾风劲吹、树枝摇动,使二山鹊鸣噪不安,引得树下野兔回首仰望。鸣禽一飞一止,动态传神,枯叶、败草、细竹、荒坡都被作者以工致严谨的笔法描绘出来,设色浅淡,格调高雅。

图2-39 《万壑松风图》 李唐

图2-40 《双喜图》 崔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