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一百多名知青分乘5辆大卡车来到杜庄。
杜庄公社位于县城西部的正中间,距县城和风陵渡各42里,距中条山和黄河边各15里。卡车在公社门口停下来,围观的群众有上千人。杜庄村的大小队干部和杜庄中学的学生数百人列队站在路旁夹道欢迎,洋鼓、洋号、笛子、锁呐、二胡齐奏《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世界是你们的》等乐曲。
知青们被分别安排在杜庄、杨涧、石道、里庄等大队。被安排在杜庄大队的52名知青,由中学乐队开路,社员干部簇拥着来到大队部。宽敞的北房里摆着长桌长椅,社员们提来好几口袋红枣、柿饼、花生、核桃、南糖,让知青们吃,就像招待久别回归的孩子。又大又圆的红枣核小、肉厚,布满白霜的柿饼又软又甜。还有好几位社员专门给知青们砸核桃,这是知青们生来受到的最高礼遇。在亲切、热烈的气氛中,大队党支部书记杨先科站起来讲话:“天津市的知识青年同志们,你们好!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你们离开父母,离开大城市,来到我们杜庄插队落户,我代表大队党支部和全体贫下中农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杜庄大队就是你们的新家,杜庄的贫下中农就是你们的亲人。你们都是无产阶级……”“轰”的一声,大家全笑了。本来是接受再教育、改造世界观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怎么一下子成了“无产阶级呢”?
“大家不要笑嘛。你们现在除了能劳动的两只手,一无所有,不就是无产阶级吗?无产阶级阶级和贫下中农本来就是一家人嘛……”
没想到,这位五十多岁的老农民讲起话来那么生动,大家顿时觉得心里热呼呼的。
会后,知青们被分配到各生产队。杜庄大队包括南杜庄和北杜庄两个村,共分6个生产队,南杜庄为一、二队,北杜庄为四、五、六队。北杜庄是公社所在地,知青们全被留在这里。四十七中的王威、夏清峰等人分在五队,李荣斌、王军、管红、管平、周芳清、贺小玲和我分在六队,其他学校的知青分在三、四队。(www.xing528.com)
知青们到农村插队,由国家拨给每人240元安家费,其中一半是住房费,另一半是半年的生活费,交生产队。凭自己劳动的工分参加半年后的队里分红。当地人都认为知青们在农村住不长,迟早会离开,没给盖房,大多数生产队用这笔钱买了库房。而决心在农村扎根一辈子的知青们并不关心盖不盖房子的事,因为在城里住的都是公产房,只要有地方睡觉就行,对农民把一生积蓄都用在盖房上的做法并不欣赏。
六队知青被安排住在杨文旭家。他家在村北巷道西头的崖边上,门口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皂角树,可能就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的那种“高大的皂荚树”。院内东、南、西三面房屋呈“凹”字形,北面是个小院。房东一家6口人住两间东房,4名女知青住西房,3名男知青住南房。房东大娘既热情又勤快,屋内、院外早已打扫得干干净净。政治队长黑娃和生产队长福龙带了几个社员帮我们把行李搬到屋里。晚上,大家在煤油灯下给家里写了第一封信。方荣章老师把知青们的信带回天津,送到每一个知青家中。
12月21日晚上8点钟,我在巷道口的电线杆下听到高音喇叭里播送着毛泽东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听完后,顿时热血沸腾,想到自己已经来到晋省插队,不由地暗自庆幸。
随着大批知青的到来,荒僻、苍凉的黄土高原立刻沸腾起来。光杜庄公社就增加了一二百名知青,南杜庄也安排了二十多人。知青们经常被集中到公社学习、开会,大家一起说笑、打闹,有的还唱起了样板戏。农闲时,走村串户,逢集赶会,你来他往,交流生活,聚会庆贺。有这么多人共同分担着艰苦生活的磨难和远离家乡的思虑,大家忘却了痛苦与忧愁,渐渐地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