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天亮得早,才四点多太阳就老高了,我们来到宾馆外的中心大街上,这是一条新修的水泥马路,宽约十五六米,街边装有漂亮的路灯,路边是整齐的绿化带,街两旁是宽阔的广场,广场健身器材、休闲桌椅一应俱全,别具一格的凉亭、回廊、雕塑一时让我忘了置身何处,这是我记忆中的场部吗?变化实在太大了。
正在惊叹不已,前面热闹起来,我们到了与中心大街垂直的那条马路上,我认出那是我们以前常走的那条通往镇里(当时迎春有三大阵营,我们农场改为兵团,归沈阳军区领导,算是部队序列,还有迎春镇和迎春林业局)的路。那时只是条窄窄的土路,有车走过时就扬起一片灰尘,我每月都要走过这条路去镇上的银行为连队取工资,现在路变宽了,而且两旁矗起了整齐的楼房,听说是新住宅楼,这里的父老乡亲正逐步摆脱火墙火炕,进入现代化的生活居住模式。路边摆满了各种蔬菜、瓜果及日用品,原来这是农场的早市,和全国一样,边远的农场也早就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蔬菜瓜果非常新鲜,特别诱人的是西瓜,每个都有十五六斤,切开后脆沙瓤,一问都是本地产的,这在三十多年前连想都不敢想。那时全团(当时是兵团编制)瓜果极少,有几棵沙果树就算不错了,只有三连能种香瓜,我的一个同学嫁给三连常连长的内弟,于是我们就有了去吃瓜的“特权”。常连长是河北省人,称我们为“老乡”,我们也拿自己不当外人,还时常去他家蹭饭吃。
听说现在农场建了很多蔬菜水果大棚,人们不仅能吃上新鲜瓜果,还有很多南方的蔬菜。天凉之前,很多人家还会买上几十个西瓜留着慢慢吃。(www.xing528.com)
路上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一行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开始有人询问:“是知青吗?哪个连的?××回来了吗?”忽然,一位中年男子走过来激动地喊着我的名字并紧紧握住我的手,我却怎么也想不起他的名字,他自报家门,原来是机务排老岳的儿子,我在连队时他还在上中学,虽然比我小不了几岁,但由于和他们父辈同事,萝卜不大长在“辈”上了,当时还叫我“阿姨”呢,现在他的孩子都读博士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正遛在兴头上,文敏大姐找到我们,手里还拿着给我们买的煮玉米,来到她家,她丈夫刘老师(曾是我们指导员。他原为教师,我们一直习惯称其为老师)和儿媳准备了饭菜,刘老师特意为我们做了野生的“老头鱼”,味道非常鲜美。吃过饭后,文敏大姐从里屋拿出个包袱,打开一看原来是为我们一家大小钩的毛线拖鞋,给我女儿的是用乳白色毛线精心钩织的,非常漂亮,简直就是一件工艺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