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光绪二十七年,陶模上疏请废止太监

光绪二十七年,陶模上疏请废止太监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光绪二十七年一位胆识过人的大臣陶模上疏请废止太监,全折中并未提及李连英的名字,但从他的上疏可以看出,他是具有现代眼光和新观念的官吏。可惜一年以后,即光绪二十八年六月时,陶模死于住所,他的卓见未能为清廷所受。

光绪二十七年,陶模上疏请废止太监

对于埋葬恩济庄的二千七百多太监来说,李连英是幸运儿,是清朝后期同、光两朝的特殊政体和慈禧监国这个权力中心造就了他,一个没有文化的小孩凭借健康、聪明、勤快、细心、机智,使他的地位、财富、眼光、作为都达到了历代太监的极致。他虽与其他太监有诸多共性,但对多数凄苦孤独的太监来说,他又不能代表他们。他8岁净身,终生定位为宫廷“奴才”,接受了系统、严格的宫廷“奴才”教育,在师父的教导和环境的磨练中,以他本人的聪智,抓住机遇,把为“奴”之才充分发挥,可惜他未能留传一册他的“奴才学”,把心得体会要领,留传给后世愿为“奴”者当作经典。作为宫廷大总管,他是以敬上宽下、冷静思考、并不张扬的作风和卑膝谦恭的态度获得的成功。他时时孝敬母亲,密切手足情谊,也弥补了一些残缺的心态。他敛财有道,除接受赏赐和依规例报效银子外,专门向权贵打“秋风”,不克扣苛待小太监和手下人,这与某些专向弱势群体下手,搜刮侵占他们钱财的贪墨者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他在太监侍从群体中得到了支持与拥护。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一位胆识过人的大臣陶模上疏请废止太监,全折中并未提及李连英的名字,但从他的上疏可以看出,他是具有现代眼光和新观念的官吏。

陶模字方之,浙江秀水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生,长于李连英13岁。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历任知县、知府、按察史、布政史,深受大学士左宗棠、闾敬铭诸人器重。光绪十七年(1891年)授甘肃、新疆巡抚,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清廷因命两广总督李鸿章赴北京与联军议和,调陶模接任两广总督,前此陶已屡求罢官,至是以才力不胜祈收回成命,时两宫西幸,陶模迎谒于山西蒲州,再坚以病辞,两宫不允,勉强扶病上任。越年,回銮之前,陶上疏吁请永远废止太监制度,在那时这实在是石破天惊,发人所不敢发的意见。择其重要部分如下:

……宦官干政之祸,史不绝书……我朝家法严明,二百余年,从未有内监预闻政事。至治之盛,往古所无。然臣谓除弊当如除莠,留其芽蘖,终恐发生,不若绝其根株,永无滋长。在皇上春秋鼎盛,圣德日新,岂至习于近侍,而为亿万世计,似有应烦圣虑者。伏思前代之用宦官,盖由妃嫔众多之故,我皇上后宫减少,左右使令,本有宫女,至内廷各项差使,悉可改用士人,均不必定须内监。今者,乘舆西幸,扈从内监,其数尚多,臣愚以为宜及此时,大加裁汰,酌留忠谨者二三十人,余悉遣散。回銮之后,请旨饬下王公大臣,公同筹议,定宫府一体之制,永不再选充内监。则是数千年相沿之弊政,至我皇太后、皇上而始除,非惟一时之盛事,实亦千古之美谈!方今外侮纷乘,事机危迫,诚如圣谕,欲求振作,当议更张。惟兴革之事,本非一端,中外臣工,当已陆续上陈,微臣之意,窃谓事有似细微而宝重要者,宦官是也。此等弊政若不早除,何以为变法自强之本?且环球各大国,均无内监,独中国尚仍旧习。彼中人士,恒相讥议,若改此制,则风声所播,外国倾心,于樽俎折冲之事不无关系……(www.xing528.com)

可惜一年以后,即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六月时,陶模死于住所,他的卓见未能为清廷所受。

辛亥革命后,太监已被革命大潮彻底废除。但形形色色的奴才依然存活,各有依附,其中不乏助纣为虐、兴风作浪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