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而太極。
此極夫萬化之源而言之也。曰“無極而太極”,其立言猶云“莫之爲而爲之”之辭也。有無本不足以論道,而必曰“無極而太極”者,所以明動靜之本,著天地之根,兼有無,貫顯微,該體用者也。必有以見乎此,而後知太極之妙不可以方所求也,其義深矣!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爲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太極涵動靜之理者也,有體必有用。太極之動,始而亨也;動極而靜,利而貞也。動靜之端立,則陰陽之形著矣。一動一靜,互爲其根,動爲靜之根,而靜復爲動之根,非動之能生靜,靜之能生動也。動而靜,靜而動,兩端相感,太極之道然也。故曰:“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語其體,則無極而太極,冥漠無朕,而動靜陰陽之理,無不具於其中。循其用,則動靜之爲陰陽者,闔辟往來,變化無窮,而太極之體各全於其形器之內[10]。此《易》之所以爲《易》也。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陽主乎變,陰主乎合,其性情然也。陰陽變合,五行之質形焉。五行之質形於地,而氣行乎天。質之所生,則水爲首,而火、木、金、土次焉。氣之所行,則木爲先,而火、土、金、水次焉。五氣順布,四時之所以行也。二氣五行,乃變化之功用,亦非先有此而後有彼。蓋無不具在於太極之中,而命之不已者然也。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此復沿流以極其源也。言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而太極本無極,然則萬化之源可得而推矣,非太極之上復有所謂無極也。太極本無極,言其無聲臭之可名也。五行生質雖有不同,然太極之理未嘗不存。故曰“各一其性”。(原注:正本“五行之生各一其性”附於下段)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無極之真與夫二五之精,妙合凝聚,故有男女之象,非無極之真爲一物,與二五之精相合也。言無極之真未嘗不存於其中也。無極而曰真,以理言也。二五而曰精,以氣言也。男女之象既成,則二象交感,而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不窮矣。蓋有太極則有二氣五行,而萬物生焉,此所謂性外無物也。萬物之生,稟二五之氣,雖成質各不同,而莫不各具一太極,此所謂物外無性也。故《通書》曰“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是萬爲一,一實萬分,此之謂也。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www.xing528.com)
人與物均稟乎天而具太極者也。然人也,稟五行之秀,其天地之心之所存,不爲氣所昏隔,故爲最靈。物非無是,而氣則昏隔矣。然就萬物之中亦有靈者,蓋於其身有氣之所不能盡隔者也。人則爲最靈矣,然人所稟之氣,就其秀之中亦不無厚薄昏明之異,故及其形生神發,五行之性爲喜怒憂懼愛惡欲者感動於內,因其所偏,交互而形,於是有善惡之分,而萬事從此出焉。蓋原其本始,則天地之心,人與物所公共也。察其氣稟之分,則人獨爲秀而最靈,而物則有異焉。又察其成質之後,於人之中又有厚薄昏明之殊焉。然人之賦質雖有殊,而其殊者可得而反也。其可得而反者,則以其氣爲最靈。太極之未嘗不在者,有以通之故爾。物雖有昏隔,而太極之所以爲者亦何有虧欠乎哉!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原注: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原注:無欲故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人不能以反其初,則人極不立,而去庶物無幾矣。故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聖人所以立人極也。動爲誠之通,靜爲誠之復。中也、仁也,動而通也,始而亨者也。正也、義也,靜而復也,利以貞者也。中見於用,所謂時中者也。仁主乎生,所謂能愛者也,故曰動而通也。正雖因事而可見,然其則先定。義雖以宜而得名,然其方有常。故曰:靜而復也。中也、仁也本爲體,而周子則明其用。正也、義也本爲用,而周子則明其體。蓋道無不有體有用,而用之中有體存焉。此正乾始元而終貞之意。動則用行,靜則體立,故聖人主靜,而動者行焉。動者行而不失其靜之妙,此太極之道,聖人所以爲全盡之也。太極立則天地、日月、四時、鬼神之理其有外是乎?故無所不合也,則以其一太極而已矣。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聖人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降於聖人,則貴乎修爲。君子修之而人極立,所謂吉也。小人悖之而絶於天,所謂兇也。修之之要,其惟敬乎!程子教人以敬爲本,即周子主靜之意也。要當於未發之時,即其體而不失其存之之妙,已發之際,循其用而不昧乎察之之功,則人欲可息,天理可明,而聖可希矣。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説。”
此説明三才之所以立也。天之陰陽,地之柔剛,人之仁義,皆太極之道然也。故《易》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死生之説,非别爲一事也,亦不越乎動靜陰陽者而已。原始而知其所以生,則反終而知其所以死矣。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易》之道蓋備於此圖,亦盡之矣!《濂溪周元公全集》卷一,明弘治刻本,日本名古屋市蓬左文庫所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