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養蠶織絲歷史非常悠久,據説發明養蠶織絲的嫘祖就出生在成都平原上。前後蜀時,成都絲織業在唐代繁榮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其時錦的産量相當大。前蜀王衍“嘗以蹭採數萬段結爲採樓山。……採樓山遇風雨霜雪所損,乃重易之。”王衍“又好擊鞠,常引二錦障以翼之,往往至於街市”[30]。至後唐滅前蜀,還獲蜀府庫存“紋錦綾羅五十萬匹”[31]。不唯産量大,品種花式也多。元代戚輔之《佩楚軒客談》載:“孟氏在蜀時,制‘十樣錦’,名長安竹、天下樂、雕團、宜男、寶界地、方勝、獅團、象眼、八搭韵、鐵梗衰荷。”在織錦技藝上,又較前代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後唐莊宗滅前蜀,“命蜀匠旋織十幅無縫錦爲被材。被成,賜名‘六合被’”[32]。後蜀“孟昶一錦被甚闊,猶今之三幅帛,而一梭織成”[33]。能織成十幅無縫錦,能以一梭織成猶清代三幅寬的帛,其織造技術在當時全國各地區中是首屈一指的,在四川的織錦史上,這也是第一次見於記載,表明當時的織造工具比之前代有了新的改進和發展,織錦工藝達到了新的水平。蜀人當時身着的服飾,因質地優良,款式新穎别致,被國人稱爲“益都盛服”[34],引領時尚潮流。
前、後蜀時期織錦業的發展,爲宋代成都織錦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宋時“蜀土富饒,絲帛所産,民織作冰紈綺綉等物,號爲‘冠天下’”[35]。宋代成都生産的高級絲織品在全國佔有重要的地位。據《宋會要輯稿·食貨》統計,成都府路每年供上的高級絲織品錦、綺、鹿胎、透背占全國總數的74%,上供的綾占全國總數的13%,上供的絁、紗、縠子、隔織、通身占全國總數的20%,上供的雜色匹帛占全國總數的60%。[36]所以吕大防説:“蜀居中國之西南……地之毛善利絲枲爲之繒布以給上國……日輸月積,以衣被於天下。”[37]成都府路的這些高級絲織品的主要生産地就是成都,這裏不但有兩所官營的“錦院”——“成都府錦院”與“茶馬司錦院”,還有許多織錦散户,陸游當時就説成都城内“錦機玉工不知數”[38]。他們往往被集中在固定的地區和街道,“連甍比室,運箴弄杼,燃膏繼晝,幼艾竭作,以供四方之服玩”。官營錦院的規模很大,僅“成都府錦院”就擁有房屋127間、織機154張,每日進行生産的工匠近600名,所織蜀錦最好的種類如錦、綺、羅、紈等主要作爲特産每年向皇室上供1.4萬匹,也是作爲朝廷每年賜給文武官員錦服的首選。[39]而“茶馬司錦院”之設,則是爲滿足用錦向少數民族换取戰馬所需。
成都織錦不但生産量大,而且花色品種豐富,質量好。後蜀“十樣錦”的花式名稱在宋代繼續流行,《蜀錦譜》記載蜀錦種類近40種。《能改齋漫錄》卷一五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少卿章岵嘗官於蜀,持吳羅、潮綾至官,與川帛同染紅。後還京師,經梅潤,吳、湖之帛,色皆渝變,唯蜀者如舊。”説明蜀錦的質量優於吳羅、潮綾。(www.xing528.com)
成都織錦業的發達,所需原料和生産的成品都需要交易。每年四月,用開春第一批蠶絲織錦的工作開始了,因此四月被定爲成都的“錦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