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下工程对历史建筑的影响研究与实践

地下工程对历史建筑的影响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历史建筑一般包括以下两种:古历史建筑,一般指鸦片战争前的建筑,其中保存至今已列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的称为历史建筑。保存至今的中国历史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这些遗产划分为多种类型,以便于更全面地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属性。

地下工程对历史建筑的影响研究与实践

中国的历史建筑一般包括以下两种:

(1)古历史建筑,一般指鸦片战争前的建筑,其中保存至今已列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的称为历史建筑。

(2)近现代历史建筑,一般是指建成50年以上,且具有下列特色之一的建筑:①具有纪念意义,如重要会址、重要历史人物故居、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等;②具有文化艺术价值,反映地域(民族)或城镇历史文化风貌特点,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③具有科学价值,建筑、结构、施工工艺工程技术具有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

保存至今的中国历史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这些遗产划分为多种类型,以便于更全面地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属性。

1.2.1.1 根据建筑性质的不同分类

1.居住类历史建筑

这是存在数量最多的、最基本的建筑物类型,遍布全国各地,形式丰富多样。留存到现在的居住类历史建筑多是古代社会后期及近代晚期的,明代之前的大多已荡然无存。有些近现代的城市住宅保存较为完好,但是仍有很多历史时期的居住建筑没有留下实物信息。

2.宗教类历史建筑

宗教类历史建筑在现存的历史建筑中数量十分可观,广泛分布于城市、乡野,且时间跨度大,年代久远。历朝历代都有宗教建筑的实物保存至今,包括宋、元时期的清真寺及近现代的天主教堂、基督教堂。这些宗教类历史建筑既有政府主持兴建的,也有民间修建的。比起现存的其他类型的历史建筑,宗教类历史建筑能够比较完整、系统、集中地记录不同时代的建筑施工方法、特征与风格,反映着这些时代的建筑文化和建筑传统。

3.文化类历史建筑

文化类历史建筑是指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各种用于文化、教育、科技活动以及公众娱乐活动的建筑物与场所,包括国家一级的太学国子监,由政府或者私人创办的书院、藏书楼(阁)、观象台、观星台,公众聚会及休闲的会馆、戏台、戏楼、剧场等。这类历史建筑在城市、乡村地区都有分布,就现存数量而言,其中的有些类型还是比较多的,如戏台、戏楼、剧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有不少实物留存。这些文化类历史建筑见证的内容涉及中国历史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4.城市及景观、风水类历史建筑

这类建筑多是以独立状态存在的,属于公共建筑性质,所具备的功能和作用都具有多样性,具体包括钟楼鼓楼(报时、瞭望、守卫等功能,城市标志物)、牌坊、江山形胜之处的亭台楼阁(登临、游赏、观景、休憩景观,地区性的标志物或象征物)等城市建筑与景观建筑,文峰塔、魁星楼、风水塔等风水建筑。这些建筑散布在从城市到乡野的广大地区,是中国大地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人文景观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5.祭祀类历史建筑

这类历史建筑包括古代社会里国家最高级别的太庙、太社,日、月、天、地诸坛,辟雍,从都城到地方各级城市里的文庙(兼具文化与教育功能),祭祀名山大川的岳庙、镇庙、渎庙,民间祭祀各方神灵和圣人先贤的祠庙,如城隍庙、后土庙、武侯祠之类,还有除帝王之外各宗族祭祀祖先的家庙、宗祠。

祭祀类历史建筑现存的总体数量较多,太庙、太社及天坛、地坛都只有明清两代的保存至今,文庙、城隍庙则在很多城市里都能够见到,而家庙、宗祠在聚族而居的广大乡村地区仍较为普遍地存在。

祭祀类历史建筑无论是在国家、政府,还是在民间、个人,均是极受重视的类型,所以大多代表了当时建筑技术的较高水平,用材与施工也都十分讲究。而地方性的祠庙、宗祠在构造做法和装饰上又往往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能够比较典型地体现某一地域、某一时代的建筑特点与个性。

6.政府历史建筑

政府历史建筑是指承担政府职能的各类建筑,留存到现在的政府建筑主要是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办公建筑、衙署,还有驿站、粮仓以及贡院、考棚等,它们是古代社会国家制度的实物写照。这类历史建筑现存数量很少,相比之下,其中衙署的存量多一些,早至元代,不过大多都不完整。

7.办公及商业类历史建筑

这类历史建筑主要是指以近现代建筑为主的各种公用性质的办公、商业及服务性建筑,包括邮政局、医院、药店、银行商铺、百货公司、旅馆饭店等。这类建筑一方面见证了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变,另一方面也记录了现代建筑的功能、材料与技术,以及现代建筑形式在中国发生、发展的过程,见证了它们对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巨大影响和改变。

8.城墙及防御类历史建筑

城墙及其附属的防御类历史建筑在古代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类型,在城市建设史、建筑工程技术史、军事史、艺术史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信息价值。作为城市产生的重要标志,城墙的历史同中国古代城市的历史一样漫长悠久。城墙的功能不仅是军事防御,还起到限定地域、划分空间的作用,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防洪、抗风沙等,如安徽寿县古城墙(建城始于战国,现城墙重筑于北宋熙宁年间),历代不断修筑、加固并完好地保存至今,它的重要功用之一即是防洪。还有浙江台州临海县的古城墙(始建于晋代,历代屡次修筑增建),因城与江紧邻,其瓮城和马面都做了专门的防洪设计。对于像临海这样的城市来说,城墙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直接关系到城市存亡的。

普通城墙类历史建筑原本的数量是很多的,但经过近现代的城市建设,幸存下来的已经很有限了,而且大多残缺不全。现在保存完整的、规模较大的古城墙有西安明代城墙,少数小城镇里还有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如山西平遥。

9.水利交通类历史建筑

这类历史建筑包括桥梁、栈道、堰、渠、运河、近代的铁路及站房等。它们分布广泛,见证着古代工程技术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演变,也见证着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利用和依赖。

这类历史建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们当中很多从过去一直持续使用到了现在。很多古桥、古栈道、古运河、古堤堰直到今天都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早已融入了现代生活。

10.宫殿类历史建筑

这无疑是古代社会每个历史时期里辉煌的建筑成就的最高代表和全面、集中的表现。但是完整保留至今的只有北京故宫(明、清)和沈阳故宫(清)两处。

11.园林类历史建筑

园林在古代中国几乎没有单独存在的,基本上都与其他的建筑类型有重叠的部分,即使是规模巨大、真山真水的皇家苑囿,也是园林与宫殿的结合体。事实上,大部分的古代建筑都普遍包含园林的内容,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有的只是莳花种树、装点庭院,有的则经过专门的规划与设计。留存至今的古代园林大多是和住宅、书院、祠庙、佛寺、道观、衙署、坛庙、宫殿等建筑共存的,它们是各种不同的使用功能与游赏休憩功能相融合的有机整体。

园林现存数量较少,且以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为主,多分布在北京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基本上都是明、清两代的。这主要是因为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大多是自然要素,它们会生长、衰老、消亡,因而需要不断地照料与维护。与建筑物相比,这些自然要素更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是易损耗的部分,所以较难保留下来,而且较难保持原初的面貌。

12.陵墓类历史建筑

在现存的历史建筑中,陵墓的数量相当可观,分布在全国各地。从帝王陵寝到普通墓葬,几乎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就时代连续性来说,除了很少几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之外,从新石器时代的氏族墓地到近代的革命烈士陵园,中国各个时代的陵墓今天基本都有实物留存。

13.纪念性历史建(构)筑物

这类历史建筑物主要是指各种近现代的纪念物及纪念建筑物,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发生场所,与伟人、名人有关的建筑物,如名人故居等。(www.xing528.com)

14.生产性历史建(构)筑物

这类历史建(构)筑物主要是指为各种生产劳动提供服务的建(构)筑物及设施、场地,例如各种手工业作坊、磨坊、瓷窑、砖瓦窑、酒窖、工业厂房等。其中,那些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常常还兼具住宅、店铺的功能,其实是一种集中了居住、买卖、生产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综合体。

15.城市、村、镇类历史建筑

上述各种类型的历史建(构)筑物以一定的组织方式集合成的城市、村、镇。

1.2.1.2 根据历史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的不同分类

1.木质历史建筑

木质历史建筑是指以木材为主体建造材料的历史建筑。这是中国古代历史建筑中最主要、最精华的部分。但是由于材质的原因,现存数量相对有限,在时间上也以唐、宋以后的居多。

2.土质历史建筑

土质历史建筑以土材(夯土、土坯等)为主要材料。在我国现存的历史建筑中,土质建筑遗产的数量相当可观,因为夯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历史很长的、非常重要的建造材料之一。保存到现在的古代城址大部分都是夯土的,大量的建筑物遗址也多是夯土的(夯土的台基,残存的夯土或土坯墙体),还有史前的考古遗址(包括原始聚落、原始住房)、历代陵墓的封土等。秦汉及先秦时期的长城及其附属设施(如烽燧等),以及明长城的部分段落也都是以土为材料建造的。

3.砖石(混凝土)质历史建筑

砖石质历史建筑以砖、石或混凝土为主要结构材料。由于材料的耐久性相对较好,砖石质历史建筑的现存数量较多,混凝土的历史建筑相对历时较短,作为历史建筑的相对较少。具体的建筑类型包括塔、石窟寺、桥、陵墓(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建筑群中的附属物(如华表、经幢、碑刻等),单体建筑中的砖石部分(基础、台基、勾栏、墙体等)、城垣等。

1.2.1.3 根据历史建筑原有使用功能的延续情况分类

1.静态历史建筑

静态历史建筑是指原有的使用功能已经失去或中断的历史建筑。

2.动态历史建筑

动态历史建筑是指现在仍处在使用中、发挥着使用功能的历史建筑,不论这个使用功能是建筑创建时的初始功能还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被赋予的其他功能。

1.2.1.4 根据历史建筑存在状态的不同分类

1.单体历史建筑

单体历史建筑是指独立存在的单体建(构)筑物。大多数的单体历史建筑是由于其原属的建筑组群中的其他建筑物被破坏、损毁而成为独立留存下来的单体建筑物或构筑物,这样的情况在各种性质的历史建筑中都存在。而有的本身就是独立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前述按照建筑性质所分类型中的城市及景观、风水类的历史建筑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情况。

2.组群历史建筑

由单体建筑与庭院构成的组群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方式和存在状态,不少未经历严重破坏的古代建筑还能够基本以这种原初状态保存到现在。现存的组群历史建筑在规模上有很大的差异,小的只由一个院落和几个单体建筑物组成,大的如明、清故宫,由百余个院落和几千个大大小小的单体建筑物组成。组群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可能是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内一次性产生、形成的,也可能是经过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渐累积形成的。

3.历史建筑群

历史建筑群与组群历史建筑的不同之处在于组群历史建筑属于一个建筑物,而历史建筑群是由同处于一个特定空间中的若干个建筑物和建筑组群组成的,上述的单体历史建筑和组群历史建筑这两种类型就是组成历史建筑群的基本元素。

具体地说,这种历史建筑群包括历史街区、历史村镇和历史城市。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历史街区和历史村镇一般就是一个历史建筑群,而历史城市往往是由多个历史建筑群组成,这些历史建筑群因同处在历史城市这个相同的特定空间中而具备某种共性,又因为处在历史城市的不同区域而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同时,这种历史建筑群的形成往往都是历史发展累积的结果,因此还具有时间属性上的不同。

1.2.1.5 根据历史建筑所呈现的空间形态的不同分类

1.点状历史建筑

这是以点状的空间形态存在的历史建筑,包括独立存在的单体历史建筑和组群历史建筑。

2.面状历史建筑

这是以面状的空间形态存在的历史建筑。历史建筑群和规模巨大的组群历史建筑都属于面状历史建筑,包括历史街区、历史城市、大型的组群历史建筑。

面状历史建筑由两方面内容组成,一是使用性质不同、存在状态不同的各种历史建筑,二是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具体到不同的遗产,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同的,比如对于历史街区,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可能要大于自然环境;对于历史村镇,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同样关键;对于有些遗址,自然环境则是影响它们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既是面状历史建筑的基本组成内容,也是决定其具体空间形态的基本因素。一个面状历史建筑,它的空间形态的形成基础可以是由城市方格网状道路系统所划分的一块形状规则的用地,可以是连绵山岗中的一个盆地,可以是被水面围合的一片不规则的用地,可以是山南水北的一块形状自由的平地,也可以是两河交汇处的一块三角洲

3.线状历史建筑

这是以一个线状的联系纽带组织起来的呈带状分布的历史建筑群落。它的基本组成元素包括点状历史建筑和面状历史建筑。

这个线状的联系纽带是决定历史建筑群落的空间形态的根本因素,它是具体的、物质性的,如一条河流、一条道路、一道山脉;同时,由于这个联系纽带的特性,线状历史建筑往往是跨越某一段历史时间、某一个特定空间的(可以是跨越地域的,也可以是跨越国家、跨越民族的),是在大尺度的时空中分布、存在的,所以能够更为全面、宏观、整体地展现中国的历史面貌和中华文化的特征。在现存的历史建筑中,有众多物质性的线状联系纽带,例如一些大江、大河或其中的某段流域;亦有数量可观的非物质性的联系纽带,例如以文明起源为纽带组织起散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众多考古文化遗址,形成一个说明、记录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及文化源流的遗产系统;还有著名的如丝绸之路(由同一种历史活动组织起该活动路经的众多不同历史时间里的点状遗产和面状遗产,这个联系纽带从中国跨越到了中亚、西亚及欧洲地区);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如玄奘西行取经的路线可以串联起沿途散布的多处遗产,类似的如徐霞客的考察、旅行路线;文化传播路径,如佛教文化从印度向中国由外而内的传播,由最初的佛教中心地向全国其他地区的传播和由中国向周边的朝鲜半岛、日本的传播,以这些路径为纽带展现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创建、发展的历史和中华文化以佛教为载体影响周边国家、民族文化的历史等。同时还将沿线的自然遗产囊括进来,形成一个更为壮观的遗产群带。

对于现存的历史建筑,理论上都可以通过各种文化的、历史的或自然的纽带联系、组织为一个整体。就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壮丽的自然而言,能够概括、提炼出很多物质性的联系纽带。这些联系纽带在数千年的时间中和广袤的空间中纵横交错,形成一个巨大的遗产网络,将现有的包括历史建筑在内的文化遗产及相关的自然遗产编织为一个整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