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爬行动物养殖简介,种类及经济效益

爬行动物养殖简介,种类及经济效益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爬行动物是陆地繁殖的外热源(变温)羊膜动物,是真正陆栖脊椎动物,具有两栖动物初步登陆的特性,并具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适应陆地生活与繁殖的器官及特性。我国产爬行动物约380多种,隶属4个目,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种类为龟鳖类和鳄类,分别属于龟鳖目和鳄目。海南省三亚市全人工养殖尼罗鳄,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爬行动物养殖简介,种类及经济效益

爬行动物(reptile)是陆地繁殖的外热源(变温)羊膜动物(amniota),是真正陆栖脊椎动物,具有两栖动物初步登陆的特性,并具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适应陆地生活与繁殖的器官及特性。如皮肤被角质鳞或硬甲,有交尾器,体内受精,卵不产于水中,卵外包裹蛋白、内外壳膜和坚韧的石灰质或纤维质(无内胶膜和外胶膜)外壳,孵出的幼体不具鳃,不经过变态,生活条件与成体相同,可以完全摆脱水生环境,行肺呼吸。

我国产爬行动物约380多种,隶属4个目,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种类为龟鳖类和鳄类,分别属于龟鳖目和鳄目。

龟鳖类和鳄类具有广泛的经济价值。龟鳖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宴席上的名贵佳肴,也是人们的营养保健食品。蛋白质含量较高(>18%),必需氨基酸全面且结构优化赖氨酸人类主要限制性氨基酸)含量居众食品之首,谷氨酸(鲜味氨基酸)含量达13.95%。鳖的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占75.43%,其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占32.4%,是牛肉的6.54倍、罗非鱼的2.54倍,尤其是EPA和DHA含量高达6.97%和8.3%,对防止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增进脑功能都有一定作用;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含量较高,对预防细胞老化、体细胞癌变有重要作用;微量元素,如铁、硒含量也较高,是预防贫血、抗抑肿瘤的最佳食品之一。

龟鳖的甲板、骨、肉、皮、血、肝胆、尿等均可入药。甲板与骨骼及其甲胶具有健骨补肾、轻身补肌、补血、消肿等功效,可治疗肝硬化和肝脾肿大等症。龟板是大补阴丸、大活造丸等药的主要原料;肉可滋阴补血,强肾壮阳,治疗肺结核和久咳、小儿生长虚弱、妇女产后体虚、脱肛、子宫下垂及性功能低下等症;龟皮主治血疾及刀箭毒,煮汁饮之可解药毒;龟血有抑制癌细胞的特殊功能。鳖血外敷可治面神经麻痹,内服可缓解白血病,治疗肺结核和脱肛,从血中提取白蛋白,可治疗肺炎、贫血、糖尿病;鳖胆可治疗痔疮与痔漏,龟胆主治痘后目肿和月经不调。

龟类还具有观赏价值,黄喉拟水龟等多种龟可培养成绿毛龟,是颇具观赏价值的高级礼品,出口日本、东南亚及港台,是创汇产品。

鳄类的经济价值巨大,肉的营养丰富,为上等佳肴,也是良好滋补品,内脏、骨骼、血液均可入药,具有治疗哮喘、风湿、咳嗽、心血管疾病等功效,《本草纲目》中提到扬子鳄“大补、微毒、少食”,皮可制革,加工成各种高级皮品(皮鞋皮包、皮带等)和工艺品,价格昂贵。

我国台湾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人工养殖鳖,大陆各省市养鳖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发展迅速。起步较早的有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省,常温养殖周期为3~4年,增温快速养殖周期缩短为12~16个月。目前,我国养鳖业遍及全国各省市(除西藏自治区与青海省外),2012年中华鳖养殖产量达33.14万吨,年均产量达1万吨以上的有浙江、广东、江苏、湖北等4个省,呈现出经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养殖技术现代化、科学化的大好形势。

养龟业的兴起晚于养鳖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龟的利用范围不断扩大,由药用扩展为药用、食用、观赏、出口等多种用途,市场价格不断上涨,推动了养龟业的兴起。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江苏、浙江、山东等省都建起较大规模的养龟基地和养龟场。龟的养殖种类较多,其中养殖规模较大的有乌龟、黄喉拟水龟、三线闭壳龟、黄缘盒盖龟。近几年,自美国引进的鳄龟,养殖规模迅速扩大。2012年我国龟类养殖产量达3.28万吨。

养鳄业在美国、泰国、委内瑞拉等国已形成产业。我国养殖扬子鳄始于1976年(安徽等),1983年全人工养殖成功,广东和江苏省先后建成较大规模的扬子鳄养殖观赏园。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海南、北京、哈尔滨等多个省市先后自泰国引进泰国鳄(Crocodylus siamensis)和尼罗鳄(Crocodylus niloticus)等大型鳄类,进行全人工养殖并形成一定生产规模。海南省三亚市全人工养殖尼罗鳄,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人工繁殖原理与关键技术

1.生物学原理

(1)生殖系统和性细胞形态结构。雌性生殖系统卵巢为一对囊状物,对称排列在肾脏前腹侧,未成熟个体的卵巢小,成熟后的卵巢很大,含有大小不一的卵子百余个。输卵管为一对白色长管,迂回于卵巢两侧,前端膨大为喇叭口,开口于腹腔中,后端膨大为子宫,开口于泄殖腔,其壁上有一个不明显的阴蒂。成熟的卵子从卵巢排到体腔中,经喇叭口进入输卵管上端与精子结合为受精卵,在顺输卵管下行过程中,接受管中段的蛋白腺分泌的蛋白质形成较厚的蛋白层和管下段的壳腺分泌的石灰质形成硬壳,留在子宫中待产。

精巢(睾丸)为浅黄色或白色,对称排列在肾脏前腹侧,精巢上方具有附睾(中肾的残余),由精巢发出许多输精细管弯曲而成,输精细管进入输精管,开口于泄殖腔。泄殖腔内壁突起成一对球型囊,为阴茎海绵体(可充血勃起),其中间有一肌肉质的棒状阴茎(交配器)。阴茎长,末端为龟头,展开时为5个尖形小瓣,阴茎背部有沟,精液经此沟输送到雌体泄殖腔中。

几种养殖龟鳖和鳄类的成熟卵,属端黄卵,卵黄多(多黄卵)而集中在植物极(卵黄的色泽一致,没有鸡卵那种白卵黄和黄卵黄之分),卵细胞本体小并分布在动物极,其外被一薄层卵黄膜,卵黄膜外有一厚层蛋白,蛋白外有两层较薄的纤维网状结构的壳膜,最外层为硬质卵壳,也称钙化层,由碳酸钙(CaCO3)组成,为霰石状(aragonite)晶体结构。石灰质硬壳上分布有气孔,圆形卵(中华鳖)的气孔分布均匀,平均每平方厘米31个(由文辉,1992),椭圆形卵(乌龟等)的气孔分布不均匀,赤道区的孔数(31个/平方厘米)多于顶极区(17个/平方厘米)(王培潮,2000)。气孔是受精卵与环境之间进行气体及水交换的主要通道。

成熟的精子由头、颈和尾部3部分构成。头部呈螺旋形(似软骨鱼类和鸟类的),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颈部甚短,介于头部与尾部之间;尾部细长,超过头部许多倍。

(2)性细胞发育。龟鳖类和鳄类的性细胞发育相似,以中华鳖为例概述性腺发育基本特点(刘筠,1984)。

①卵细胞生长发育。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可明显分为4个时期。

卵原细胞期。来源于卵巢生殖上皮的卵原细胞,频繁进行有丝分裂增加数目,外周无滤泡细胞。

初级卵泡期。卵原细胞停止有丝分裂,外周包被一层滤泡细胞,是准备进入初级卵母细胞的阶段。细胞质中出现液泡(其他脊椎动物无液泡),由于液泡不断增大,将细胞核无定向地推到细胞的边缘。

生长卵泡期。液泡破散成膜系小泡,细胞核返回细胞中央。初级卵母细胞进行核、质增长(小生长期,卵黄尚未出现)的同时,从生殖上皮分化出的卵原细胞构成卵索,卵索中的卵原细胞仍然频繁地进行有丝分裂,以增加卵母细胞数量;随着初级卵母细胞的长大,卵周开始沉积卵黄(3龄),进入大生长期,由于卵黄的增多,卵核移向动物极;卵母细胞外周包被内(立方形细胞)、外(扁平形细胞)两层滤泡细胞,在卵细胞质膜(卵黄膜)外出现辐射膜(与营养物质转运有关)。

成熟卵泡期。卵核极化后,当初级卵母细胞达最终大小(17~20cm)时,受脑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刺激,即将成熟的卵泡凸出卵巢外(以巢柄与卵巢相连),继而进行成熟并排卵;卵子离开卵巢落入腹腔中,自喇叭口进入输卵管上端与精子结合、受精,而后下移并被输卵管中段分泌的蛋白和下段分泌的蛋壳所包被;遗留在卵巢中的滤泡细胞为产后黄体

闭锁卵泡期。卵巢中的卵细胞,卵核溃散,卵黄颗粒液化。

②精细胞的生长发育。雄鳖精细胞的生长发育与其他脊椎动物相似,曲细精管由足细胞(向管腔中央延伸)和生精上皮细胞组成。由生精上皮产生的各种精细胞在曲细精管中排列的顺序(由管壁到管腔):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这与硬骨鱼类各级精母细胞同型成簇排列方式显然不同,而与哺乳动物按精细胞的成熟等级顺序排列方式相似。曲细精管中的精子在冬眠期不退化,并在与秋末最后一次产卵后的雌鳖交配时射入输卵管中,一直到翌年春季仍具有受精能力。

(3)性周期。龟鳖类和鳄类的性腺发育具有周期性变化,称性周期或生殖周期。以中华鳖为例,概述湖南地区龟鳖类和鳄类的性腺发育周期性(刘筠,1984)。

①第一次产卵前的性腺发育周期。1龄中华鳖卵巢处于卵原细胞期和初级卵母细胞期,2~3龄卵巢处于生长卵泡的小生长期,4龄的处于生长卵泡的大生长期,第5年夏季卵巢中部的卵母细胞达到成熟卵泡期,可以在促性腺激素作用下成熟、排卵。

1龄的精巢处于精原细胞(分散)和曲细精管内有精原细胞阶段,2~3龄精巢的曲细精管上皮由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组成,4龄精巢的曲细精管中有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

②历次产卵的性腺发育周期。鳖生殖季节(5~8月)卵巢成熟系数为9%~10%,即将成熟、排卵的卵径17~20 mm;产卵后卵巢成熟系数为6%~7%,留在卵巢中待产的卵径为14~16 mm,每次产卵间隔时间20~25 d;冬眠期卵巢中有4~5种卵子,卵径为5~15 mm,80~100个。这些卵子待翌年5~8月分批成熟、排卵、受精后产出。

精巢曲细精管上皮,在生殖季节和冬眠期都有正常的各级精细胞,精子的形成和存活不受季节影响。

(4)与繁殖有关的器官及其生理功能。与龟鳖类和鳄类繁殖有关的主要器官,包括下丘脑、脑垂体和性腺。3种器官分泌物的种类、性质、生理功能及其作用途径,基本上与鱼类相似。

(5)胚胎发育。

①卵子类型与发育特点。爬行动物的卵属端黄卵,卵黄多并与原生质截然分化,卵的动植物极分明。植物极的卵黄色泽一致(鸡蛋分为白卵黄和黄卵黄,两者同心排列),没有蛋白系带,没有气室,卵孵化过程中不需要像孵化鸡卵那样不断地翻动。

卵在输卵管上端受精后,进行盘状分裂,卵黄不参与分裂,仅作为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受精卵发育至囊胚期或原肠期(受精两周左右)产出体外。受精卵或胚胎在发育过程中,除产生各种器官外,还发生胚外组织,如羊膜、绒毛膜和尿膜,故称羊膜动物。胚外组织是适应陆生环境的特殊组织结构。坚韧的外壳与带膜,在卵离开母体后可以防止卵内水分很快蒸发和机械振动与创伤。羊膜内有羊水,胚胎在湿润的羊水中吸收卵黄营养,并从外环境中吸收一定水分和氧气。因此,自然产卵巢穴和人工孵化基质(泥沙)都要求有一定的湿度。

②胚胎发育分期。中华鳖受精卵在输卵管内早期发育以及产出后在体外孵化至仔鳖出壳的整个时期划分为30期(刘筠等,1984;侯陵,1984)。其胚胎发育(33~34℃)的几个主要时期概述如下。

头褶期(产出后15~16 h):胚体头部出现头褶(产生羊膜前奏),脊索和神经板形成,胚孔拱形且出现细胞栓。

体节出现期(24h):头褶凸出,出现头下囊;羊膜头褶举起,出现一对体节,神经管和前肠形成;胚体四周出现血岛。

尿囊形成期(6~7d):尿囊凸起,胚胎扭转90°;出现卵黄囊循环。

背甲出现期(9~10d):出现背甲初型。

前肾退化(10 d):前肾管退化,形成中肾旁管,前后肢出现指(趾)板和指(趾)根。

裙边形成期(20d):裙边明显可见,黑色素已沉积于背甲中央。

胚体竖立期(26 d):胚体已具全貌,并从卵黄囊竖立起来。

黑色素化期(28d):胚体背甲已出现黑色素,但未完全黑色素化。

仔鳖孵出期(36 d):仔鳖冲破硬壳,头部和四肢先后脱离卵壳。刚孵仔鳖的脐孔处残留着尿囊膜、羊膜和浆膜,几分钟后自行脱落,脐孔封闭,开始独立生活。

(6)影响性腺发育和繁殖的环境因素。爬行类属外热源动物,其性腺发育与成熟、受精及产卵,以及胚胎发育和性别决定等不仅受体内有关器官调控,还受光照、水质、温度、湿度、产卵场条件、胚胎孵化基质、营养条件等多种生态因素影响,其中温度、湿度与巢穴(孵化基质)含水量和营养条件是重要因素。因此,根据养殖种类繁殖生物学特点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在亲体培育、催情产卵和孵化等主要生产环节中,应当创造优良的生态条件,以提高人工繁殖综合效率

温度。爬行类是外热源动物,性成熟年龄和繁殖季节,随分布纬度的增高而延长与推后(起始温度为20~22℃,上限温度和适温分别为33~35℃和25~30℃),产卵次数随着分布纬度的增高而减少。

乌龟和中华鳖的有效孵化温度(胚胎正常发育温度)的下限分别为22~23℃和25℃,上限为33~35℃(36℃),最适温度分别为28~32℃(王培潮,2000)和33~34℃(刘筠,1984)。扬子鳄的有效孵化温度下限及上限分别为26℃和36℃,最适温度为28~32℃。龟类和鳄类的孵化温度,严重影响其雌雄比例。

龟鳖类的胚胎发育速度,在有效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乌龟的胚胎期及其积温,在28℃、30℃和33℃情况下分别为66.7 d和1 880.61℃、62.3 d和1903.8℃、56.6 d和1871.3℃,或43 000~45 000℃。中华鳖的胚胎期在22~26℃、30~32℃、32~33℃、33~34℃和35~36℃情况下,分别为60~70d、46~50d、45~49d、37~42d和35~38d;积温为31 000~39 000℃,一般为36 000℃。扬子鳄的孵化期为60~80d,积温为37 500℃。

湿度。龟鳖等两栖爬行动物胚胎发育(孵化)要求湿润的环境条件。在空气相对湿度和巢穴(孵卵基质)泥沙含水量适宜的条件下,受精卵与外环境发生气体、水、热交换,进行正常发育。湿度和水分过少时,胚胎因失水而干死;过大时,卵壳因吸水膨胀破裂或卵壳气孔堵塞而死亡。乌龟和中华鳖孵化室内相对湿度和孵化基质(沙)适宜含水量,分别为80%~85%和7%~10%。

营养。营养物质是龟鳖和鳄类性腺发育、成熟和产卵后恢复身体的物质基础。当营养物质不能满足需要时,虽然不会很快死亡,但性腺发育首先受影响,或停止发育或退化。因此,亲体产前培育和产后培育期间,除调控好水质等生态因素外,一定要提供良好的营养条件,促进性腺发育与成熟,提高产卵数量和质量。

2.人工繁殖关键技术

(1)龟鳖和鳄类亲体培育。人工繁殖效率的主要指标是亲体的成熟率和产卵量,以及受精率和孵化率。

龟鳖类的雌雄鉴别主要根据其尾部的长短。雌体的尾部比雄体的短。如中华鳖雄性的尾部长而尖硬,能伸出裙边外,雌性的粗而短,不能伸出裙边外或微露;乌龟雄性的尾部长,尾柄细,尾端较尖,上翘露出背甲之外,泄殖腔孔的内缘超过背甲中央线的后缘,雌性的短而粗,不能伸出背甲后缘,泄殖腔肛孔内缘不超过背甲中央线的后缘;黄喉拟水龟和三线闭壳龟的雌性尾部都短于雄性的,末端不超过背甲后缘,泄殖腔肛孔内缘不超过背甲后缘,而雄性的都超出背甲后缘;雄性鳄龟的尾部也比雌性的长,约为腹甲长的86%,泄殖孔超过背甲后部边缘,而雌性的尾长小于腹甲长86%。扬子鳄的雌雄鉴别较难,外形和尾部长相似,但手伸入雄性泄殖腔中可摸到一棒状交接器,而雌性无棒状物。

龟鳖和扬子鳄雌雄亲体的搭配比例基本上都是(4~5)∶1。它们的精子在雌体输卵管中能够存活,其受精能力长达半年之久。

亲体的适宜年龄要比最小成熟年龄大1~2岁,其规格也要比最小成熟规格大一些。如中华鳖的适宜年龄和体重分别为4~7龄(因分布纬度区而异)和0.5~1.0kg,乌龟为6~8龄和1.5~3.0 kg,鳄龟为5~6龄和4~5 kg。人工养殖的龟鳖留作亲体的年龄可少1~2年,体重则应大一些,而且要进行1~2年常温养殖。扬子鳄亲体的适宜年龄,野生的为9~11龄,人工养殖的为5~7龄,雄性比雌性小1~2龄。

亲体的体质应当是肥满健壮,运动活泼有力,无外伤,无疾病和无伤残缺陷,避免选用近亲个体和退化的个体;亲体应当经常更换,并进行提纯复壮工作。

亲体培育池一般为土池塘,环境应当向阳安静。池塘形状以长方形为宜,南端为养殖水面,北端作为晒背地与产卵场,面积为1 300~3 500 m2(混凝土池100~200 m2),池深2.0~2.5 m,水深为1.2~1.5 m,池底有20~30 cm软泥或沙土层(便于栖息与越冬)。池塘的东、南、西三边不要留坡度(用砖石或混凝土板护坡,以防逃跑),设置进、排水口及其闸门和防逃拦(每池自成系统)。

产卵场应高出池塘水位30 cm以上(背风、向阳),以30°的缓坡与水池相接(利于龟鳖爬上岸晒背、产卵),用优质壤土或沙壤土覆盖、整平,便于亲体产卵、筑巢穴和人工挖卵;面积应根据雌体数量确定,一般以每只占0.2 m2左右为宜。

亲体培育池塘的四周应当建防逃墙,以防止亲体逃逸,墙体与池面垂直,内壁要求光滑,墙体高出正常水位线40~50 cm,顶部向池内伸檐10~15 cm。

亲体放养前要进行彻底清塘,所用药物种类、用量、方法等与养鱼池塘相同。

通常在秋季和春季水温15℃左右放养亲体,以减少创伤和提高成活率。放养密度依亲体的大小而异,一般为0.5~1.0 kg/m2,如亲体平均体重1.0 kg,每667 m2放600~700只。

饲养管理工作包括巡塘、投饲和调节水质等。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观察龟鳖、鳄的活动和摄食,以及池塘水位及水质等具体情况,检查围墙和围栏,清扫饲料台或食物,投饲工作严格执行“四定一清”原则。定时:亲体开始摄食的水温为18~20℃,用少量优质鲜鱼、动物内脏、螺蛳等进行诱食,当摄食正常时每天上午9∶00~10∶00、下午4∶00~5∶00各投喂1次,培养亲体定时摄食的习惯;定位:在池塘北端的临水坡上设饲料台(100只设1个,宽0.6 m,4边有5 cm高的框),采取水上定点投饲,让亲体从水中爬上饲料台取食;定质:配合饲料营养成分和颗粒规格应符合亲体的要求,鱼、虾、蚌、螺、蚯蚓、动物内脏及各种植物等饲料无腐败变质,并注意饲料的适口性;定量:配合饲料日投饲量占体重1.5%~3%,鲜活饲料为10%~20%,根据水温、天气、吃食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以投饲后2h吃完为适,及时清除残饵;“一清”:通过注、排水等方式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溶氧充足,池水透明度30 cm左右,每隔10d左右洒一次生石灰水(20mg/L)。

(2)催情产卵。人工养殖的几种爬行类都能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自行产卵,但为了大批集中产卵,适当缩短人工繁殖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采取注射外源激素方法进行人工催情。催情药物、原理、方法等与鱼类和两栖类相同。注射剂量依种类而异,如中华鳖每千克注射HCG 7 500 U,或LRH-A 150 μg,或HCG 750 U+LRH-A 75 μg;雄体减半。注射次数为1~2次,也可多次注射(催熟)。目前,一般不采取催情注射方法。

发情交配、产卵:发情交配与产卵的季节、适温、产卵场条件、产卵时间与行为等见其繁殖生物学(水产养殖生物学)。

(3)卵的收集和受精卵鉴别。每天早晨巡视产卵场,根据泥沙的颜色(新旧土翻动情况)、爪和腹甲压过的痕迹来判断卵穴,及时插上标记,待卵产出后8~10h动物极和植物极分化明显,白点亮区显明时再采卵。用竹片挖卵器(长20 cm、宽1.52 cm、厚0.3 cm)开洞拨土,见到卵后,用长镊子逐个取出,放在收卵箱(45 cm×45 cm,深约8 cm,4周有滤水孔,箱底铺3~5cm细沙或轻体塑料泡沫片)中。

受精卵在动物体内进行分裂、发育,产到体外时已发育至囊胚期或原肠早期。因此,刚产出的受精卵呈乳白色,半透明,肉眼观察其动物极有一圆形半透明的白斑点并逐渐扩大。未受精卵的动物极无圆形白斑点。

(4)受精卵孵化。我国人工孵化龟鳖和鳄类受精卵的方式有室外常温孵化、室内常温孵化和恒温孵化。

室外常温孵化,将受精卵动物极朝上整齐地排列埋入沙中,依靠自然温度进行发育,定期洒水保持一定湿度(含水量),使其能够与环境正常进行热能、气体、水分等交换作用,孵化期较长,孵化率较低。

室内常温孵化与室外常温孵化方式相似,所不同的是将受精卵埋入孵化箱(孵化盘、槽)等容器里的沙中,置于室内,依靠室温进行胚胎发育,孵化期较短,孵化率较高。

室内恒温孵化,排卵方法与上述两种方式相同,是一种现代化高效率的先进孵化方式。室内除设有排放孵化箱(盘)架(多层、可移动)和水槽(在架底下,略宽于孵化箱架,深15 cm,沙3 cm,水5~10 cm)外,还设有调温、调湿和通风设施,自动调控室内温度和湿度。受精卵在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且稳定的条件下进行发育,孵化期短,孵化率高。

孵化效率除了与孵化方式有关,还与受精卵的排放、孵化器(床)及其基质、温度和湿度及其稳定性、通风条件以及管理等有关。排放受精卵,应当把动物极(有白色圆斑点)朝上,整齐逐一地排放在河沙中,每个孵化箱(盘)排放2~3层,在每层卵的上面铺一层(2~3 cm)河沙;扬子鳄受精卵整齐排放后覆盖一层苔藓等。

用于放置受精卵的容器,通常有孵化槽、孵化箱、孵化盘以及杉木筐等。孵化槽(池)为长方形(面积25 m2,室内外皆可用),四周用砖砌成高为1.0 m左右的围墙,墙壁设排水孔和通气孔,按5~10°坡度筑成孵化床;床底部铺垫20~30 cm碎石(卵石)或粗沙,再铺20 cm的细沙;在斜面最低处埋设一个水盆(盛水2~3 cm,与孵化床沙表面在同一水平面上),容纳刚脱壳的稚鳖。

孵化箱(盘)主要用于室内孵化(常温和恒温皆可),规格为50 cm×30 cm×(10~15)cm(过大,搬动不方便),底部和侧壁开数个小孔(漏水、通气),材质用木板、塑料、金属皆可,底部铺5 cm基质,装卵后多层排放在架上。

覆盖龟鳖类受精卵的理想基质是直径0.6~0.7 mm河沙,透水与透气性好,孵化率高;用于扬子鳄卵的基质为苔藓类、蕨类(放于杉木筐中)。

孵化管理工作包括检测温度、湿度和通气,防止振动和敌害生物侵袭,以及做好记录,等等。温度计挂于室内和插入孵化基质中,每日早、中、晚进行温度观测,使基质温度稳定在最适温度范围内(中华鳖为33~34℃、乌龟和扬子鳄为28~32℃)。检测温度的同时检测湿度,肉眼观察孵化基质(沙)含水量,当发现靠近卵的沙子开始干燥发白时则应喷洒少量凉开水,使上层沙略带湿润即可(手握沙成团,放下即散),洒水后10 min左右稍微松动沙表层,室内相对湿度和基质中含水量分别保持80%~85%和7%~10%。注意孵化基质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沙粒表面不板结,以防通气受阻。爬行类的卵无蛋白系带,没有气室,在孵化过程中不能像孵化鸡卵那样不断的翻动,避免振动,否则会降低孵化率。对受精卵危害最大的是蛇、鼠、蚁等,应当杜绝敌害侵入。

做好记录,对每批、每个孵化箱(盘)装卵日期、时间、数量、每日检测温度和湿度、异常现象、采取的措施等,都要详细记录,以供分析问题和总结工作用。(www.xing528.com)

(5)稚鳖、稚龟出壳与收集。中华鳖、乌龟、扬子鳄等受精卵孵化积温分别为31 000~39 000℃(36 000℃)、43 000~45 000℃和37500℃。根据每批受精卵孵化过程中温度等具体情况,推算每批的积温,并做好出壳与收集准备工作。

稚龟等通常在后半夜至凌晨前开始用头或前肢撞击卵壳,持续4~5 min破壳而出,自动爬到盛有水的容器(孵化箱架下的水槽)中,顺其自然自行潜于沙中栖息。

为了让其集中破壳而出,可把即将出壳的胚胎集中起来,放入盆(桶)中再徐徐注入20~30℃清水浸没卵壳,低温刺激会加快稚龟等出壳,经10~15 min便大批破壳而出;如果仍不出壳则应放回原处继续孵化,一定要细心搬动胚胎。

(二)养殖方式与温室类型

1.养殖方式

龟鳖类和鳄类的养殖方式基本相似,分为室外常温养殖、室内控温快速养殖和室内控温与室外常温相结合的综合养殖。

室外常温养殖方式。稚体、幼体的培育和食用个体的养殖都是在室外进行,依靠自然温度培育饲养,冬季正常进行冬眠,生长慢,成活率低,年生长期短(依纬度而异),养殖周期长(4~5年)。

室内控温快速养殖方式。自稚体培养到食用规格的整个生产环节全部在室内人工控温条件(生长最适温度)下生长发育,不进行冬眠,持续在最适温度条件下生长发育,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养殖周期短(12~14个月)。

综合养殖方式。稚体和幼体在室内人工控温条件下培育,食用个体在自然高温期饲养,即前半程在温室培育,后半程在露天池塘养殖,基本上无越冬期,生长速度较快,成活率较高,养殖周期较短(14~16个月)。

2.温室类型

根据龟鳖类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和对阳光的要求(晒背、水生植物净化水质)以及温室(房)的基本性能指标(保温性好,阳光透射率高),最早建筑的黑暗型(光线主要为灯光)砖混温室,保温性好,但透光性差,室内水质净化能力低,水质难于控制,龟鳖发病率高。目前,兴建的温室多属透光型,阳光透射率高,池内种植水浮莲等高等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利于龟鳖晒背,患病率低。

采光保暖型。室内和池水温度来源于太阳能,屋顶用玻璃或2层塑料薄膜严密覆盖;采光好,但昼夜温差大,受天气影响大;投资少,冬季(温度低)不能养殖,适用于春、秋季养殖。

采光供热保温型。室内和池水温度主要来源于太阳能,辅以人工热源(锅炉、电热源),屋顶覆盖玻璃和塑料薄膜;采光好,采用热源调节温度,缩小昼夜温差,池水温度稳定性尚好,但保温性较差,热损失较大;投资较少,适用于我国华东、华中、西南、华南地区,北方地区冬季难于保持龟鳖所要求的适宜温度。

供热保温型。室内和池水温度来源于锅炉、电热器等供热设施,屋顶为封闭型保温围护结构,有少量玻璃窗;热损失少,温度稳定,但采光差,水质净化率低;适用于寒冷地区恒温养殖龟鳖,但投资大,不能有效利用太阳能。

(三)稚体、幼体培育和成体养殖

1.稚体培育

稚体培育是将稚鳖(中华鳖3~5 g)、稚龟(乌龟3~7g、黄喉拟水龟6.4~13g、三线闭壳龟15~30g)和稚鳄(鳄龟5~8g、扬子鳄28 g左右),经过4个月左右培育成幼体。

培育池。稚鳖(龟)池建在室内,砖混结构,内壁光滑,面积尚无统一规格(2~30 m2)。稚体娇嫩、体弱,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可建2~4m2和10~30 m2两种规格稚体池,前者用于暂养,后者用于培育;池深分别为30~40 cm和40~60 cm,水深为1~15 cm和20~30 cm;设进、排水口,池底坡度为1∶120,铺沙3~5 cm和5~10cm,在邻近排水口处砌成略高于沙层的挡沙墙;池中设1个饵料台(木板浮于水面或在池的一边修成斜坡,坡顶留出平台20~30cm)。

扬子鳄稚体饲养池多为混凝土池,规格为90 cm×40 cm×32 cm,1/3部分露出水面(陆地),底部设一排水孔。尼罗鳄稚体较大(50 g左右),混凝土池面积也较大(150 m2),池底坡度约25°,陆地部分约占50%。

稚体放养前,调试培育池送水、排水和供热等设备,放水冲洗后用200 mg/L生石灰或50 mg/L漂白粉液消毒,24 h后用清水冲洗1~2次,然后放水调温1~2d即可放稚体。

每个培育池应当放养规格差不多的稚体,用3%盐水或1×104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10~15 min,注意池水温度与暂养池水温差不要超过2℃,放养操作要精细、轻快。

刚出壳的稚鳖(龟)娇嫩,羊膜尚未脱落,卵黄囊也未吸收完,放入暂养池饲养12 d,放养密度约为100只/平方米,待羊膜自然脱落,卵黄囊消失,再喂蛋黄、水蚤等,并及时转入稚体池。稚鳖和稚龟的放养密度为50~80只/平方米;扬子鳄稚体越冬前密度为42~56只/平方米,越冬期密度降为28~42只/平方米;尼罗鳄稚体的放养密度为5只/平方米左右。

投饲。饲养稚鳖(龟),最先投喂水蚤、摇蚊幼虫、小虾、蝇蛆、水蚯蚓等,也可直接投喂配合饲料(蛋白质50%)。投喂配合饲料,先将稚鳖(龟)放入饲料浆水中约0.5 h(诱食),日投饲量为2%~5%(开始少投喂),上午8∶00~9∶00和下午4∶00~5∶00各1次;投鲜活饵料,日投饲量为10%~12%。

饲养全程严格调控水温使其稳定在30℃±1℃,每2d换一次水,水色保持浅绿或浅褐色,透明度为25~30 cm,水面种植水浮莲(净化水质,作为稚体的隐蔽物),适时充气,及时清除食台上和水下残饵,每天清除池底污物,每隔15 d左右用20 mg/L生石灰和2 mg/L漂白粉交替全池泼洒,并定期投喂药饲。

当稚鳖(龟)规格出现明显差异时,应当按规格进行分池饲养,操作动作要轻,并要进行稚体消毒。

扬子鳄稚体在31~32℃条件下饲养20 d,卵黄基本吸收完毕,投喂小鱼和细肉等,每只每日喂0.53 g,当体重达40 g左右时临近越冬期,应当把温度逐渐降至11~12℃(日降1~2℃),春季当室外气温升至25℃左右时将幼鳄移入室外饲养。

尼罗鳄稚体孵出3~6d便开口摄食,投喂鱼肉、家禽肉皆可,日投饵量为1%左右。体重50 g的尼罗稚鳄,饲养一年可达3 500 g。

2.幼体培育

幼体培育通常是在室内将体重50 g左右幼体控温饲养6~7个月,培育成体重达150~200 g大规格幼体。

幼鳖(龟)池建在室内,砖混结构,面积20~50 m2,池深0.8~1.0 m,水深20~40 cm,池堤四周设防逃檐(宽5~10 cm)和冷、热进水管,池底坡降为1∶100,铺细沙土5~10 cm;在出水口一端设斜坡式饲料台(高出水面),顶宽40 cm,长度占池边长80%(供摄食、休息)。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与稚鳖(龟)相同,按规格大小分类放养,放养密度分别为30~50只/平方米(50克/只)、25~30只/平方米(100克/只)、20~25只/平方米(150克/只)。

管理工作包括投喂饲料、调试水温和水质以及分级饲养等。幼体培育投喂幼体配合饲料,日投量为2%~3%,每隔2~3d调整一次,以在3h内吃光为适,每日上午7∶00~8∶00和下午5∶00~6∶00各一次。

每日严格调试水温,使池水温度稳定在30℃±1℃。水质的调节尤为重要,在池水深度保持为0.4~0.5 m的前提下,适时向水中送气,使池水溶氧量不低于5 mg/L;每天早晨清洗食台清除残饵,7~10d吸污一次,保持水色呈浅绿或浅褐色,透明度稳定为30 cm左右;当池水由褐色转为黑色并有异味时进行换水,但清污和换水不要过于频繁,以减少惊动幼体而影响其生长发育;池中还可种植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每隔15 d左右全池交替泼洒生石灰(20 mg/L)和漂白粉溶液(2 mg/L),并适时投喂药饲。

幼体生长速度差异较大,当个体大小差别过大时,应当按同一规格进行分池饲养,一般2~3个月分养一次,操作要轻,速度要快,并避免相互堆叠损伤皮肤。

春季也可以将体重50 g幼体放入室外池塘中培养,放养密度为10~25只/平方米,秋后体重可达150~200 g,第三年再养成食用规格。幼体培育的其他管理内容,基本上与养殖食用个体相似。

幼鳄尚无挖洞习性,可在室内培养,也可在室外土池塘中培育,其饲养方法与鳖(龟)类相似。

3.成体养殖

(1)食用鳖(龟)养殖。一般在室外自然水温(6月至10月)土池塘中养殖,150~200g鳖(龟)幼体经过4~5个月精心饲养,当年可达食用规格(400~500 g)。

饲养池分砖混结构池和土池塘2种类型。砖混池一般为长方形,面积为50~200 m2,池深2.0~2.5 m,水深1.0~1.5 m,防逃檐宽15 cm,池底坡降为1∶80~1∶100,铺细沙土10~20 cm,排水口低于池底,在高水位线上设溢水口,饲料台设在排水口一端,池塘的北边搭建晒台(占池面积10%左右),供其晒背用。

土池塘面积为700~3 500 m2,池深2.0~2.5 m,水深1.0~1.5 m,池堤坡度1∶3,四周建防逃墙(高50 cm),墙内檐宽15 cm,池塘四周或北边留出50~150 m空地,作为鳖(龟)晒背、摄食(食台)和休息(搭棚或种陆生高等植物)场所。

池塘清整及药物清塘与养鱼池相同,幼鳖(龟)幼体药物消毒后每平方米放养4~6只或1.0 kg左右。

严格执行“四定一清”投饲原则(见“亲体投饲”),日投饲量为2.0%~4.0%,依天气、摄食、水质等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根据池塘水质的具体情况,以注、排水方式调节水质,使池水呈肥、活、爽状态和浅绿或浅褐色,保持池水溶解氧充足,透明度不要太大,以30 cm左右为宜(使其处于较隐蔽的状态),以减少相互咬斗。池塘中种植水葫芦、水浮莲、大型藻类,以净化水质和营造隐蔽、安静的水环境。每隔10~20 d用20 mg/L生石灰和2 mg/L漂白粉溶液交替全池泼洒一次,改善水质,预防疾病,定期投喂药饲。

(2)鳖(龟)与鱼类混养。爬行类和鱼类都是外热源脊椎动物,但呼吸方式不同,鳖(龟)行肺呼吸,鱼类用鳃呼吸。前者栖息于水底层,虽然是动物食性,但游动缓慢,难于吞食到鱼类;后者(鲢、鳙)栖息于水的上中层,滤食浮游生物。因此,鳖(龟)与鲢、鳙混合养殖,可以有效地利用水体空间及其饵料生物,鳖(龟)还能够随时吃掉死鱼,并经常上下游动,不断地搅动池水,有利于池水气体(氧气等)交换和物质循环,而且鲢、鳙滤食浮游生物,具有调节及优化水质的作用。

两者的混养密度。鳖(龟)幼体池混养鲢、鳙,每平方米放养50 g幼体10~20只,20 g鲢1尾和鳙0.5尾。食用鳖(龟)池混养鲢、鳙,每平方米放养鳖(龟)150~200 g幼体1只左右,100~200 g鲢1尾和鳙0.5尾。春季先放养鱼类,当水温上升到25℃再放养鳖(龟)。鳖(龟)类与鱼类混养基本上不需要单独给鱼类投喂饲料。

(3)扬子鳄养殖。养殖扬子鳄的池塘面积应当根据养殖数量确定,每尾扬子鳄池塘有效面积一般为15~20 m2,排灌水方便,四周砌高1 m左右的墙体,水深0.8 m。塘中建小岛(占池塘面积50%左右),岛上种植树木,杂草丛生,供扬子鳄爬行活动、营造洞穴及乘凉、筑巢用;池的一边或两边建食台(4 m2左右),斜坡入水。

每10~15 m2放1尾幼鳄,投喂螺、蚌、鱼类和畜肉,日投饲量为1%左右。日常管理工作依然是投饵、巡视、防病、捕捉测量和调节水质等。

4.绿毛龟培育

绿毛龟是基枝藻(丝状绿藻)附生在龟壳上形成的一种龟藻共生的生物体。绿毛龟是一类具有观赏、药用等经济价值较高的珍奇龟类,素有“水中翡翠”之称。它与双头龟、白玉龟、蛇形龟并称为我国四大珍奇龟,因而在国内外深受欢迎,是出口创汇的珍贵商品。

我国民间饲养绿毛龟历史悠久,根据丝状绿藻在龟体上着生的部位,培育成各式各样的类型,如天缨型(长在龟的背甲上)、天地缨型(长在背、腹甲上)、单缨型(长在1足爪上)、双缨型(长在前面两足爪上)、吕缨型(长在头上和两足爪上)、器缨型(长在四足爪上)、品缨型(长在头上和两只前足爪上)、牡丹头型(长在头部)、五子夺魁或五子登科型(长在头部和四脚上)等。

(1)绿毛龟珍贵程度的评价。评价绿毛龟的珍贵程度,一是根据丝状绿藻在龟体上的着生部位来评定,如天地缨型是普通绿毛龟,器缨型是稀少而较名贵的绿毛龟,五子夺魁型则是最名贵的绿毛龟。二是根据丝状绿藻的长度与质地来评价,如刚毛藻和黑孢藻虽长但易断裂,不如长而不易断裂的基枝藻和龟背基藻。三是根据龟种类来评估,如以黄喉拟水龟培育的头部、颈部及四肢呈淡黄且长寿的金寿绿毛龟,以金钱龟培育的身体金黄的金钱绿毛龟,以黄缘盒龟培育的头顶橄榄色、眼后一条淡黄色弧纹、喉部橘红、腹甲黑褐色的色泽华丽绿毛龟,以斑眼水龟培育的头部、背部有棕黑色纹斑和颈部与四肢上有条纹及斑块的孔雀斑绿毛龟,以鹰嘴龟(平胸龟)培育的尾长且四肢有鳞的麒麟龙尾绿毛龟,都是很名贵的绿毛龟。

绿毛龟规格与观赏场所。供展览观赏的个体应当大一些(500~1 500 g),供家庭观赏的应当小一些(150~400g),供书房观赏的则应更小一些(50~100g)。

(2)丝状绿藻生物学及其培养。理想的丝状绿藻,藻体碧绿鲜艳,多年生,终年固着生活,固着力强且藻丝粗壮不易断裂,藻体对环境条件适应力强、分布广且易获得。实践证明,基枝藻(Basicladia crassa Hoffm.et Tild)和龟背基枝藻[Basicladia chelonum(Coll.)Hoffm.et Tild]是培育绿毛龟的最理想藻种。

生物学特性。藻体由直立枝与匍匐枝组成。直立枝较粗壮,一般高达30 cm,有时分双叉枝,细胞呈长圆柱状,基部为根状的末端;匍匐枝由近方形细胞组成,固生在龟壳上,不脱落。

确认基枝藻和龟背基枝藻的方法可概括为“一看、二摸、三拉”:一“看”颜色是否碧绿,长5~10cm丝状体,上部无分枝,藻体较粗硬,似头发;二“摸”手感较粗糙,有弹性,无油腻细滑感;三“拉”是否能耐一定的拉力,两手轻拉时不会拉断。在显微镜下观察,藻丝不分枝,由柱状细胞连接而成,细胞壁较厚,叶绿体呈网状。

它们对环境条件适应能力很强,其生长发育和游动孢子形成与释放的适宜生态因子是水的盐度小于0.1,光照1 000~1 500 lx,温度20~24℃,pH 7~8;着生于淡水龟的甲壳上和各种淡水域的石块上,如江苏常熟虞山溪涧石块上,苏州虎丘山的剑池石壁上,武汉东湖的龟背山或螺类壳上,广西阳朔水井壁上,云南丽江的石块上,浙江奉化溪流的岸上,等等。

基枝藻与龟背基枝藻主要分布在山涧、江河的岩壁上或水中石块上,在水泥船底或木船底亦有附生。采集时,用刀从藻丝体的基部刮下来,放入水桶中。

藻体用清水(去氯自来水或井水)洗涤,清除污泥、杂草及其他藻类的孢子,用新的羊毛刷或排笔轻轻洗,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鉴别,并用解剖针或镊子剔除杂藻。剔除杂藻的方法是将采集的基枝藻与龟背基枝藻放在阴暗处,容器中水温保持20℃左右,静放5~6d换1次清水,再静放5d左右,杂藻便全部死亡,而耐阴的基枝藻和龟背基枝藻仍然活着,移入玻璃缸中保存(保持一定光照)。

也可以收集平时梳理绿毛龟时拉断下来的丝状藻体,放在陶瓷盆中让其繁衍、生长(18~24℃,光照为5 000~15 000 lx),盆中放破旧瓦片,以固着游动孢子,数月后瓦片上和陶瓷盆壁上便长出基枝藻,作为接种培育绿毛龟的藻源。在饲养绿毛龟的容器中放入适量小石块或瓦块以采取游动孢子并萌发生长出的基枝藻或龟背基枝藻。这两种方法采集基枝藻丝状体和游孢子,比在自然界中采集丝状体更方便、省力。

采集并清除杂草的基枝藻或龟背基枝藻丝状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孢子囊并释放孢子,培养方法如下。

基枝藻丝状体在20~24℃、250~350 lx条件下阴干3~4h后,再放入装有清水的陶瓷缸或盆中,约2d便可释放游孢子,并持续5~7 d。游孢子在物体上固着后脱去鞭毛而进入休眠期,在光照5 000~15 000 lx、温度20~24℃、pH为7~8的条件下,40~55 d便分裂成2个细胞,其中一个细胞生长成直立枝,另一个细胞生长成匍匐枝。龟背基枝藻萌发时,也先分裂成2个细胞,其中一个生长成直立支,另一个横行生长成假根状固着器。它们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数月后生长发育成一株新的丝状藻。

(3)绿毛龟培育。一般淡水龟类皆可培育成绿毛龟。有些种类数量稀少,较珍贵,价格昂贵,如金头闭壳龟、三线闭壳龟、斑眼水龟、四眼斑水龟等,不宜大规模培育。黄喉拟水龟常年生活在淡水中,数量多、易饲养,体色浅黄,适于培育成绿毛龟,民间称之为正宗绿毛龟。

根据培育目的和观赏者的要求来选择龟的适宜规格。拟培养陈设在办公桌上或书房写字台上的绿毛龟,其背壳长度4 cm左右为适(第一次越冬后的小龟)。拟放在客厅中陈设与观赏的绿毛龟,其背壳长度7~8 cm为适,培育成的龟体放在长35 cm、宽18~25 cm、高25 cm的水族箱中。拟放在大型馆厅中陈设与观赏的绿毛龟,则应选择背壳长20 cm以上的。

选择身体肥满无伤、无疾病的健壮个体,其具体标准包括头颈与四肢回缩力、体色与肥满度、入水后的游降速度、爬行时的姿态、体表有无伤痕和病灶等。

培育绿毛龟的容器,内壁光滑,内外底平整,不透明(减少外界物体活动对龟的影响),内径不宜过大,略大于龟的长度(以能调头转向为标准),利于保持孢子的分散浓度,高度以龟不能以前爪抓容器上缘而逃跑为准。容器的种类以陶瓷缸为好,其颜色较深不透明;民用塑料桶(无毒)可作为大量培育绿毛龟的容器,其价格低廉,来源方便,搬动也较轻便。容器在使用前用10%高锰酸钾或1%漂白粉溶液浸泡2h,浸后用清水反复漂洗干净。

在人工调控光照和温度等条件下,一年四季都可进行绿毛龟接种和培育。在自然情况下,最适宜的接种季节为初春至初夏,此时种龟尚处冬眠状态,几乎不活动,藻孢子易固着龟背上,待孢子萌发生长时正好是夏季,水温上升到25℃左右,日照时间长,即温度和光照都适合基枝藻的生长发育,经过一个夏季培育,绿毛长度可达5~7cm,10月可育成商品规格绿毛龟。

秋季接种培育绿毛龟,虽然接种时的光照和温度亦很适宜,但藻类的萌发和生长期短,临近冬季,当年长不出绿毛,幼嫩的藻芽易受伤害,难于培育出高质量的绿毛龟。夏季温度高,龟活动量大,游孢子不易着生,且杂藻易丛生,接种成功率低或不易培育优异绿毛龟。冬季温度过低,龟处于冬眠,游孢子虽易固着,但管理不方便,不易接种成功。

种龟在接种基枝藻游孢子的时期(约1个月)不喂食,以减少种龟的活动和排泄量,保持水质清洁。因此,在接种前单独肥育种龟(每个容器放1只龟)2~3个星期,投喂鱼肉或瘦肉,增强体质和耐饥饿力,提高疾病抵抗力。

接种前3d停食,让其排尽粪便,用毛刷蘸适量洗涤剂反复洗刷整个身体,特别是甲壳,并用8 mg/L硫酸铜溶液浸泡3 min(或1 mg/L硫酸铜溶液浸泡2d),然后以清水冲洗干净。

把基枝藻或龟背基枝藻(5~6g)放在光照7000~10000lx条件下阴干2~3h,再放入20~24℃清水释放游孢子,制成藻孢子液;然后将处理好的种龟浸泡在当归钙糖水中(100 L水加20 g当归、25 g红糖、10 g钙粉、VB 12100mg)24h,再用藻丝反复遍擦龟壳(用过的藻丝和余下的藻丝裂断放入孢子液中),晾干至龟壳发白,再放入孢子混合液(含有浸泡种龟的当归钙糖水)中静养,半个月后便可长出藻芽,3个月后绿毛可达10 cm以上。

接种后的饲养管理工作,包括调节光照强度和温度、清洗龟体、换水、鉴定藻芽和加快藻体生长等。接种后1个月内光照强度不要超过2 000 lx,绝对避免阳光直射,否则龟壳表面易丛生杂藻,变黑起苔;1个月后孢子开始萌发,可适当增大光强,适当调控水温使之稳定在20~24℃(游孢子释放、固着、萌发和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和pH 7~8。接种后10 d开始用清水冲洗龟体上的异物、杂质(把种龟反转至背向下,腹向上,在清水中轻轻地反复漂洗,然后放回缸中),注意不能触摸背甲,避免粘掉已固着的孢子,每5d清洗1次。接种后1个月内不换水,当龟甲上出现分布均匀的藻芽时换掉接种的藻种水,接种后容器中污物较多时应将底部脏物虹吸掉,水位以使龟背甲淹没在水中为适,夏季每天、春季和秋季3d、冬季每周换1次水。适时投喂(2~4d投喂1次鱼肉、虾肉等少脂多蛋白饵料),吸出粪便,每天用柔软毛刷轻轻擦洗1~2次,经3~4个月培育,可育成理想的绿毛龟。

接种一个月后种龟背甲上长出绒毛状藻芽,依下列特征(指标)来鉴别藻芽的真假:基枝藻和龟背基枝藻的藻芽尖端挺直且不分叉,用手指轻抹藻芽不易被抹掉。如果发现杂藻丛生或分布密度稀且不均匀时,则应重新接种。

为了加快藻体生长,向培养绿毛龟容器中适量通入二氧化碳(CO2),夜晚提供人工光照2 000~4 000 lx,每日滴入0.5~1.0 mg钙液(0.5 g钙片溶于100 mg水,沉淀3d后取上清液),利用磁化水饲养种龟(也可在容器中放两块磁铁,间距8c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