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点
1.研究方法的创新
研究思路及其方法的创新。创立了系统研究精养鱼池生态系统与养殖鱼类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生物学的技术路线及系列方法,容积换算重量法测定浮游生物量,次级生产力测定方法,底泥采集和组成的测定方法,轮虫卵采集和分离方法,显微硬度计测定咽齿的技术与方法,池塘养殖现场定期测量鱼类活体的系列技术和方法。
2.研究成果的创新
(1)首次探明中国精养鱼池明水期(3~10月)生态系的结构与功能和北方池塘越冬期(11~4月)冰下水体生态系结构与功能,建立我国养鱼池塘生态学,阐明中国传统池塘养鱼高产高效的生态学原理和利用生物增氧促进鱼类安全越冬的机理。
(2)运用光镜(显微镜、解剖镜、测微尺、石蜡切片、描绘器、显微照相……)、JSM-6扫描电镜和HX-1型显微硬度计,创建了显微解剖与综合测试技术,突破了鱼类胚胎和胚后发育生物学研究技术难点;首次全面系统探明中国池塘主要养殖鱼类胚后发育生物学特点及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转化规律与生长变化规律,阐明提高鱼苗鱼种成活率和生长率的基本原理。
(3)创建中国精养鱼池水质生物指标体系,从生态学高度阐明养鱼池水质好坏和肥度调控机理。
(4)首次系统阐明养鱼池清塘后水质变化规律和鱼苗适时下塘的生物学及生态学原理。
(5)首次探明温度、盐度、碱度、食物等主要生态因子对养殖鱼类存活与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用,阐明提高主要养殖鱼类在不同盐度和碱度等条件下成长活率和生长率的原理。
3.技术路线的创新(www.xing528.com)
根据研究内容在学科上的多元化特点,采取生物学、化学、养殖学等多学科协作攻关,以实践教学为结合点,实行教学、科学、生产三结合。
(二)应用效果
(1)本项目公开发表论文51篇,受到国内外生物学、鱼类学、生态学及水产养殖学专家高度重视并给予较高的评价和广泛引用。
美国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生物学文摘(Biol.Abstr.)、联合国粮农组织水科学与渔业文摘(ASFA)、中国生物学文摘及水产文摘等国内外期刊收录;我国当代著作《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刘建康主编)、《中国池塘养鱼学》(刘建康主审,1991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池塘养鱼学》、《水产养殖手册》以及国内外诸多论著等广泛引用。(2)综合应用效果显著。
①推动水产养殖科学进步。本项研究工作,建立了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际价值的《养鱼池塘生态学》《北方越冬池塘冰下水体环境生态》《池塘主要养殖鱼类摄食器官发育生物学》《池塘主要养殖鱼类主要消化酶活性及动力学》《池塘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鱼苗鱼种培育生物学》《食用鱼放养模式的生物学原理》等7种专题著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池塘养鱼学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以本课题研究成果为内容编著的《养鱼池生态学》《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和《我国的鲤科鱼类池塘养殖》,分别编入《中国池塘养鱼学》《池塘养鱼学》和《水产养殖手册》等优秀著作中。因此,本研究工作助推了水产养殖学及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以及水产养殖科技进步。
②促进我国淡水养鱼事业发展。本项研究工作,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传统的高产稳产养鱼经验提升到生态学和生物学的理论高度,形成科学养鱼规程;研究成果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推广到全国各地,特别是西南、华北、东北和西北各省市的池塘养鱼面积迅速扩大,由1 130.99万亩(1979年)扩大为2 208.66万亩(1992年),池塘养鱼产量由54.5万吨(1979年)增加到402.6万吨,缓解了“吃鱼难”。
越冬池塘冰下鱼类安全越冬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解决了北方寒冷地区池塘养鱼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鱼类越冬成活率由20%~50%提高到80%以上,大幅度提高了鱼类越冬效益,促进了淡水养鱼业的发展。
鱼苗下塘水质指标、鱼苗鱼种摄食生物学以及食用鱼放养模式生物学原理等,在全国池塘养鱼业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鱼苗培育成活率(由50%~60%提高到80%以上)和食用鱼养殖单位产量和产值,促进了池塘养鱼业的发展。
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本项研究工作,把科研和生产引入教学环节,多学科协作,以实践教学为结合点,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推动了水产养殖学科(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加速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淡水渔业教学体系”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