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是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编号1292B0611),2000年5月启动,2002年8月通过中期检查(专家组认为“特色鲜明,实践及示范性强,推广价值大”,增加了资助费),2004年10月30日通过“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结题验收,11月10日通过中心组织的全国高等学校7位专家鉴定。5年来,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系列精神,组织发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及相关单位的教师与管理人员40余人及千余名学生,进行了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取得突破性成果,应用效果显著。
本项目是在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和总结我校淡水渔业专业教学改革成果(1993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基础上,针对水产养殖学专业系淡水渔业和海水养殖2个专业合并而成的新专业(1998年),以及“九五”期间承担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03-4-3项目取得一定成果(2001年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的实际情况,遵照“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等精神,通过综合比较研究,确定其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三个面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国共产党十六次代表大会精神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系列精神,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把握当今世界和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新形势,以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水产养殖业深化改革的发展趋势;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及其规范管理为宗旨,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和传统教学内容与现代教学内容的关系,突出实践教学改革的整体性、综合化和实践运用;把项目的组织和实施与水产养殖学科的全面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和教学人员与管理人员相结合,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完善、边推广,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
(二)基本思路
本项目以实验教学、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线,以实践教学内容结构体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魄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加强整合,深化改革,注重实践,大胆创新,力求有重大突破,创建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新体系。
(三)背景与现状研究
全面深入开展当今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标准要求,以及应用型专业和水产养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系列研究,把握项目研究与实践方向。
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变,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一些影响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规范管理的偏颇和问题。如在办学层次上,重视硕、博研究生教育,忽视本科教育;在高校三大任务上,重视科研和创收,忽视教学与人才培养;在本科教学环节上,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特别是成本高、难度和质量弹性都较大的实践教学质量下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水产养殖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多元化,就业层次基层化。客观形势的变化,要求本科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具有一定的创业魄力。
本项目注重综合比较研究我国本科实验教学、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校内外教学基地建设等现状及发展趋势。
(四)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新体系
实验教学是培养专门人才综合性能力的基础性环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按照科学方法和操作程序,对物质(物体)进行形态、结构、属性、数量的观察及测定、分析、判断,探索或揭示预定的目标,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作风和科学素质。
化学和生物学系列课,是水产养殖学专业两大基础性支柱学科,相互渗透与融合,携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2000年以来,两类课的实验教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改革,创建了实验教学新体系。
1.基本思路
选择与水产动物体内变化机理有关的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营养与饲料等机能学系列课程,以及与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有关的养殖水域生态学、水产饵料生物学、普通动物学、鱼类学、贝类学及化学等生态学系列课,进行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建立各自独立开设的实验课:水产动物机能学实验、化学实验、水产饵料生物学实验、普通动物学实验和鱼类学实验。实验教学内容结构统一规范为基础实验、综合性应用实验和研究(设计)型实验。
基础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综合性应用实验学生综合运用原多门实验课的方法与技能以及本门实验课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掌握调查与评价养殖水域渔业资源的方法或掌握水产动物机体正常及异常指标的综合分析与测定方法;研究(设计)型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应用实验为必修课,研究(设计)型实验为选修课
2.内容体系
(1)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原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水化学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删减、整合、优化,形成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改革后的化学实验课包括化学基础实验(一)、化学基础实验(二)和化学研究(设计)型实验3个部分。
化学基础实验(一)内容是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基础性实验,化学基础实验(二)内容系水化学实验及其综合性应用实验,化学研究(设计)型实验内容则由若干个独立的小型研究(设计)型实验构成。
教学目标与基本内容:基础实验(一)掌握实验基本方法和仪器设备使用的基本操作技能,定量分析量器的规范操作,各种典型标准液的制备与标定,水硬度、沸点、熔点等物理参数的测定,蒸馏、过滤、结晶、萃取等技能。基础实验(二)掌握养殖水域化学组成的测定方法和有代表性大型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水质指标的常规分析和常用光谱与色谱仪器的使用。综合性应用实验掌握养殖水域(海水或淡水)水样采集,试剂配制,常用水质指标测定,水体初级生产力、底泥耗氧率测定,综合分析水质特点、优劣及与渔业利用关系。研究(设计)型实验掌握养殖水域和盐水域水质调查研究、水质分析与渔业利用评价,养殖水域水质污染物定性定量分析及其评价,集约化养殖用水的净化与排水水质指标调控,等等,以培养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
(2)水产动物机能学实验教学体系。以动物生理机能为主线,将原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营养与饲料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整合、优化,形成水产动物机能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内容:基础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研究水产动物生理生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生理解剖的相关技术,提取与分析测定主要营养物质、酶类和肌肉、神经生理特性等系列方法。综合性应用实验培养学生运用血液等生理生化指标检测技术评价动物健康状况的综合能力,血液成分与生理性能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能量转变效率的测定分析。研究(设计)型实验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科学研究能力,实验研究疾病、营养和水环境因子等对水产动物生理功能的影响。
(3)专业基础生物学系列课实验教学体系。普通动物学、水产饵料生物学、鱼类学和贝类学4门课,各自独立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建立普通动物学实验、水产饵料生物学实验、鱼类学实验和贝类学实验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实验教学内容及目标:基础实验分别以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水产饵料生物、鱼类和贝类的系统发生为线索,以常见种类和经济种类为代表,观察、测定、解剖其形态结构,鉴别种类;通过解剖和系统观察代表生物,使学生掌握各类生物的主要形态特征,以及分类基本方法和鉴别技能,熟悉常见主要经济水产动植物,掌握其生物学特点。综合性应用实验以养殖水域和盐水域渔业资源调查与合理利用为基本内容,采集、观察、测定水域生态系统及其微生态系统(潮间带或沿岸、浅海、筏笼、海底等)各类生物组成、密度和生物量及生态因子的关系,以及生物学特点;探索与评价水域渔业资源特点和利用前景,巩固所学知识与实验技能,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研究(设计)型实验以养殖水域和盐水域渔业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水产饵料生物的生物学与开发利用,主要水产经济动植物胚后发育生物学,主要增养殖动物(含名优种类)容量研究及其可持续发育等为内容,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以及科研能力。
3.实施方式
(1)实验教学场所。基础实验在实验室中进行,综合性应用实验在综合教学实习中进行或在专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设计)型实验在教学实验室或功能实验室中进行。
(2)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根据实验内容与层次,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基础实验,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指导书;教师讲授实验要点及注意事项,并做必要的示范操作,全程观察学生实验活动,随时辅导解决疑难问题,掌握学生行为表现。综合性应用实验,教师跟班全程指导,重点指导、讲授和进行阶段性总结、研讨,结合相关课程的数据进行必要的专题性综合讲授。研究(设计)型实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学分要求自由选择题目,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实施研究过程,观察记录数据,分析归纳实验结果,撰写报告。
(3)考核方式。综合考核实验课成绩,包括预习、提问、实验及其报告、实验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试、小论文等多个方面。
(五)综合教学实习新体系
1.基本思路
针对招生数量多而难于实施单门课教学实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以及接触专业实践的时间较晚等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实习的性质及其目标要求,选择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相关的水化学、水产饵料生物学、动物学、鱼类学和贝类学等5门课程,以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调查与利用为实习内容和结合点,通过密切协作方式,将单门课教学实习改革为多门课程在同一时间统一进行教学实习,创建综合教学实习新体系。
各门课程从水域生态结构的不同角度进行渔业资源本底调查,实施并完成综合性应用实验教学任务。5门课程统一综合分析实习水域的水质特点,评价资源状况,提出合理利用意见。
通过综合教学实习,巩固所学课程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习与掌握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比改革前提早半年接触水产养殖实践,初步建立水产养殖业的总体概念。
2.实习水域与参观内容
(1)实习水域。大连市石庙、石槽和黑石礁养殖场贝类与藻类养殖浅海筏区,黑石礁海区潮间带,南关岭淡水养殖场鱼池和大连市儿童公园明泽湖。以大连水产学院校园南侧红崖底海区为主。
(2)参观内容。校内海珍品育苗场、大连湾鱼类与海珍品养殖场和大连市碧流河水库养殖场,人工育苗与培育设施。
3.实习方式与日程安排
(1)实习方式。5门专业基础课统一时间和地点,联合进行教学实习。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别参加1门课程实习6天,然后有序地轮换4次。
(2)日程安排。前2天,集中讲授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调查与利用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然后,分组轮流实习专业基础课24天;而后,参观海水养殖场和淡水养殖场的综合设施与典型生产环节2天;最后2天,学生汇总测试数据并进行交流报告,教师讲授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调查与合理利用总结报告内容、格式及要求。学生撰写综合实习报告(1个月内完成)。
4.教学目标和业务要求
(1)教学目标。复习和巩固前期所学的无脊椎动物学、水化学、水产饵料生物学和鱼类学的基本内容和实验方法;学习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初步掌握养殖水域渔资源调查方法与渔业合理利用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从感性上初步建立水产养殖业的总体概念。(www.xing528.com)
(2)业务要求。掌握渔业资源调查所需要的动物学、水化学、水产饵料生物学、鱼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习技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分析渔业资源调查中的实际问题;熟悉水产养殖生产主要环节及其基本设施,为后续学习专业课以及提高生产实习效果奠定基础。
学生分别撰写4门课实习报告和综合实习报告《养殖水域渔资源调查与利用报告》。
5.实习效果
(1)教学实习质量高。
动物学。复习、巩固了课堂所学海洋无脊椎动物主要种类的形态与分类的基础知识及方法,学习掌握了海岸环境特点和潮汐活动规律,以及海洋无脊椎动物标本的采集、固定和处理及其鉴定与保存方法,了解海水养殖浮筏污损无脊椎动物对养殖动物的危害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发现6种大连地区海洋无脊椎动物新记录。
水化学。复习、巩固了课堂讲授内容与实验方法,学习掌握了水样采集点的选定原则,水样采集、保存和预处理方法,熟练配制基准试剂和一般试剂的方法,熟练掌握一种型号的分光光度计、酸度计、分析天平和离心机的使用方法以及常用水质指标的常规分析方法,熟悉用黑白瓶氧量法测定水体初级生产力和用圆柱形采泥器采集水体底泥方法,初步掌握底泥耗氧率的测定方法,学会运用所测试的数据分析水质变化规律、水质类型以及与养殖对象生长发育的辩证关系。
水产饵料生物学。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掌握了海、淡水养殖水域常见水生生物标本采集、固定、观察、鉴定、整理与保存方法和饵料生物的调查方法,鉴别50~60种饵料生物种类,掌握轮虫等饵料动物休眠卵采集、定性和定量方法,了解大型养殖水域鱼产力的基本知识和调查方法,初步掌握了运用饵料生物鉴别水质类型和分析对养殖对象生长发育的影响。
鱼类学。掌握了标本的采集、固定、包装、保存等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鱼类外部形态、可量及可数性状的准确测量方法,种类鉴别和年龄测定、生长、摄食强度、食物组成、性腺发育成熟系数与繁殖力等生物学方法,鉴定近百种未曾定名的鱼类标本。
(2)培养了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改革前单门课教学实习,地点多为海边潮间带和小型淡水池沼,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较低,不利于培养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综合教学实习水域大,内容宽泛且紧密结合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条件,多门课交错且相互借助,学生既撰写课程实习报告,又撰写综合实习报告,有利于培养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并受到科研工作的初步训练。
学生持续4周野外采集和室内分析工作,劳动强度和工作量都很大,有时突遇风浪,乘小木船出海采样,晕船呕吐,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艰苦奋斗精神;同时,重复进行采样、测定数据、鉴定种类等系列的烦琐工作,培养了从事学术性工作的毅力。学生通过接触养殖生产以及参观现代化海、淡水养殖场,树立了从事水产养殖工作的兴趣与信心,增强了事业心和责任感。
(六)生产实习新体系
专业课生产实习系学生在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指导下,在养殖场(农场)和工厂(工程现场)或校内教学基地,利用生产设施、劳动工具及资源,按照实习工作计划和教学文件(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等),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参加生产劳动和经营管理,生产物质产品(养殖鱼类、虾蟹类、贝类……)或构建工程,开展科学实验,以获得感性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及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它是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程论文)、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承上启下的核心环节,全面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魄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教学环节。
目前,我国高校应用型专业生产实习,由于受“淡化专业”和“通才教育”负面影响,以及招生规模过大,教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场所不足与设备陈旧落后,企业管理体制与机制偏颇,缺少指导教师或实践能力差、素质低等诸多因素制约,出现两种偏向:一是将学生零星分散到企业单位,跟班参加生产劳动,以掌握(熟习)生产操作技术;二是以参观或参与辅助生产劳动为主,没有或很少有直接参加生产关键环节,以至于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学不到生产基本技术,只能获取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两种生产实习方式,学生得不到教师的系统指导,不能有效地学习到生产关键技术,又怎么能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多年来,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始终把生产实习作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建立并完善了鱼类、虾蟹类、贝类和棘皮动物生产实习新体系。
1.教学目标
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典型产品的基本设施与设备的结构与性能,掌握典型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学会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常见问题及重要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受到科学研究初步训练,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运作程序和基本方法,培养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和艰苦奋斗精神,以及事业心和责任感。
2.实施条件与措施
(1)实习场所。应当具有培养水产养殖应用型人才的典型产品,生产规模较大,生产设施较先进,养殖种类较多,生产环节较全面,生产技术水平较先进;领导班子与技术人员的力量较强,具有当今的育人理念和意识;同时具备一定规模的实验教学条件和食宿条件。
(2)实习时间。生产实习时间,应当满足学生参加鱼类养殖(虾蟹类或贝类与海参)主要生产环节(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体饲养……),一般10周左右。
(3)教学文件。实习工作计划、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等教学文件,要健全、规范;教学目标要明确,具有先进性;实习内容要全面,且重点突出,具有可操作性。
(4)指导教师。以专职的专业教师为主,有条件的选配兼职教师;原则上每15名学生配1名教师。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职称和协助指导生产实习的经历,实践能力强,有较丰富的生产经验,对工作认真负责,事业心强,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
上述4项实施条件与措施,实习场所与时间是前提,教学文件是核心,指导教师是关键。
3.实习方式
以班级为单位(15~30人),在教师指导下集中进行实习,坚持以教师为主导,贯彻“因材施教”,一切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科学、约束和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跟班参加生产劳动。根据实习计划要求和生产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安排学生跟班参加典型生产环节劳动,学习掌握生产关键技术,在参加生产劳动及其管理过程中,系统测试和收集各种科学数据。
召开研讨会。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定期举行研讨会,针对养殖生产(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实际情况(成功、失败事例)及其所出现的有关问题,利用学生跟班劳动所测试和收集的有关科学数据,教师、技术人员与学生一起进行座谈讨论,比较分析成功与失败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小型科学实验。把养殖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或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适合在养殖生产现场进行实验研究的小型课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验,以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全面考核实习成绩。根据学生在实习全程中的行为表现、口试与实习报告成绩,综合评定总成绩,三者权重分别为0.3、0.3、0.4。行为表现包括劳动与工作态度、艰苦奋斗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实验研究能力与治学作风、团结协作精神以及组织纪律性等内容;口试采用抽题签方式,题签以生产实践内容为主;实习报告成绩依据报告内容的全面性与深度,表述的逻辑性与清晰度,以及收获体会与建议等项内容,进行综合评定。
综合素质教育。通过召开动员会,跟班参加劳动和昼夜值班,亲身参加生产管理,模拟承包管理方式,开展专题研讨、科学实验和典型报告等活动,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艰苦奋斗精神。
4.效果调查与质量评价
生产实习效果调查及其质量评价,是创建管理机制的突破点和核心内容。它体现了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向民主化转变,管理制度由约束型向激励型转变。
生产实习效果调查。内容包括教学文件与组织、物质准备,指导教师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及其表现,实习场所条件与领导、技术人员对人才培养的支持程度,以及实施效果(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实习后期,每位学生无记名填写效果调查表,客观评价实习效果,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习质量评价。内容包括教学大纲与指导书等教学文件质量,组织工作与物质准备程度,实习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及实用性,教学目标实施与完成程度,学生实习考试成绩与总结报告质量。
实施方式。成立生产实习质量评审组,成员由专家(专业教师)、业务管理人员和院(系)领导组成,实习结束前赴实习现场进行实习质量评价工作;实行学生和指导教师自我评价,以及专家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质量评审组赴实习现场,听取指导教师自评报告,组织学生无记名填写效果调查表,分别召开学生座谈会和承担实习单位的领导及有关人员座谈会,并考察实习场所的物质设备等实况,按照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表逐项打分,综合分析研究、评定生产实习质量及其效果。
(七)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改革及其规范管理
增设毕业实习环节,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毕业实习紧密结合毕业论文,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方式。每生必须参加并撰写实习报告。毕业实习时间不少于5周,毕业论文15周,共计20周(12月初至翌年6月初)。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内容:鱼类、贝类、棘皮动物、虾蟹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水生观赏动物和藻类养殖及其应用基础理论,淡水湖泊、水库和盐湖渔业开发,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水产动植物病害防治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及其调控技术,等等。
每生在第6学期结束前(生产实习末期)自愿选择并确定(师生双向选择)毕业实习内容(可以与生产实习内容相衔接)和毕业论文题目,于第7学期的12月初正式开始。提倡利用暑假及寒假开展实习和论文工作。
实行导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全面负责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于第6学期结束前向学生公布毕业实习(具体内容及其时间)和毕业论文计划书(学生人数、题目名称、方式和场所),并负责其全程的具体指导及总结工作等。
每生独立完成一篇论文。毕业论文基本内容,包括水产经济动植物养殖的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论文题目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占50%以上。
严格过程管理。召开题目审定会,注重规范论文计划书、实验方案、论文撰写规格、论文评阅与答辩、成绩综合评定。实行评优申报和末位淘汰制度。优秀论文和不及格论文由学院学术委员会进行答辩与评分。每届毕业论文成绩要求优秀<20%,及格和不及格>20%,呈正态分布。
通过毕业论文,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科学实验能力、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创业魄力及就业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