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18日)
为了促进我院学科建设和发展,加速人才培养,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和农业部有关重点学科评选和建设的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大连水产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一、评选范围
在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各本科专业中评选。
二、评选条件
(一)具有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初步形成教书育人工作体系,能够较好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2)领导班子能力强和素质高,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务实,奋发向上,廉洁自律,成绩优良。
(3)1986年以来,专业和学科建设以及教学和科研工作成绩明显,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得到领导部门和广大教职工的肯定和信任。
(4)具有与学校相适应的教育事业发展及其综合改革方案,符合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规律,并取得一定实践效果。
(二)具有浓郁的优良学风和教风,办学经验丰富,育人质量高
(1)已初步形成具有系或专业(学科)特色的优良学风和教风以及较好的办学传统。在我院教职工和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仰慕和毕业生的信赖,已培养出一批得到社会公认的优秀人才。
(2)本科教学质量在我院教学评估中居先进水平,基础设施和管理规章制度较完善;课堂、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四大教学环节组织严密、质量高;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和实习大纲、各类工作计划和总结等系列教学资料健全;具有一批国家、省、院级的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优秀教材奖;公共外语四级考试、数学统考等通过率连续几年在我院保持较高水平。
(3)已建立和正在健全学士、硕士学位培养体系,结构趋向合理,办学效益在我院居前列。
(三)具有明确的科研方向,获得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1)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基础,有2个以上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2)1986年以来取得一批国家、省(部)、市、院级的科研成果并获得相应奖励,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具有一批公开发表的专著、统编教材、论文。
(3)目前承担一批国家、省(部)、市、院级各类科研项目,有一定的科研经费。
(四)具有一支素质较高、学风严谨的教学、科研和实验技术队伍
(1)有4名以上教授、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具有硕士生或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条件(教学、科研和外语水平较高),至少有1名教授。
(2)具有一定数量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知识、能力、学历、职称、年龄结构诸方面趋于合理,特别要有一定数量的青年学术骨干。
(五)具有良好的办学、科研条件
(1)具有能够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管理制度健全。
(2)具有与国内外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经验和基础条件。
三、申报和评审程序
(1)各单位按要求撰写申请书和填写《大连水产学院重点学科申报表》(一式4份),经系学术委员会审核确定后,报教务处。
(2)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等职能部门对各单位呈报材料进行严肃认真审核,按要求与有关单位协商、修改定稿后报院学术委员会。
(3)院学术委员会在认真审阅申报材料的基础上,按照评选条例进行审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同意票数超过出席人数2/3以上有效。
四、重点学科建设措施
(一)制订重点学科建设规划
被选定的部级和院级重点学科应制定五年建设规则,主要内容包括:
(1)教学。本科生、硕士生质量和数量,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和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风和学风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等等。
(2)科学研究。研究和确定科研方向,制订各研究方向的发展规划(目标、主要内容和措施等);撰写发表专著、论文等计划,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计划。
(3)学术梯队建设。按课程和课题规划学术梯队的数量、职称和年龄层次、学科和知识结构。
(4)物质条件建设。实验用房、设施、仪器设备、基地建设等。
(二)重点学科建设的扶持措施
(1)设立院重点学科建设基金,由学术委员会根据各重点学科每年取得的成果和实际情况研究确定扶持费的具体金额。
(2)适当增加重点学科人员编制和高、中级职称岗位指数,在人才引进、出国留学、进修培训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3)积极为重点学科争取国家、省(部)、市级重大科研项目,优先增列院级科研项目。
大连水产学院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遴选试行办法
(1994年5月6日)
为了促进我院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加速人才培养,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多出人才,多出成果,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和主力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科水平、科研成果的层次和教学水平。当前,我院师资队伍学术带头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的现象日趋突出,已经开始影响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从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和学科建设的长远需要出发,坚持标准,严格把关,加强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尽快造就出一批中青年学者,是我院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学校各级领导必须高瞻远瞩,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腐观念,增强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胆选拔那些政治素质高、业务基础好且已崭露头角,有培养前途并能担当指导作用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使他们尽早成为科学攻关的主力军和教学的中坚力量。
二、选拔范围和名额
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选拔范围为我院在职教师。原则上每个学科或专业确定1名学术带头人,部重点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点的名额可适当放宽。基础课、公共课学术带头人主要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0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一级学科内选拔。
学术骨干的选拔名额可掌握在本学科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教师人数的30%以内,40岁以下的应不低于1/3。
三、选择条件
(一)学术带头人的选拔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为人师表。
(2)学术造诣深,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扎实雄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能熟练系统地讲授2门以上课程(其中1门为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显著。
(3)有稳定的科研方向,较强的科研工作能力,能及时掌握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并且有向学科前沿阵地发挥的能力,在国内外同学科的学术界有一定的声望。
(4)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并取得显著成果,或在国内外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或已出版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教材和专著。
(5)学风正派,治学态度严谨,善于团结同志一道工作,有较强的教学、科研组织管理能力,能热心培养中青年教师,并为他们成长创造条件,能够指导教学、科研、教研室、实验室、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等系列工作。
(6)掌握1门外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
(7)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教学、科研工作,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下,并具有高级职务。
(二)学术骨干的选拔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事业心强,热爱水产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风正派,治学严谨,教书育人。
(2)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知识面较广;能够开出2门以上课程,其中1门教学效果突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在教研室、实验室、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上成绩显著。
(3)有明确的科研方向,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掌握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科研成果(本人应为主要贡献者,并持有证书),或有独立见解的教材和专著,或具有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作能力。
(4)基本掌握1门外国语,40岁以下者应有一定的听说和阅读能力。
(5)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
四、选拔办法
各单位应本着“坚持标准、严格考核、保证质量、择优推荐”的原则,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科梯队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本人申请,系、部提出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推荐名单,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填写《大连水产学院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审批表》,并提交能反映本人水平的全部材料及成果证明件,经系(部)学术委员会评议,无记名投票确定人选,上报人事处。由人事处会同教务处、科研处共同对各部门推荐人选进行初审,并提出审查意见,再由院学术委员会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人选(决定票为出席人数2/3以上),经学校领导批准后,在院内公布。
在选拔程序上要严密有序、公开透明,并坚持做到自下而上、公开评审、公平竞争、群众参与、群众监督。
五、培养
(一)培养目标
经过3~5年的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副教授、教授水平和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要求他们不仅在基础理论方面,而且要在应用技术方面做出成绩,在学术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最终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学术带头人。
(二)培养方式
坚持“在职培养为主,脱产进修为辅”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培养。在培养期内,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必须有培养提高工作规划,并填写《大连水产学院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工作规划表》。
(1)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主要采取国内访问学者的形式,让其开设新课、新兴边缘学科选修课,承担重点科研项目或合作搞科研,指导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要求培养对象个人要定出具体的科研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科研任务。对个别特殊需要者,可批准其一定时间的学术假。
(2)学术骨干的培养,主要采取骨干教师进修班、专题研讨班、单科进修等形式。培养重点放在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及知识更新方面。主要着眼于在职培养,一是指定导师负责指导,二是对所承担的课程组织评估,三是定科研任务,并让其在课题组中挑重担。
(三)扶持措施
(1)优先选派其出国深造和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
(2)根据需要可单独提出购置图书、期刊计划,并优先使用图书资料。
(3)优先保证仪器、设备的购置和补充。
(4)积极为学术带头人配备得力助手。
(5)在高级职务评聘中,学院控制一定比例的职务限额,通过公开竞争,优先评聘他们中具有突出贡献者晋升高级职务。
(6)有计划安排他们主持(或第二主持)参加科研项目,并让他们在课题组中挑重担。凡院列以上科研项目,必须有1/3以上的中青年教师(40岁以下)参加。
(7)学校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项经费,优先保证他们的业务提高。
(8)学术带头人每年安排1次学术假,时间为2~4周。
(9)享受院内特殊津贴,并在科研列项和资金分配、工作条件和住房条件等方面优先考虑。
六、考核
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工作每3年进行一次,并实行淘汰制。在培养期内,学校每年对培养对象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评定,并填写《大连水产学院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考核表》。考核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对考核不合格者(没完成计划或完成不好的)要予以适当调整或淘汰,对成绩优异者将给予表彰。
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养殖重点学科申请书
(1993年5月25日)
我院水产养殖学科于1986年12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现已毕业21名。该学科分海水养殖和淡水渔业2个专业,近20年来,承担教学、科研双重任务,在长期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形成了稳定的且具有特色的学科发展研究方向和能力较强且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和研究队伍,取得一批重大教学和科技成果,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图书资料、教学和科研实验设备以及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基地,而且位置处于盛产海珍品的大连市黑石礁海滨。
1.学科研究方向稳定且有自己的特色
我院水产养殖学科已形成7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水产养殖饵料生物学、海产经济贝类增养殖学、养殖水质管理学、池塘养鱼理论和技术、大水域鱼类增养殖、鱼类生物学和藻类增养殖学。其中饵料生物学、贝类增养殖学、水质管理学和池塘养鱼和技术等研究方向特色鲜明,学术水平处于学科发展前沿。
2.学术带头人造诣深,学术梯队结构较合理
该学科的淡水渔业专业和海水养殖专业现有学术带头人9名,他们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善于教书育人,具有创新的学术思想,组织能力强,办事公正。何志辉教授是我国著名淡水生物学专家和水生生物学领域学术带头人,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讯组成员,被美国传记学会列入“国际名人录”,硕士生导师,主持10多项大型科研项目,其中4项获国家教委和农业部二、三等奖,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多部。
王子臣教授是我国贝类养殖学著名专家,是该领域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是辽宁省和大连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主持大型科研项目多项,其中2项分别获国家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0多篇。
刘焕亮是我国池塘养鱼学著名专家,主持水产养殖学科教学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1993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多项大型科研项目,有的成果处国内领先水平,获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出版专著3部,公开发表论文14篇。
李永函教授是我国淡水生物学专家,是辽宁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持大型科研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多项,出版专著2部,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雷衍之副教授是我国水化学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硕士生导师,主持和参加10多项科研课题,其中获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多项,出版专著2部,公开发表论文10多篇。
水产养殖学科的学术梯队计82名(9人获政府津贴)。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6名、高级工程师3名、讲师36名、工程师9名;具有博士学位7名(其中5名出国未归),硕士学位11名;65岁以上1名,61~65岁2名,56~60岁8名,35~50岁25名,35以下37名。总之,该学科的学术梯队力量较强,其专业知识、职称和年龄结构较合理。
3.教学和科研工作基础较好,成果较显著
我院水产养殖学科的教学工作基础好,成绩显著。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真贯彻党的历来教育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通过课程和教学计划的改革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长期坚持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多学科协作,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各门课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诸方面进行全面深入改革,确立了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教学方向和科研方向,建立了各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同时,长期坚持基础课专业课有机结合,密切协作,有计划地共同承担教学的各个环节,共同承担大型开发应用基础性等综合性科研课题,提高了该学科的深度和广度,显著提高了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已培养出21名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近20年的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实行多学科协作,把科学研究、专业生产劳动引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走与工农和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外语水平高、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创造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实行多学科协作,以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为主要结合点,以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为基本方式,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体系。教学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淡水渔业教学体系”,获1993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该学科的科研工作基础也较好,成果显著。15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科研项目48项,鉴定42项,获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15项、市级7项;出版专著13部,在国内外一级杂志已发表论文34篇,10余篇的学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随着科研成果和专著、论文的推广,已取得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科研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的基础条件较好,能较好地适应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高层次科研工作的需要
水产养殖学科的实验设备基础条件较好。教学实验和科研用房的建筑面积达5 700 m2。通过世界银行第二期贷款购进价值约258万元(78万美元)的仪器设备,其中大型先进仪器12台件,透射式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万能研究高级光学显微镜等系列仪器以及摄像及电视录像系统可以满足生物学科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工作的需要,气相和液相色谱仪、紫外和红外以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化学系列仪器可基本满足水产养殖水环境方面的研究工作。
我院图书馆的图书(18万册)和期刊资料(近500余种)(表Ⅵ-2,略)50%以上为水产养殖学科及相邻学科,基本上可满足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
水产养殖学科尚拥有海水养殖场(海面500余亩)和淡水养殖场(占地200余亩)各1处,基本可满足实践教学和科研实验的需要,同时,经农业部批准于1993年在我院南侧海滨修建2 400 m2海珍品育苗楼,可供深入开展高新技术研究用。
5.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我院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大连市黑石礁海滨,是华北、东北和西北三大地区唯一的一所水产高等院校,水产养殖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明显的北方特色,为了适应北方地区对人才培养和水产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教学和科研内容都充分体现了我国“三北”地区的特殊性。特别是我院水产养殖学科的海水养殖和科研的系列设施可以直接在海边兴建,有利于海水养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这也是建设具有自己特色水产养殖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体系重要条件或优势。同时,大连地区盛产鱼、虾、贝、藻等重要海产经济动植物和名贵种类,海区适宜从事海水养殖科学实验,如果我院的水产养殖学科被农业部批准为重点学科,不仅有利于本学科的自身发展和培养高级人才及开展高层次科研工作,而且必将大大促进北方广大内陆和沿海地区以及大连市水产养殖事业的迅速发展,必将进一步加速水产养殖学科高级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工作的发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综上所述,根据〔1993〕农(教)函字第6号文件精神,我院水产养殖学科基本符合部级重点学科的综合条件,特此申报参加农业部重点学科的评选。
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养殖重点学科点五年建设规划(1994~1998)
我院水产养殖学科于1993年7月19日被农业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学科点。根据农业部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具体要求,在认真总结教学和科研工作等方面的基础上,瞄准国内外水产养殖学科的水平和发展趋势,结合本学科的基础条件和实际情况,制定水产养殖重点学科点五年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四大精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方针、“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上一个台阶,效益有明显提高”工作发展方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珍惜和用好机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以改革促建设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以及德、智、体之间的关系,坚持办学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和学风教风建设相互协调的原则,坚持以本科为主,本科生、研究生、专科生教育协调发展,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科研、科技(产业)服务相结合,坚持加速基本建设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多出人才、多出成果,提高办学效益。
二、奋斗目标
我院水产养殖学科力争5年左右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领先和国际有一定影响的重点学科,培养博士学位高级专门人才,承担高水平大型科研项目和大型开发性项目,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水产养殖学科人才培养中心、科学研究中心和科技开发服务中心。
三、教学
(一)办学规模
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按需发展专科生教育。每年招收本科生60~90名,硕士研究生7~20名,专科生30~60名;在校本科生250~360名,硕士生21~60名,专科生60~120名,总计为320~540名。
(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建特色鲜明的教学体系,提高办学层次主动适应我国海水养殖和淡水渔业发展的需要,加速学科专业调整,逐步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竞争能力强的学科专业体系。积极稳妥改造海水养殖和淡水渔业专业,拓宽专业面,更新专业内容,兴办综合性海、淡水养殖专业,培养复合型和外向型人才。处理好德智体、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关系,科学设计各类课程理论体系,创建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改革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创建课程教学体系。按照高校教学规律和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实行多学科协作,把科研、生产实践引入教学环节,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结合点,进行教学、科研、生产(社会实践)三结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特色鲜明的水产养殖学科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博士点的整体水平和条件,科学有序地进行学术梯队、人才培养、科研、实验室、图书资料、规章制度和实践基地诸方面建设,争取5年内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尽早招收博士研究生。
(三)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提高综合能力和教育质量
1.课程建设和改革通过课程改革和建设,带动学风建设和教材建设,促进教育思想转变,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5年内重点建设和改革生物化学、生理学、遗传育种学、鱼类学、水化学和水生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以及鱼类养殖、虾蟹类养殖、贝类养殖和藻类增养殖等专业课。
各类课程建设内容和改革方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保持本学科系统性的同时,力求反映水产养殖专业特色;在保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为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加强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改革力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参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逐渐解决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教学方向和科研方向,建立各自的教学体系。专业课要注重加大理论教学深度和广度,增强实践教学系统性,特别是要加强专业实验技能训练以及生产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
2.教材建设和改革
按照加强“三基本”、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等系列要求,各类教材内容都应当包括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科研方法以及国内外发展动态。5年内编写和修订完成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遗传育种学、水生生物学(下册)、鱼类增养殖学、虾类增殖学、贝类增养殖学、藻类增养殖学、鱼虾贝藻病害防治学、水产养殖专业英语、水产经济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免疫学等系列教材。
3.加强教研室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教研室是教学、科研的学术性和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教研室的规范化建设及其管理水平,对提高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对外科技服务效益都具有重要作用。
教研室建设工作的重点是选定和培养教研室主任,提高管理水平。认真贯彻执行学校《教研室工作条例》《教研室正副主任职责条例》《评选先进教研室条例》,有计划进行教研室调整工作,开展教研室经验总结交流和先进表彰工作,调动教研室主任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4.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根据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精神,结合水产养殖学科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社会科技服务、人事管理、分配制度、奖惩等系列管理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各项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达到部级重点学科管理水平。
5.加强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建立和完善系、教研室教学档案。教学档案内容包括上级下达的有关文件,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案、试题、试卷分析及录音带、录像带,教学工作计划、总结、日历、实习计划及大纲、典型经验报告、优秀毕业论文,教学研究活动计划、总结、典型经验材料,科学研究课题计划、方案和成果,等等。
6.加强学风、教风建设
通过建立和贯彻执行《教师职责条例》和《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等系列制度,制订教书育人和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计划,开展学术交流、教书育人、学风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交流及表彰活动,树立“务实创新、教书育人”教风。
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教育,激发为祖国“四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远大理想,树立勤奋学习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认真贯彻上级和我院的各项有关规章制度,强化专业思想教育,加强严谨治学素质和作风的训练与培养,开展优良学风班活动,树立“刻苦、严谨、奋进”学风。
7.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认真贯彻执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普通高等农林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采取相应有效措施,大力培养和提高外语、计算机、科研、专业实际操作、写作等综合能力,迅速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建设
认真总结水产养殖硕士研究生管理经验,深化改革招生和分配制度,加强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教育管理、导师遴选等项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科学研究
认真贯彻执行“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方针以及科研工作为水产养殖重点学科上层次、上水平服务的原则,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水产养殖学科特点和科技力量优势,重点开展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坚持纵向与横向课题相结合,以纵向课题为主,实行科研与教学、生产相结合,实行跨学科、跨专业、跨系协作,开展大型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水产养殖重点学科点设有7个研究方向:水产养殖饵料生物学、海产经济贝类增养殖学、养殖水质管理学、池塘养殖理论和技术、大水域鱼类增养殖、鱼类生物学、藻类增养殖学。主要研究内容规划如下:
(一)淡水增养殖理论及技术研究
(1)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及养殖生物学技术研究。鲤、鲢、鳙、草鱼、青鱼、白鲫、尼罗罗非鱼等鱼类生长生物学,消化系统和摄食器官发育生物学,消化酶发育生理学研究;鱼、虾、蟹、鳖等名特优养殖对象生物学和养殖生物学技术研究。
(2)提高中、小型水库和湖泊鱼产力的研究。通过种植水草、施肥、鱼类增殖等养殖生物学技术和生物学研究,大幅度提高水体鱼产力(鱼产量)。
(3)北方地区池塘鱼类安全越冬生物学技术研究。养鱼池塘冰下生态系,鱼类低温生理、病理和越冬生物学技术研究,解决鱼类安全越冬生物学技术问题,大幅度提高鱼类越冬成活率。
(4)内陆盐水水域生物资源调查和利用。综合养鱼原理及技术研究。
(二)海水增养殖理论及技术研究
(1)池塘混养鱼、虾、贝、藻等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转换及其养殖生物学技术研究,近海鱼、贝、藻等多品种立体养殖与增殖理论及技术(养殖模式)研究。
(2)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及养殖生物学技术研究。真鲷、许氏平鲉、六线鱼、石鲽等鱼类生长生物学、消化系统和摄食器官发育生物学,消化酶发育生理学,以及人工育苗及养成生物学技术研究。
(3)食用和药用海产动植物的开发、引进、遗传改良等研究。药用藻类调查、开发和利用,海带和裙带菜等食用藻类引种、育种和增产生物学技术研究,海胆、鲍鱼引种、遗传改良工程研究。
(4)海产经济藻类和贝类人工育苗及养成生物学新技术研究(略)。
(三)鱼、虾、贝等养殖种类的营养、饵料、饲料研究
(1)淡、海水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生物学、培养技术及渔业利用。研究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鱼、虾活饵料生物学和定向培养技术,解决鱼、虾开口饵料和各发育阶段的系列饵料,以大幅度提高养殖效益。
(2)鱼、虾、贝等养殖种类的营养及人工配合饲料研究。中国对虾、罗氏沼虾、皱纹盘鲍、真鲷、许氏平鲉、六线鱼等主要营养需要量、各种添加剂和配合饲料配方等研究,解决各种类、各发育阶段低成本高效价适口饲料。
(3)鱼、虾、贝生态制剂的开发及利用。从健康鱼、虾、贝体内分离出正常的生理性菌群成员,研制生态制剂,用于养殖鱼类、虾类和贝类的保健、增产和防病。
(4)海洋药用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利用研究。从海洋药用生物中提取活性物质,制作饮料、化妆品、饲料添加剂等。
(四)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防治研究
(1)人工养殖中国对虾病害防治研究。调查与研究辽宁沿海养殖的中国对虾常见病、暴发病等疾病的病症、病原、病理,从生态、药物及养殖技术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提出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2)鲍、扇贝、真鲷等海珍品育苗和养成期间的病害防治研究(略)。
(五)撰写发表专著
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组织老专家5年内计划撰写下列学术专著:①养鱼池塘生态学。②内陆盐水水域渔业开发利用。③北方水库综合养鱼原理与技术。④海产主要经济贝类增养殖原理与技术。⑤轮虫生物学与渔业利用。⑥北方地区池塘鱼类安全越冬原理与技术。⑦池塘主要养殖鱼类消化系统和摄食器官发育生物学。⑧北方药用藻类学。
五、学术梯队建设
(一)现状
水产养殖学科现有师资计82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8名、高级工程师3名、讲师25名、工程师9名;博士2名、硕士11名;高职称35.4%,中职称30.4%,初级职称34.2%,硕士以上占总数15.9%。教授和副教授平均年龄偏高,分别为61.6岁和53岁。总之,现有的学术梯队,高级职称的比例较低,年龄偏高,学历偏低,能够独立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比例也较低(30%),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以及外语水平都与重点学科不相适应。
(二)目标
根据农业部重点学科所承担的人才培养、科研工作、对外服务的任务以及应当达到的水平,5年内力争建设一支数量适当,政治和业务素质较高,群体结构合理,优化精干,充满活力,能够培养博士学位高级专门人才,承担大型科研项目和大型开发性项目,整体实力较强的学术梯队。具体目标如下:
1.适当增加数量
5年内各级学术人员由82名增至100名,净增加20名左右。
2.优化队伍结构
(1)年龄结构。1998年教授平均年龄由61.6岁降为55岁左右,副教授由53岁下降到47岁左右。
(2)职称结构。教授由1%上升为1.5%,副教授由25.6%上升为30%,高级职称由35.4%上升为40%左右。
(3)学历结构。硕士由13.4%上升为40%,博士由2.4%上升为10%左右。
(4)政治思想素质和综合业务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教学和科研综合型教师比例由30%增加为50%~60%。建立一支理论基础雄厚,教学和学术水平较高,治学严谨和教书育人的学术梯队。
(三)主要措施
通过有计划选留、引进、调整、培养、考核、职务评定和聘任等系列措施,加速学术梯队建设。主要措施如下:
(1)制定激励政策,引进国内外高学历(学位)人才。根据学科建设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引进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以及45岁以下副教授和50岁以下教授。硕士和博士来校分别享受讲师和副教授待遇,并享受一室半和二室一厅住房。
(2)制订学术梯队建设计划和规划。根据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以教研室和课程为单位,制订学术梯队建设计划和规划。
(3)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术梯队的培养效益。建立导师制,评选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发放专项和特殊津贴,提倡在职读学位;有针对性选送去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进修,合作搞科研;破格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设立科研基金等系列有效措施,加速中青年学术梯队成长。
(4)建立和健全学术梯队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和健全学术梯队选留、岗前培训、岗位工作规范、学术带头人选拔、延退、教研室建设、教研室主任职责、出国留学、外出进修、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教师职务聘任等系列规章制度。
六、物质条件建设
水产养殖学科物质条件建设规划,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图书资料三方面。(www.xing528.com)
(一)实验室建设
5年内扩建1 000 m2实验用房,建立和完善下列实验室。
(1)充实完善中心实验室。在已拥有电子显微镜、研究用光学显微镜、各种色谱仪和各类分光光度计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增设氨基酸分析仪等各类营养物质分析设备,能够测定分析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矿物盐等经济动物系列营养物质,以及水环境正常化学物质和各种污染物质。
(2)建立和完善经济水产动物生态实验室。购置具有自动调温、净化装置的各种型号水族培养箱,开展鱼、虾、贝生态生理学实验教学及其实验研究工作。
(3)建立水产经济动物营养和饲料实验室。承担鱼、虾、贝等经济动物营养需要量等生理生化测定分析以及人工配合饲料研制等实验教学任务,并开展有关方面的科学实验研究工作。
(4)建立水产经济动、植物病害防治中心实验室。承担鱼、虾、贝、藻等经济动、植物各种病害的实验教学任务及其科学实验研究工作。
(5)建立海洋生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承担养殖品种遗传改良、培育新品系等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二)教学、科研、生产(科技服务)三结合实习基地建设
(1)海水增养殖实习基地建设。在原有200 m2水体实习基地的基础上,3年内增建1 000 m2水体的鱼、虾、贝、藻苗种综合实习场,以及200台筏、500亩水面的增养殖基地。
(2)淡水养殖实习基地建设。在原有60亩淡水养鱼场基础上,5年内增建100亩左右鱼池,鱼类人工育苗、食用鱼养殖、流水养鱼、饲料加工等设施及教学、生活用房。
海、淡水实习基地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本专科生实践教学、科学实验和科技服务。
(三)图书资料室建设
在拥有中外文图书0.7万册和期刊25种50 m2图书资料室的基础上,5年内阅览面积扩大为100~150 m2,图书增加到4万册,中外文期刊增加为50种,以基本满足研究生、本专科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七、国内和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学术交流,提高水产养殖学科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以及国内外知名度。
(一)派出
5年内选派30人次去国内重点大学和研究所进修,5人攻读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选派10人出国外留学,其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5人。
(二)引进
聘请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鱼类、虾类、贝类、藻类增养殖和遗传育种专家以及有关水产动植物病害专家10人来我院水产养殖学科讲学。
(三)与国内外专家合作开展科研工作
计划与国内综合性大学生物系、水产院校养殖系、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以及与日本长崎大学、东京水产大学、下关水产大学校和美国、加拿大有关单位合作,开展鱼类、虾类、贝类和藻类增养殖、遗传育种、营养与饲料和病害防治方面科学研究。
辽宁省水产养殖重点学科“十五”规划
(2001年12月)
一、本学科点纳入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理由
2000年,我国水产总产量达4 279万吨,连续10余年居世界首位,养殖产量超过捕捞量,占总产量60%,约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70%,雄踞世界第一。辽宁省是全国水产大省,渔业产量达338.5万吨,名列全国第五,养殖产量占54.7%;水产业“十五”规划总目标:渔业资源大省向渔业经济强省跨越,产量达360万吨,产值5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3%,近海渔业农牧化,养殖业良种化,大力发展精品渔业、设施渔业、特色渔业和增殖业。水产业及其养殖业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大批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大连水产学院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水产高等院校,其水产养殖学科是我校的龙头专业,属国管专业,办学历史悠久,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和1995年分别荣获农业部和辽宁省重点学科,1999年又第二次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学科,其教学、科研和管理等综合水平居国内水产行业先进地位,有的研究方向处国内领先水平,且具有明显的北方特色。学校现有教授11名、副教授20名,博士7名、硕士18名,拥有一支学术造诣较深的学科带头人,以及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学术梯队。水产养殖重点学科已形成特色鲜明的4个研究方向,其中水产无脊椎动物增养殖和渔业水质原理与调控技术研究方向居国内领先水平,鱼类增养殖理论与技术和水产养殖生态学研究方向处国内先进水平。科研和教研成绩显著,先后获国家级科技奖3项(科技大会奖和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一等和二等奖各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20余项和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目前承担国家“863”海洋生物技术和“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各1项。水产养殖重点学科育人成绩明显,本科毕业生2 000余人,硕士毕业生150人,30余名考取博士研究生,有的已成为博士生导师。具有培养博士学位专门人才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基本条件,拥有农业部海水增养殖生态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总之,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养殖学科在国家“八五”“九五”期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诸方面都取得较好成绩。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辽宁省水产业的发展和建设“海上辽宁”服务,建议将我校农业部水产养殖重点学科纳入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加大建设力度,迅速提高学科总体水平和办学层次,招收博士研究生,为辽宁省培养更多的高级层次水产养殖人才,为辽宁省和大连市水产养殖良种化及精品渔业和设施渔业的快速发展,为辽宁渔业大省向渔业强省跨越和建设“海上辽宁”以及“海上大连”发挥更大作用。
二、本学科在“十五”期间主要建设内容及具体措施
(一)学术梯队建设
全面提高水产养殖学科教学、科研、实验技术等学术队伍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制定人才引进、资金分配、生活待遇、教学改革、成果奖励等系列激励政策,改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有计划地选留高学历优秀毕业生,引进3~5名40~45岁学术带头人,重点加强生物化学、生理学、遗传学、生物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和水产医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及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等专业课师资力量,尽快解决学术梯队知识老化,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增大中青年教授比例。
(二)人才培养
1.基本思路
稳步发展本科教育,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提高办学层次,4年内招收博士研究生,逐步提高研究生比例,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逐步达到(2.5~3)∶1。
2.主要措施
增设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稳定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生人数,增设海洋生物学硕士点,水产养殖学科增设水产医学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方向,稳步增加硕士研究生人数。全面落实招收博士研究生准备工作,选定和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扩大实验室用房,充实教学与科研设备和图书资料,加强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抓好管理队伍和管理制度建设。
(三)科研与教研
根据辽宁省和大连市“十五”科技规划与海洋水产业规划,以及“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精神,大力抓好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1.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
(1)水产养殖名优种类的遗传改良、引进与开发。鲍多倍体规模化育种技术和分子标记与高强度家系选育技术及其新品系建立,半滑舌鳎、星鲽苗种繁育开发技术,鱼、虾、贝、藻外来名优养殖种类引进与繁育技术,海胆、海参、扇贝、鲍海珍品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与性控技术,水产动物重大疾病发病原因、机理、快速诊断技术及预报系统和防治技术,健康养殖水质调控原理与污水零排放技术及其复合养殖系统,鱼、虾、贝类名优种类人工系列配合饲料及其添加剂开发。
(2)辽宁省和大连市水产养殖良种化、精品渔业、设施渔业等关键技术推广。
2.教育教学研究
承担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课题和大连水产学院5项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四)物质条件建设
1.实验室建设
充实、完善现有16个教学实验室和8个研究用实验室,重点建设和完善农业部海水增养殖生态学开放实验室、多媒体多功能实验室、生态实验室、养殖动物饲养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水产动物病害实验室、研究生学位论文实验工作实验室和研究用实验室,在原有6 000 m2实验室用房的基础上,再增加3 000~4 000 m2,增设和更新有关仪器设备。
改造5号学生宿舍楼3 000 m2作为水产养殖研究生楼,建成20余个研究生和指导教师实验研究用实验室。2.图书资料
本学科原有专业书籍1万册和国内期刊70余种,分别增加至2万册和100余种。
3.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
(1)校内基地。原有海水养殖海面500亩和育苗设施1 200 m2,增加至2 000 m2;原有淡水养殖场200亩,因水资源不足和大连市征用,异地兴建鱼虾培育池70余亩,按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模式建设,年容纳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约200人。
结合教育部1292B0611课题的实施,整合建立校内海水养殖教学基地;利用大连市征用我校南关岭淡水养殖场的机遇,在市郊区换建1座总面积200亩的养殖场,作为校内淡水养殖基地。
(2)校外基地。建立大连太平洋海珍品有限公司教学基地,充实完善北京市中国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学基地、辽宁省淡水水产良种场教学基地和大连市碧流河水库养殖场教学基地。
三、本学科点在“十五”期间建设目标以及预期成果
(一)2002年
建设目标:
(1)人才培养:招收本科生120人、硕士研究生35人,在校生分别为480人和90人。
(2)学术梯队:增加教授3人、副教授3人,硕士2~3人。
(3)科技与教研工作:承担科研课题10项、科技服务4项;主持召开全国水产养殖学科教学改革研讨会;承担国家级教研1项和院级5项。
(4)实验室建设:通过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评估,建成多媒体和生物技术实验室。
(5)校内外教学基地建设:完善北京市中国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辽宁省淡水水产良种场校外基地,建立大连太平洋海珍品有限公司校外基地,整合建设校内海淡水养殖教学基地。
预期成果:
获大连市、省(部)级科技奖2~3项,出版教材与专著2~3部,发表科技论文10~15篇和教研论文3篇。
(二)2003年
建设目标:
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分别为480人和110人,增加教授和副教授各2~3人,硕士和博士4人,引进学科带头人1名,承担科研项目13项、科技服务4项、教研5项,完成养殖动物饲养实验室和生态实验室,启动研究生实验楼建设工程,完善3个校外教学基地和校内海淡水教学基地。
预期成果:
获大连市和省(部)级科技奖2~3项,出版教材和专著2~4部,发表科技论文15篇左右和教研论文4篇,建成10个研究实验室。
(三)2004年
建设目标:
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分别为480人和130人,增加教授2~3人、副教授3人,硕士和博士5人,引进博士导师1~2人,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承担科研项目15项、科技服务3~5项、教研5项,完成水产动物病害饲养实验室和水产动物饲料配制实验室,建设10个研究生用实验室,完善提高校内外教学基地。
预期成果:
获大连市和省(部)级科技奖4~5项和教研奖2~3项,出版教材和专著2~3部,发表论文20余篇和教研论文4~5篇,建成10个研究实验室。
(四)2005年
建设目标:
本科生、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在校人数分别为480人、150~160人和4~5人,增加教授2~3人、副教授3~4人,硕士和博士4~5人,承担科研项目20项、科技服务4~6项、教研5项,整合、完善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基本满足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开展大型科研工作的需要,提高校内外教学基地的整体水平。
预期成果:
获大连市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4项和教研奖2~3项,出版著作3~4部,发表论文25篇和教研论文5~6篇。
大连水产学院博士学位申请报告
(2002年12月)
一、概况
(一)本单位的历史沿革
大连水产学院坐落在“北方明珠”大连市的海滨风景区黑石礁,其前身是1952年创建的东北水产技术学校,1958年升格为大连水产专科学校,1978年学校升格为大连水产学院,1977年招收本科生,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授予学士学位的高校,学校的教学、科研和队伍建设等全面工作进入快车道,1984年获得世界银行贷款211万美元,迅速提高了教学与科研仪器设备的现代化程度。
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水产养殖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进一步加强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队伍建设、科研工作、物质条件建设,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大连水产学院隶属关系几经变动,1980年由国家水产总局领导,1983年归农业部领导,2000年划归辽宁省领导。
(二)发展现状与近5年实施的重要改革及成效
50年来,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特别是自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在“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保证”的重要精神指引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与工作思路,以特色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以创新求发展,坚持正常性管理工作、基础性建设工作与教育教学改革协调发展的原则,实行“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是中心,学科与队伍建设是重点,科学技术工作是制高点,综合改革是动力,物质条件、学风与制度建设是保证”的工作方针,学校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办学实力迅速增强,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明显提高。自1994年以来先后顺利通过农业部高等农业院校教学状态调查与教学质量评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辽宁省基础实验室合格评估、学士学位管理与授予质量评估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与管理质量合格评估,对我校办学的综合评价是:“办学指导思想端正,办学思路清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过程管理严格、规范,改革成绩较大,学位授予是严格的,质量是有保证的。”目前,学校已成为以水产学科为特色,工程、经济、管理、外语等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水产大学,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培养硕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联合培养博士与硕士研究生等多层次教育体系。
学校现设有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海洋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基础科学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和食品工程系、外语系及社会科学部、体育教研部、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中心、商务信息学院,并设有水产养殖研究所、环境与生物工程研究所、渔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渔业工程技术研究所、食品工程研究所、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等6个研究机构;设有21个本科专业,分别面向全国和“三北”地区招生;有农业部海洋水产增养殖生态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水产养殖实验室、渔具工程实验室等16个实验室及80个实验室分室;在校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共7 000人。
本科教育与教育教学改革。注重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学术队伍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改善传统专业,增设社会急需应用性专业,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以水产学专业为主的综合性专业结构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系统改革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多次修订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全面加强课程建设,实行重点课程与优秀课程评选制度,不断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行学分制,建立健全教学、科研、人事、分配、物资管理等一整套科学的规章制度百余种。上述改革与建设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全校人员的积极性,使学校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正规化轨道。荣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二等奖各1项,5门课程被评为辽宁省高校优秀课,水产养殖学专业评为辽宁省示范专业,学校在东北地区农业院校6次数学统考成绩5次夺冠。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学校把学科建设放在办学的龙头位置,以学科建设推动教育改革、优化学术队伍结构、发展研究生教育和提高科研与学术水平。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制定《校学术委员会章程》《重点学科的遴选和建设暂行规定》《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试行办法》等规章制度,评选水产养殖学、捕捞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水产品加工与贮藏、水生生物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和应用数学等8个院级重点学科和一批学科学术带头人、拔尖人才与学术骨干。水产养殖学自1993年至今连续被评为农业部和辽宁省重点学科。
我校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全国1978年后升格为本科高校最早获得硕士授予权的院校之一,并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现有水产养殖学、捕捞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水生生物学、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等5个硕士学位点,共有54名硕士生导师、4名博士副导师,已招收16届硕士研究生,培养了近130名硕士生,并与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培养8名博士生,与大连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和北京市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建立研究生站,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共开设研究生课程135门,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严格过程管理和学位授予标准,规范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程序,建立与健全招生、过程管理、中期检查、论文工作、学位授予和导师遴选等规章制度13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逐年提高,近几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率100%,考取博士生30名。1997年以来先后2次顺利通过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与授予质量评估,专家对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与学位质量给予很高评价。
学术队伍建设及其现状。学校把学术队伍建设放在诸项工作之首位,严格按照教学科研型标准培养教师及科研和实验技术人员;坚持政治思想素质与综合业务能力全面快速提高的原则,注重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多出知名专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在职和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多学科协作开展科学研究,以及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教学等多种措施,有效地进行学术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了队伍整体水平,建立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优化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学科研人员578名,其中教授研究员53名,副教授169名,国内兼职教授14名,国外客座教授10名,博士学位31名,硕士学位87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4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部)级专家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人,大连市优秀专家5名。
科学研究工作及其成果。学校贯彻执行“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基本方针,坚持科技工作为学科上层次、上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科技力量优势,重点开展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实行科研与教学、生产三结合,跨学科、跨系协作攻关,开展大型科研工作,明确研究方向,规范科技工作程序,严格过程管理,制定管理制度10余项,注重实施、总结、报奖与推广应用。近3年共承担各类课题116项,其中“863”攻关项目1项,国家科学基金4项,“948”项目2项,欧盟项目1项,经费达1 016万元;获市级以上科技奖81项,其中国家级奖4项(“中国海区简易天文定位法”和“栉孔扇贝人工育苗及养成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冰下生物增氧技术及其在鱼类越冬中应用”和“魁蚶人工育苗与增养殖试验”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与二等奖),省(部)级奖34项,市级奖33项,获专利20项;出版专著7部,公开发表论文1 310篇(被SCI、EI、ISTP收录29篇)。
办学物质条件。学校办学物质条件逐年完善,教学科研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学校占地面积57.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用海面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与实验用房面积11.6万平方米,图书馆1.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实验室20多个,实验室分室近百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4 379万元;图书馆藏有传统印刷图书36万册,中外期刊800余种,文献资源28万余册,电子型图书数百种,现代电子型文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可全文查阅水产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科技期刊3 000余种。
国内外科技合作与联合办学。学校在国内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辽宁省长海县、东港市等7个地方政府,以及辽宁海洋渔业集团、北京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家企业及科研单位建立科技合作,联合培养硕士生、本科生,与我国台湾高雄海洋技术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青岛海洋大学联系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研究生;在国外与美国华盛顿大学水产学院、日本东京水产大学及北海道大学、俄罗斯远东水产科技大学、澳大利亚海洋学院、挪威特隆姆瑟大学、韩国釜庆大学、加拿大英皇学院等7个国家11所院校和3个科研机构正式建立校际(校所)关系,联合开展科研工作,培训教师,培养硕士生及本科生。
大连水产学院经过50年的改革与建设,成效显著,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办学层次与水平不断提高。迈入新世纪,我们要团结奋进,乘胜前进,进一步发挥特色与优势,抓住、珍惜与用好机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建成国内一流水产科技大学而努力奋斗。
二、申请的必要性与特殊性
(一)必要性
海洋科学、生命科学和海洋工程、生物工程是21世纪的重点发展学科和重点开发的产业。集海洋、内陆水域、生物学、化学、工学、信息学等学科领域的水产科学,以及开发经营海洋资源和内陆资源的水产业,必将是我国新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和重点开发的行业。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枯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随着内陆水域资源高度开发出现的“瓶颈”与隐患,也越来越急迫地要求水产学科的深入发展和水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大力开发海洋资源和内陆盐碱水域资源,包括具有巨大潜力的生物资源,以及深入研究解决水产业,包括水产养殖业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是我国新世纪水产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
世界海洋生物有20余万种,其中动物约18万种,植物约2.5万余种,总蕴藏量达1 350亿吨;中国近海海洋动植物达2万余种,其中动物约1.25万种,藻类1 820种,药用生物700余种。这些海洋生物资源都是人类的优良食物和特效药源。
2001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4 382万吨,连续10余年居世界首位,养殖产量占62%,是世界上超过捕捞量的唯一国家,约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70%,雄踞世界第一。辽宁省是水产大省,产量达350.8万吨,名列全国第五,养殖产量占54.7%;水产业“十五”规划总目标为:渔业资源大省向渔业经济强省跨越,产量达360万吨,产值5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3%,近海渔业农牧化,养殖业良种化,大力发展精品渔业、设施渔业、特色渔业和增殖业。
随着我国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解决苗种繁育新技术、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和集约化养殖等系列科学技术问题,以及生产中出现的养殖生物种质衰退、病害发生与流行和水环境污染等隐患。
海洋资源开发,水产业持续发展,养殖生物良种化,养殖技术生态工程化,养殖环境洁净化,有力地驱动着海洋与水产科技的快速发展,需要相应培养大批复合型多层次的水产科技人才。目前,我国设有水产学专业的院校达60余所,其中具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别为35个和10余个,但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仅3个单位,而且集中分布于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
总之,从21世纪重点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水产业,以及水产博士学位授权点少且分布不尽合理等综合因素考虑,在我国北方地区增设水产学博士授予权单位极其必要,对“海上辽宁”和“海上大连”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特殊性与可行性
大连水产学院是我国仅有的2所多科性水产大学之一,是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水产高等学府,自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在农业部、辽宁省、大连市的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在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帮助下,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办学规模大幅度扩大,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已初步具有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综合条件与水平。
本次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水产养殖学科,是我院最早取得硕士学位授权点。50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物质条件建设,以及学风、作风与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1993年和1995年分别荣获农业部和辽宁省重点学科,1999年和2001年又分别被复评为重点学科,其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等综合水平居国内同类学科先进地位,某些分支学科达领先水平,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现有教授21名、副教授21名、博士9名、硕士22名,已具有一支造诣较深的学科与学术带头人,以及专业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已形成稳定且具特色的水产繁育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与水产养殖环境工程和水产生物技术等3个研究方向,其中贝类增养殖、鱼类增养殖、养殖水域生态学与养殖水质学居国内领先水平。贝类增养殖研究,在国内首创栉孔扇贝、魁蚶和虾夷马粪海胆人工育苗与养成技术及鲍多倍体育种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居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产业化规模,累计创效益数百亿元;池塘养鱼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探明了中国池塘主要养殖鱼类胚后发育生物学特点及生长规律,建立了放养与生产模式;水产养殖生态学研究,首次探明中国精养高产鱼池明水期与冰下越冬期和中国北部地区盐碱水域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建立池塘高产高效生产模式与鱼类安全越冬生物学技术;渔业水质研究,在国内首次系统地探明我国南北方有代表性的养鱼高产池塘明水期水质状况及越冬池冰下水质的变化规律,首次探明碳酸盐碱度对鱼类的毒性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北方地区海水贝类增养殖业发展与淡水鱼类增养殖的高产与持续发展、北方鱼类安全越冬及盐碱地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建立我国贝类养殖学、养鱼池生态学和池塘养鱼理论体系做出较大贡献,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水产养殖学科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3项,其中“栉孔扇贝人工育苗与养成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冰下生物增氧技术及其在鱼类越冬中应用”和“魁蚶人工育苗与增养殖试验”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获辽宁省、农业部、水利部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出版著作43部(主编22部),国内外发表科技论文800余篇(SCI收录11篇);承担完成国家“863”攻关课题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承担欧盟课题1项,“948”课题1项。
教育教学研究成绩显著。水产养殖学科多年来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先后承担国家教委“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取得许多令人瞩目的创造性成果。先后荣获省级以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淡水渔业教学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是我国水产养殖高等教育领域中唯一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学科。目前,承担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12920611项目“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人才培养效益显著。20年来共培养本科生2 000余人,自1987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共培养硕士毕业生110名,其中20余名考取博士生,有的已成为博士生导师。
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物质条件。现有科学实验用房7 000 m2,实验室4个和实验室分室20余个,并拥有农业部海洋水产增养殖生态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拥有电子显微镜、气相色谱、流式细胞仪等大型现代仪器设备50件和240 m2先进的水产生物活体饲育实验室,23万平方米科学实验用海面,1 000余平方米海水繁育设施和12万平方米淡水养殖试验场,具有培养博士研究生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条件。
特色鲜明,学风优良。学校位于北方沿海城市大连市的西南海边,教学与科研的自然资源优异,人才培养规格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科研成果具有显明的北方特色,教学与科研方式具有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和多学科协作的优良传统,教师和学生具有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总之,大连水产学院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为了进一步适应21世纪我国海洋与水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为北方地区培养水产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博士研究生。期盼多年的理想能够实现,我们将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代表大会的精神,坚决贯彻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改革与建设步伐,把大连水产学院建设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优化、综合水平高的国内一流的水产科技大学,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水产高级人才培养中心、水产科学研究基地和水产高新技术示范基地。
辽宁省高等学校水产养殖重点学科建设规划
(2004年12月)
根据辽教发〔2004〕37号和辽教办发〔2004〕12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水产养殖重点学科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总论
项目名称:水产养殖重点学科
建设单位:大连水产学院
主要建设内容: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工作和物质条件与管理制度建设等。
总投资构成:学科建设投资主要来源于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学科年度专项经费、农业部专项资金与纵向及横向科研经费,以及学校自筹配套资金。
项目法人组织:王吉桥、张泽宇、王子臣、刘焕亮二、建设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学科于1993年和1995年分别被农业部和辽宁省批准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经过10多年的持续建设,本学科已达到全国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和辽宁省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几年的重点建设,有望成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国内一流重点学科。
2003年,我国渔业产量达4 706.1万吨,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养殖产量占67.3%,约占世界水产总产量73%。辽宁省是我国的渔业大省。水产总产量达282万吨,名列全国第五,养殖产量占61%;养殖面积达50万公顷,名列全国第四,其中海水养殖面积38.1万公顷,名列第一;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0%以上,大连市的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7%。我省渔业“十五”及2010年规划总目标是渔业资源大省向渔业经济强省跨越,近海渔业农牧化,养殖良种化,大力发展精品渔业、设施渔业、特色渔业和增殖业。为此,辽宁省和大连市的水产业及其养殖业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大批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养殖重点学科,现有教授17名,副教授13名,其中博士9人,硕士19人。已形成稳定且具特色的5个研究方向,其中,水产无脊椎动物育种及其增养殖和水产养殖生态学与养殖水质学在全国高校中居领先水平,曾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项。目前,承担国家基金及成果推广项目11项,辽宁省及农业部科研项目18项。具有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条件,并拥有农业部和辽宁省海洋水产增养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另外,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于“九五”和“十五”期间,持续承担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并先后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本专业在全国40余所高校水产养殖学专业中,是唯一荣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单位。
综上所述,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养殖重点学科,具有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实施建设教育强省目标的基础条件,以及开展科技攻关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潜力。在今后几年里,通过重点建设,进一步为辽宁渔业大省向渔业强省跨越,以及建设“海上辽宁”“海上大连”发挥更大作用。
三、建设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建设目标
1.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辽教发〔2004〕37号)精神,以及重点学科为地方经济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遵循学科建设发展规律,根据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教育强省和渔业强省的要求,紧密围绕“海上辽宁”“海上大连”建设,以及渔业现代化建设;坚持教育创新,科研创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条件建设与制度建设,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把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养殖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重点学科。
2.总建设目标
水产养殖重点学科在3年内建设成为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6年内力争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水产养殖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基地和信息中心。
(二)2010年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
1.建设目标
按照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各项指标要求,水产养殖学科到2010年达到国家重点学科的总体水平。
2.建设任务
学术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使其学术队伍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其中博士生导师10名。
科学研究。年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7项,省(部)级项目10~15项,科研经费500万元;至2010年获国家级水产科技成果奖2项,省级奖20项;年均发表论文60~70篇(其中SCI收录10篇),出版著作3~5部。
人才培养。年均培养本科生120人,硕士生60人,博士生10人。
物质条件建设。新建学科基础实验室和学科功能实验室5个,人才培养、科研和生产三结合校内科教基地1个(培养水体2000 m3),校外科教基地10个。
(三)2007年建设内容和建设项目
水产养殖学科按照总体建设目标,2005~2007年开展的主要建设内容及建设项目,综合概述如下:
1.学术梯队建设
按照优化结构,适当增加数量,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基本思路,对水产动植物增养殖(含设施渔业)、生态渔业与水产养殖安全生产、遗传改良与生物技术、病害防治(医学)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等五大学科群,全面持续、有计划地进行建设,年均引进3~4名博士和增加2~3名教授。
2.人才培养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校人数比例,由2.5∶1∶0改变为1.5∶1∶0.2,适当提高研究生比例和人才培养层次。
3.科学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与项目如下:
(1)水产养殖繁育。星鲽、鳕等土著海水名优鱼类人工育苗与养殖,黄颡鱼等优质淡水鱼类产业化技术;虾蟹类健康养殖;美国硬壳蛤等经济贝类人工育苗及养殖。
(2)养殖水域生态学和渔业环境调控。养殖水域和盐水域生态学研究,海参、虾、蟹等海水池塘生态系统结构与生产力研究,盐水枝角类等海水活饵料开发,轮虫土池持续高产规模化生产性试验;工厂化养殖水质变化规律、调控原理与技术,室外池塘养殖水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及其调控方法与原理,水质测定方法的改进与水质调控药物的研制。
(3)水产养殖动植物遗传改良。红鳍东方鲀和黄颡鱼等海淡水重要养殖鱼类分子标记育种与性别控制;海参器官再生与良种选育;海胆、海参、贝类等辽宁省海水精品水产动物杂交育种与多倍体育种;海带、裙带菜等大型经济海藻遗传改良。
(4)水产动物医学(免疫、病害防治)。刺参免疫、病害防治研究,鱼类、虾蟹类、贝类重大疾病、常见病的病原、病理、快速诊断、流行规律,以及疾病生态学研究,水产动物疾病档案与病原库的研制,中草药有效成分测定及治疗方法。
(5)水产养殖动物营养与饲料。鱼虾类开口饲料研制,鱼虾贝类系列配合饲料及其添加剂研制与开发。
(6)水产集约化养殖(设施渔业)。工厂化养殖高效设施与养殖工艺研究。
4.教育创新
根据“十一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有关文件精神,深化水产养殖本科、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以提高2个层次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5.功能实验室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需要,主要建设下列几个功能实验室:
(1)水产养殖动物健康活体培养实验室。饲养水体600 m3,设有调温、曝气和水质测定装置。
(2)水产动物患病活体培养实验室。饲养水体300 m3,设有调温、曝气等装置。
(3)水产动物疾病预防、病理、药理、微生物检测、免疫实验室。设有常规检测与研究设备及仪器。
(4)养殖水体水质监测与处理实验室。设有水质自动化在线监测系统、室内及室外便携式水质测量仪器。
(5)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实验室。设有常量与微量营养物质分析测定、饲料及其添加剂研究,以及粉碎、成型、测定等装置。
四、资金筹措和年度资金安排
(一)资金筹措
学校按辽宁省高校重点学科年度专项经费2倍比例配套资金,融合农业部不定期专项经费和纵、横向科研经费,以及校外科教基地单位定向资助。本学科年度建设经费总计约150万元。
(二)年度资金安排
五、建设进度实施计划
自2005年起,按本规划全面开展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其中学术队伍建设,力争每年增加教授2~3名,引进博士3~4名;人才培养,年均招收本科生90~120人,硕士生60人左右;科学研究工作,每年积极争取新增各级纵向项目15~20项,横向项目10项左右,年均获省、市以上科技成果奖3~5项,发表论文60篇,出版著作3~5部。
申请博士授权点和实验室建设等项工作的实施进度计划如下:
2005年:
(1)水产养殖学科申报并批准博士授予权点。
(2)申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教学改革项目“创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
(3)起步建设水产养殖动物健康和病害活体培养实验室、水产动物疾病功能实验室、养殖水体水质监测与处理实验室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实验室。完成各实验室的实施方案、房间准备等事项。
2006年:
(1)实施博士点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工作。
(2)具体实施上述5项功能实验室建设方案,并基本建成,投入使用。
2007年:
(1)深入进行博士点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系列工作。
(2)充实完善上述5项功能实验室,并建立规范性管理制度,提高其利用效率。
六、预期效果分析
本学科在辽宁省教育厅和学校党委领导及大力支持下,自2005年起,严格按本规划全面开展建设工作,调动学科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坚持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负责人和全体人员发扬拼搏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真抓实干,力戒浮躁,决心按期完成重点学科建设规划。3~5年后,水产养殖重点学科学术队伍的学术水平会有大幅度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层次会有所增多和提高,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质量和综合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和增强,实验室的设备和运行水平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