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连水产学院期间工作概况

大连水产学院期间工作概况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入大连水产专科学校不久,先后兼任系级和校级行政领导管理工作。1966年2月任养殖科副主任,1978年5月任养殖系主任,1980年9月由国家水产总局任命为大连水产学院副院长,1990年12月由农业部任命为大连水产学院院长至1994年11月卸任。自担任养殖科副主任至大连水产学院院长卸任,先后担当“双肩挑”干部30年,一边严谨地履行教师职责,一边积极认真地开展行政领导管理工作。随后,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基本上停止了行政领导管理工作。

大连水产学院期间工作概况

东北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停办,面临着转行从事普通动物学教学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本人不想轻易放弃所学专业,便主动申请调到有关水产高等教育及其研究单位工作,1965年通过水产部调入大连水产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为大连水产学院,2010年更名为大连海洋大学),至今50余年。

(一)现职工作(1965~1994年)

1965年9月14日调入大连水产专科学校养殖科(1972年更名为养殖系),讲授池塘养鱼学,1978年4月升为讲师,1983年7月晋升副教授,1988年12月晋升教授。

调入大连水产专科学校不久,先后兼任系级和校级行政领导管理工作。1966年2月任养殖科副主任,1978年5月任养殖系主任,1980年9月由国家水产总局任命为大连水产学院副院长,1990年12月由农业部任命为大连水产学院院长至1994年11月卸任。

自担任养殖科副主任至大连水产学院院长卸任,先后担当“双肩挑”(教师兼任行政领导管理)干部30年,一边严谨地履行教师职责,一边积极认真地开展行政领导管理工作。

1.教学与人才培养

自1966年以来,主讲淡水渔业专业“工农兵学员”和本科的池塘养鱼学、鱼类增养殖学、鱼类遗传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以及研究生的水产养殖学概论及池塘养鱼进展6门课程,撰写教材4部,公开出版发行2部,并亲自指导池塘养鱼学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自1987年以来,先后指导水产养殖硕士研究生10名,其中3名考取博士研究生。

(1)家鱼繁殖设施建设及其人工繁殖成功。1965年9月14日调入大连水产专科学校不久便负责校办教学基地金州淡水养殖试验场鲢、鳙、草鱼等家鱼人工繁殖设施建设及其人工繁殖工作,与马淑贤教师一起设计产卵池和孵化设施,与史为良老师和苏庆军技师捕捞和运输亲鱼,以及成功进行人工繁殖,经过多年努力,满足池塘养鱼学校内实践教学及其人才培养基本条件。

(2)池塘养鱼学课程建设。创建池塘养鱼学教学体系,包括课堂理论教学体系以及实验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体系。编写池塘养鱼学等3部讲义,并参加编写出版了全国通用教材《池塘养鱼学》(42.9万字),负责编写“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3.83万字)和“鱼类的越冬”(1.69万字)两章,以及“鱼苗鱼种的饲养”一章中鱼苗鱼种生物学和鱼苗饲养部分(3.22万字),共计8.74万字。

2.科学研究

主持农业部、辽宁省和大连市科研项目7项,其中“真鲷人工育苗及养成技术”“鱼苗当年养成食用鱼研究”“池塘养鱼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分别荣获大连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甲类)二等奖;发表《青鱼咀嚼器官胚后发育生物学的研究》等47篇科技论文;参编出版《中国池塘养殖学》(科学出版社,1989年)和《水产养殖手册》(农业出版社,1993年)等7部专著,分别荣获全国图书一等奖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3.教育教学研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组织领导养殖系广大教师开展水产养殖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主持淡水渔业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多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淡水渔业教学体系”1993年获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发表《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的专业教学体系》等教研论文5篇。

4.行政领导管理

(1)养殖系期间(1966年2月至1982年8月)。1966年担任养殖科副主任至1982年卸任养殖系主任(1980~1982年担任副院长兼系主任)计17年,主持开展的主要工作概述如下。

1966年5月4日带领淡水渔业专业专科1963级2个班学生及几位教师赴南方水产养殖场进行池塘养鱼学生产实习。7月4日至8月8日又带领他们赴大伙房水库进行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和淡水捕捞生产实习。随后,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基本上停止了行政领导管理工作。1967年10月至1968年1月18日(52天)参加军宣队举办的学校中层干部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68年7月1日至8月31日负责淡水渔业专业1966届和1967届毕业生分配工作。1969年至1970年组织养殖系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开展教育改革调查,然后赴辽宁省清河水库养鱼场进行开门办学,探索淡水渔业专业办学新模式。1971年负责养殖系“工农兵学员”招生准备工作,并于1972年至1976年正式招收培养淡水渔业专业9个班和海水养殖专业4个班。1976年下半年负责本科生招生准备工作,1978年3月正式招收培养淡水渔业专业本科生工作。

1972年4月至1976年9月带领教师和“工农兵学员”去辽宁省康平县三台子水库养殖场和河南省信阳市南湾水库等地进行现场教学,开展淡水渔业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一是学生跟班参加鱼类养殖典型环节生产劳动,学习掌握关键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教学阶段性与生产连续性的矛盾,以及教学全面性、系统性与生产单一性的矛盾;二是现场教学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其题目既是生产关键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又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三是定期召开研讨会,学生根据自己在生产、科研实践活动中收集的科学数据并结合生产中成功的或失败的典型事例,与带队教师和兼职教师(就地聘请的技术人员和生产经验丰富的工人)一起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这种结合鱼类养殖生产进行教学和科学试验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及责任感,为后来持续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特殊历史时期,停止招生7年,1972年春季开始招收培养“工农兵学员”,由于受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鼓吹的“工农兵学员是教育革命主力军,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极左思潮”影响,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学制延长半年,邀请外地高校资深教授讲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聘请水产养殖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等,保证了“工农兵学员”专科教育学业标准,培养一大批淡水渔业和海水养殖高级专门人才,遍布全国各地,很多人已成为水产界的各级领导与业务骨干。

1976年秋季负责本科生招生准备工作,其困难是很大的:教师少(29名)、学历低(8名专科、3名中专),只有3个基础教学实验室,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等。经过2年艰苦而认真的工作,至1978年3月首次招收本科生时养殖系的办学条件基本上达到国家本科教育标准。学生入学后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原则,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教学,拓宽专业知识范围,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精神。淡水渔业专业1981届、1982届本科毕业生的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养殖系行政领导管理工作的突出点:一是教师队伍建设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措施有力,针对性强,成效显著,保证了育人质量并达到本、专科教育学业标准。二是实验室和校内外教学基地建设目标明确,措施得力,适时紧密地配合本、专科实践教学环节,效果很好,使本、专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及其综合素质完满达到学业标准。三是教育教学改革起步早,指导思想正确,思路清晰,措施科学,以池塘养鱼学生产实习为突破口,实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结合以及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创建了淡水渔业、水产养殖专业教学体系及其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以及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我国淡水渔业专业和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影响极其深远。

(2)副院长期间(1980年9月至1990年11月)。主管教学、科研、图书馆、科协和学报等工作10余年,根据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系列文件精神以及有关院校的办学经验,致力于学校内涵建设,力求各项管理工作达到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科研成果逐年增加,学术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刚晋升本科学院不久,教务处、科研处和图书馆等3个部门的底子薄,基础条件较差,管理水平较低,具体指导系(部)(二级教学单位)有关业务工作力不从心。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参照山东大学和东北农学院的建设模式及其管理经验,着重采取3项措施:第一,加强队伍建设,调整队伍结构,优化领导成员和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和管理素质(认真负责、敢于担当等);第二,建立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组建图书馆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三,狠抓作风建设,牢固树立为基层、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思想理念和优良作风。3个部门的综合管理水平及其业务指导能力迅速提高,及时有效地发挥了应有的职能作用。

①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工作是影响育人质量的第一重要因素,内容包括正常性管理工作和创新性工作(教育教学改革)。前者是保证育人质量所必须开展的管理工作,后者是提高育人质量和培养特色鲜明的专门人才的创造性工作。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我校为首批授予学士学位高等学校(〔1981〕学位字022号),加快本科教育管理工作及其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第一,规范本科教育教学管理。调整专业结构,制订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按学科综合调整教研室,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师资管理制度、听课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成绩考核及升留级细则、教材和实验室管理制度、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暂行条例、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工作制度等),编写教学大纲,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精准考试内容,严格考试纪律,举办公开课、评议会和教学经验交流会,开展观摩教学和讲课比赛活动,2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等;创建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把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纳入教学计划,并把生产实习作为整个实践教学的中心环节;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第二,积极开展专业、课程群、课程等不同层次教育教学改革。改革内容包括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及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群和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1989年学校召开教学成果表彰大会,评选产生优秀教学成果5项(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其中2项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②实验室建设和世界银行贷款。高等学校的实验室种类繁多,大体上可分为教学实验室和科学研究功能实验室。教学实验室是本(专)科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的场所,也是进行科学实验、传授技能和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与科研功能实验室不同,接纳学生数量多,实验项目相对稳定,技术操作规程规范,仪器、设备、试剂药品比较固定。科研功能实验室同样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场所,但其接纳学生的数量较少,而且实验项目名称不固定,其技术操作规程或技术规范、仪器、设备、试剂、药品等都相应地发生变化。

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按照科学方法和操作程序,对物质(物体)进行形态、结构、属性、数量的观察、测定、分析、判断,探索或揭示其预定的目标,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其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作风和科学素质。

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水平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对自然科学技术类专业的专门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学校由专科学校晋升为学院不久,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都较低,后者与正规院校的差距更大。实验仪器设备陈旧落后,实验课开出率不足60%,基本上不能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资金是影响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因素。1983年5月学校申报世界银行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世界银行农业教育与科技项目”教育分项评估团考评,于1984年7月获得贷款211.5万美元,其中80.9%用于购置实验仪器设备,充实和新建了10余个实验室,包括化学物理电工电子等8个基础教学实验室,水生生态与环境航海技术渔具渔法和渔机动力等6个重点专业实验室,以及电子计算机室和电化教学室。至1992年,学校实验室已增至38个,教学与科研设备值达1 274万元。实验课由1984年的十几门增加到1988年的60门,开出率提高到73%,实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实验室拥有一批高级仪器设备,诸如电子显微镜、万能研究显微镜、气象色谱仪光谱分析仪、多普勒导航仪、捕捞监测系统、内燃机测试系统和电子计算机等。通过世界银行贷款,加速了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学术队伍建设,基本上满足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需要。

③教学基地建设。教学基地是根据专业性质设置的,包括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高校实验室和教学基地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前者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后者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生产技术。校内教学基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校外教学基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生产技术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

a.校内教学基地。1980年拥有实习机械厂、海水养殖场(海面500亩[1])、金州淡水养殖试验场(56亩)、南关岭淡水养殖试验场(130亩)和2艘渔轮,1988年建立爱尼水产养殖场,1994年建立海水养殖育苗场(育苗水体1 000 m2),1990年新建2艘600马力实习渔轮(600马力)。

b.校外教学基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专业开始陆续建设校外教学基地,包括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公司(大连湾镇)、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伙房水库及其养殖场、碧流河水库及其养殖场、大连太平洋海珍品有限公司、辽宁省淡水水产良种场等。

④图书馆建设。1980年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为1 342 m2,设有阅览组、流通组和采编组,管理人员无高级职称,管理水平一般,整体实力薄弱。基于图书馆与师资、教学设备是大学的三大支柱,及其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方面所起的作用不亚于教授,学校领导极其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不断扩大馆舍面积,加强队伍建设(人员结构、素质和工作作风),优化服务机构和馆藏结构,建立与完善管理规章制度。1982年2月成立图书馆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全校图书资料的指导和协调工作,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益。

至2002年,图书馆馆舍总面积达15 700 m2,拥有10个书库、3个图书借阅处、4个纸质文献阅览室、2个电子阅览室、1 700个阅览与自习座位,设有办公室、文献资源建设部、流通部、信息服务部、信息技术部、渤海校区分馆。工作人员30人,其中教授1人,副高职称5人,博士1人,硕士4人,具本科以上学历者占总数的86%。

图书馆藏书以水产学科和海洋学科为主体,兼顾社会科学及其他自然科学,形成多类型、多载体、多语种的馆藏体系,包括图书、期刊、硕士生毕业论文、音像资料、多媒体光盘、光盘数据库、电子期刊、网上数据库等。至2011年年底,馆藏114万余册,含电子资料39万余册,拥有12种数据库,包括外文、中文全文数据库和电子图书等,中外文电子全文期刊2万余种,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水产渔业文献信息服务中心。

图书馆实行藏、借、阅、管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提供常规书刊借阅服务、馆藏书目信息查询、读者借阅查询、网络数据库检索、文献传递服务、馆际互借、学科专题信息导航等形式多样的电子信息服务。周一至周日7∶30~21∶00连续开馆,周开馆时间达94.5小时,电子资源24小时开放。

学科建设、申报硕士学位授予权及研究生培养。学校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形成以水产类和工程类专业为重点的学科建设思路,不久又明确提出以水产学科和具有水产特色的工程学科为主的学科建设方针,而且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了重点学科和一般学科的关系,因而各个学科的整体水平稳步提高,尤其是水产养殖学科接近或达到硕士学位水平。

1984年获悉农业部决定组织少数部属水产院校向国家学位委员会申报水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立即组织教务处和有关二级教学单位收集有关材料,撰写和修改“申报新增列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系列材料,将3个专业(水产养殖、海洋渔业和渔船工程)的申请材料报到农业部水产局教育处,后来得知,我校的申报材料没有转报到国务院学位办。1986年1月根据农业部水产局教育处通知精神,学校补报了水产养殖和海洋捕捞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孟处长及随员来我校考察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条件,7月28日批准水产养殖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2月2日批准大连水产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我校是我国1978年由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第一个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7年9月刘焕亮和何志辉教授各招收1名研究生。

1988年建立《大连水产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及管理工作制度》(17项),起草9项规定及实施细则。

⑥科学研究管理。20世纪60年代我校教师很少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学校没有专门科研机构,少量的科研管理工作由教务处兼管;70年代后期成立科研处,管理人员2~3人,纵向科研项目很少。1980年以来,充实了科研管理人员并逐步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随着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逐年增多,建立与完善了校、系和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科研处的管理工作逐渐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编制科研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攻关重点项目,检查项目进展情况,指导项目负责人总结工作及上报材料,组织成果鉴定与报奖,进行年度工作总结,等等。学校科研经费不断增多,科研实力持续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1978~1992年荣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计24项,其中国家级4项(科学大会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12项。

⑦科学技术协会。根据大连市科学技术协会要求,1988年9月学校成立首届科学技术协会,刘焕亮教授任主席,何志辉和王子臣教授任副主席,贾复教授任秘书长,各系(部)分别设立专业委员会。定期召开科技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系统总结学校及二级教学单位科技工作,评定论文等级,表彰优秀论文;组织开展学术性基础工作,如调研、制定论文分级标准以及科普和科技服务工作,营造学术氛围,促进学校及各系科技工作发展。

⑧《大连水产学院学报》建设。《大连水产学院学报》创办于1979年8月9日,1980年4月被大连市宣传部批准为内部发行刊物,1986年12月被辽宁省委宣传部批准为国内公开发行期刊(CN 21-1220/S),1989年由农业部批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ISSN 1000-9957)。1986~2003年刘焕亮任主编,何志辉和贾复为副主编。学报是水产、海洋及其相关学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水生生物、生物技术、水产增养殖与病害防治、海洋生态与环境、海洋渔业、渔业资源、水产捕捞、水产品加工、渔业机械、航海技术与轮机管理、渔船设计与制造等学科的研究论文、综述和研究快报。1992~2012年连续6次被确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9年获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教育部),1999~2010年本刊连续6次被评为辽宁省一级期刊,2004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教育部),2006年获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教育部),2014年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教育部)。在期刊等级评定中,连续多次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级。

⑨赴日本考察水产高等教育和水产养殖。应日本下关水产大学校邀请,1987年8月24日至9月13日率水产高等教育和水产养殖考察团赴日本进行考察、参观访问,考察团由刘焕亮、吴进才、何志辉、史为良4人组成,刘焕亮任团长,张泽宇任翻译。先后参观访问了长崎大学水产学部、下关水产大学校、广岛大学生物生产学部、京都大学农学部水产学科、东京大学农学部水产学科、东京水产大学、北海道大学水产学部、农林省水产厅水产养殖研究所、北海道水产研究所和长崎县水产试验场养殖研究所,以及2个省级渔业栽培中心、3个水产试验场、3个养鱼孵化放流站和2个大湖增养殖设施,共计20个单位。考察期间受到日本农林厅负责人和福山市市长接见,先后接触近百名教授、专家和管理人员,收集到一大批水产高等教育和科研管理资料,以及鱼类及其养殖方面的图书和有关科研论文。考察结束后全面系统地撰写了总结报告(约5万字)并如期上报农业部,发表《日本水产高校办学条件、教学机构和管理概况及其分析》和《日本水产高校海洋渔业、水产养殖和水产食品学专业教学计划综合分析》2篇论文,向全院教师和干部做了赴日考察综合报告,以及《日本国水产科学研究概况》和《日本国鱼类增养殖业概况》专题报告。

⑩科技扶贫。1986~1989年主持大连水产学院科技扶贫工作。根据农业部关于部属高校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指示精神,赴山西省沁县开展淡水渔业科技扶贫工作,由院领导和池塘养鱼学、水化学及淡水生物学教师以及淡水渔业专业应届毕业生组成扶贫工作组,与山西省水利厅、长治市水利局和沁县水产研究所联合成立扶贫领导小组、技术指导组和项目实施组。实施组由县领导牵头,负责项目行政领导、物资保证和协调工作。技术指导组由大连水产学院教师和学生以及山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科技人员组成,负责项目技术指导工作。扶贫工作以“沁县城关百亩连片池塘养鱼高产示范项目”为重点,带领广大农民进行池塘养鱼生产,普及科学养鱼知识。经过3年艰苦奋战,为沁县培养了一支130人的养鱼技术队伍,建立了一套水产技术服务体系,为全县持续发展渔业生产打下良好基础。1989年全县渔业总产量达27.5万千克,平均亩产达302千克(40亩平均单产达492千克),出现13个万元养鱼户。1989年10月8日农牧渔业部专家验收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依靠渔业科技扶贫,实行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创建科技扶贫服务体系,改变了沁县渔业生产长期低产、经济效益不高的落后面貌,走出一条渔农结合、稳定扶贫的道路。

(3)院长期间(1990年12月至1994年11月)。领导学校全面行政工作,主持校办、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工作。

根据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参照山东大学和东北农学院的办学经验,以及总结副院长期间工作经验,确立了学校行政工作方针——教学工作是中心,人才培养是重点,科技工作是制高点,后勤工作是保证,校办产业是后盾;科学有序地开展五项基础性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学校沿着正规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快速前进,受到水产界、水产教育界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和毕业生用人单位称赞。

①作风建设。大学作风彰显勤奋好学、崇尚学术、敬仰师长。大学领导的重要职责,就是大力而持续地营造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环境氛围,奋力进行优良作风建设。

大学作风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管风。长期以来,认真学习全国重点大学作风建设的经验及其内容体系,1991年研究制定了大连水产学院“团结、勤奋、文明、求实”校风、“刻苦、严谨、奋进”学风、“务实创新、教书育人”教风和“勤政、廉洁、服务、开拓”管风,并展示于校园中,与此同时,持续开展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优秀学生”等系列表彰活动,旨在营造浓郁的大学氛围,继承和发扬大学优良作风,效果明显。

②校长办公室建设。校长办公室是学校的综合办事机构和对外窗口,也是学校领导的参谋助手,行使学校的信息枢纽、部门的综合协调和决策的督促检查等职能。校长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起草全校性的工作计划、总结、报告、请示、规划、决议等文件,组织全校性会议和大型活动,检查学校决策的实施和重要事项的贯彻落实情况,协调各单位间的综合性工作,开展专题性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审核、规范学校拟出台的政策性文件、规章制度和拟签署的各类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书,以及向上级呈报的各类文件,等等。

校长办公室建设从作风建设人手,培养谋事要实、踏实肯干、科学严谨、注重实效的优良作风;提倡创新精神,创建《大连水产学院年鉴》,首次举办40年校庆;注意培养精细作风和综合能力,上报文件的书写及其印刷、装订等技术性工作细节,力求符合专业技术规范。(www.xing528.com)

校长办公室工作逐步走向科学、规范、创新轨道,受到全校教职员工和农业部主管部门的认可。

③学校“八五”发展计划和十年规划。1992年3月组织起草学校“八五”发展计划和十年规划,内容包括“七五”期间事业发展概况,“八五”期间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措施,以及今后十年学校发展思路与要点。

“八五”发展计划科学而具体地勾画了学校规模、学科(专业)建设、教学工作、科技工作、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师资、干部、工人)、办学条件建设(基本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情报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工作、校办产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切实可行的宏伟蓝图。

④校内管理体制综合改革。根据高校综合改革“体制改革是关键,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是突破口,教育教学改革是核心,发展规模、提高质量和效益是目的”的精神,1992年开展校内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制定《综合改革总体方案》《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以及12项有关具体实施细则,并拟订教育教学改革总体方案。

1993~1994年全面贯彻实施各项改革方案和细则。

a.人事制度改革。通过“三定”(定编、定岗、定任务)“一聘”,进行人员合理分流,调整和优化队伍结构,全校应聘在岗人员610人,未聘14人,处级机构由23个精简为20个,科级机构由42个减至35个,建立自我约束、竞争激励和双向流动机制。

b.分配制度改革。修改完善岗位津贴实施方案,建立专项津贴,完善奖励津贴实施办法。

c.教育教学改革。以创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为轴心,建立专业、课程群和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精简了机构,压缩了编制,调整和优化了结构,充分体现了“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突出贡献与一般贡献不一样”,调动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事业心和责任感,促进了各项管理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育人质量和管理水平。

⑤隆重而成功地举行40周年校庆。按照既隆重、热烈,又务实、朴实的原则,全院上下动员,积极认真地进行了10个月的准备工作,于1992年9月7日至9日历时3天举行了纪念建校40周年庆祝活动。

返校校友达987人,83家单位前来祝贺。中顾委委员宋黎,农业部副部长张延禧,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知远、教委副主任姬庆生,大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卞国胜、市委副书记林庆民、副市长吴明熙、政协副主席赵亚平、纪委副书记张承恩、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刘汉清,全国水产院校(上海水产大学和厦门水产学院)领导和大连市兄弟院校(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运学院、辽宁师范学院、大连水面舰艇学院、大连陆军学院)领导,日本专家以及我院历任党政领导参加了庆祝会。

校庆期间,举办了校史、科技成果和学校发展规划等系列展览会,印发了大连水产学院简介画册、校史、校友通讯录、科技成果和论文摘要汇编,放映了《大连水产学院向江河湖海进军》录像片,邀请校友为在校生做《成才之路》报告。各系还分头举办学术报告会、交流会、沟通信息座谈会,签订多项横向开发协议。40周年校庆活动具有相聚情谊深、学术气氛浓、思想教育实等特点,完满地达到预期目的。

广大校友及其所在单位捐款43万元,建立“水产教育基金”,鼓励优秀学生和优秀教育工作者。

⑥队伍建设。办好大学,关键要有政治素质好和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

a.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调整、选留、引进、培养、考核、聘审等系列措施,优化教师队伍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系(部)制订师资培养规划及其年度培养计划,每位教师制订进修提高计划。大力提倡既能教好书又能搞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双料”教师,规定研究成果作为晋升高级职称的重要条件。注重青年教师培养。首先要过好教学关,新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后先当2~3年助教,然后在老教师指导下讲授部分章节,经教研室审核认可后方可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建立“优秀青年教师奖”“优秀教学奖”“优秀论文奖”等奖励制度以及“青年教师科研基金”“水产教育基金”,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在职称评定和住房分配等向青年教师倾斜。青年教师在一级学报上发表论文,学校给予报销版面费。单身青年教师每月享受生活补助费30元,硕士生享受讲师工资待遇,博士生享受副教授工资待遇。

b.干部队伍建设。稳定各级管理干部的任职岗位,着力培养提高干部的业务管理能力,树立为基层、教学、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思想观念,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工作作风。注重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把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事业心强、工作扎实、业绩突出、为政清廉、群众信任的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对少数处级青年干部,采取就近就地去重点大学对口履职培养。队伍建设效果明显,1991~1994年有42名教师和干部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学校各级领导主动把劳动模范、课题主持人、第一获奖人让给别人,因而充分调动了教师、干部的积极性,应该说这是两支队伍建设取得优异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⑦学科建设。学科是大学的学术单位(基本元素),是科学研究、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基地,反映办学水平、学术水平、育人质量和社会地位。学科建设是各项建设工作的核心,内涵包括专业建设、汇聚学科队伍、凝练学科方向、搭建实践基地。

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点大学开始重视学科建设,特别是1991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四次全会正式提出“211工程”并于1995年10月17日正式实施以来,学科建设倍受重视。我校自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学科建设逐步进入正规化轨道,水产养殖硕士点1987年招收硕士研究生,捕捞学1993年获硕士授予权。

多年来,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坚持多学科协调发展,正确处理优势及特色学科与一般学科关系,应用型学科与基础学科关系,通过停办、改造与调整、增设学科(专业)等一系列措施,逐步改变了单一水产学科的状况,建立起以水产学科(专业)和具有水产特色的工程学科为主,水产、工程、经济管理等综合性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的框架,三大学科类的在校生规模各占1/3。制定并实施《重点学科的评选和建设暂行规定》和《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试行办法》,评选4个重点学科(水产养殖、捕捞学、船舶工程学、港口及航道工程学)和一批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水产养殖学科于1993年和1995年分别被农业部和辽宁省评定为重点学科,持续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其总体实力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先进水平,有的研究方向居领先水平。

数学、物理和外语等基础学科建设及其教学工作。学校属于农业部部属水产行业性院校,主要任务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水产类及具有水产特色的各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种应用性技术人才,必须具有精深而牢固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外语等基础理论基础。学校在教师定编、定岗、职称评定以及资金投入方面向基础课教师倾斜,重视基础理论课建设及其教学工作,创建特色鲜明(向专业靠拢)的基础课教学新体系。在授课过程及第二课堂活动中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持续多年强化基础理论课教学,育人效果特别明显,各专业本科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1991年水产养殖本科学生参加东北地区农科院校农学类专业数学统考名列第一(平均91.24分,及格率98.8%);1992年至1994年我校学生参加大连市本科高校数学竞赛(9所工科院校学生和师范院校数学系学生),连续3年荣获本科组团体总分第一名;1994年还荣获文科本科团体总分第一名,并囊括这2个组的个人成绩第一名;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在东北地区农林牧及水产院校数学统考中平均及格率连续4次名列榜首。1994年全校本科学生英语四级统考及格率高达69%。

⑧教学管理。教学工作是影响育人质量的第一重要因素。1990年以来,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而规范地开展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在理论教学管理方面,更新优化教学内容,端正教学态度,改进教学方法,稳定课堂听课秩序,提高晚自习出席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完善实验教学、教学实习(课程论文、设计)、生产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践环节及其教学内容、方法与措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材建设与管理方面,充分发挥教材指导委员会及其领导小组的作用,认真开展教材的选择与审定、编写与印刷,以及质量评估与表彰,注重教材质量及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研究生和本科专科生教学管理制度及其行为规范,注重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培养理论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实验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持续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第一,全面修订20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业标准,优化课程设置结构体系,科学分配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分比例,以及政治理论教学与业务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大幅度缩减总学时和专业课学时,稳定专业基础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时间,科学而果断地处理了政治理论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

第二,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全院广泛宣传推广淡水渔业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及其创建教学体系成功经验,加速专业教学体系改革进程。

第三,开展课程群及课程改革,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建设一批重点课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1993年,学校举行优秀教学成果表彰大会,9项成果获得奖励,包括一等奖3项、2等奖6项。其中,“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淡水渔业教学体系”荣获优秀教学成果辽宁省一等奖和国家级一等奖,“提高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⑨科学研究管理。科技工作是高校诸项工作的制高点,是影响育人质量的第二重要因素。1980年以来,认真贯彻执行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水产事业发展服务精神,面对教师科研能力弱及科研成果少的实际情况,确立学校科技工作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明确科技工作为学校上层次、上水平服务,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科技力量优势,重点开展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坚持纵向和横向课题相结合,以纵向课题为主,坚持科技工作与教学、生产相结合,以及科研与技术推广及科技产业相结合原则,大力提倡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协作开展大型科研工作;认真抓好科研计划拟订,项目申报、实施、总结、鉴定、报奖和推广工作,以及科技成果和论文表彰等工作;科研处与教务处、人事处紧密配合,结合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的评选与建设,对各个学科(专业)的科研力量状况逐一进行分析研究,把握各自的科技优势,明确科研主攻方向,实行老、中、青三结合和多学科协作。课题层次不断提升,科研成果逐年增加,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

⑩《大连水产学院学报》建设。充实工作人员,扩大稿源,持续稳定年刊4期,增加国内外发行量,注重提高刊文的学术水平和编辑出版质量。

⑪学生管理。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育人质量,从贯彻执行《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入手,严格行为管理,认真贯彻实施课堂、食堂、早操、晚自习、宿舍管理制度。二级教学单位与教务处、学生处和总务处密切配合,认真抓好以课堂秩序、清洁卫生、公共秩序、举止文明和爱护公物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优良学风班”“优良班主任”“文明宿舍”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制度,培养优良学风,以及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艰苦奋斗精神。

⑫后勤管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科学而规范地管理好全校教学、科研和生活等各种物质资源,包括用房及其水、电、暖等设施(设备)正常运转,制定维修管理制度,注重学生住宿、饮食和洗澡条件维护,加强学生与教工食堂管理,严禁发生中毒事故。

⑬1994年主持制定《大连水产学院住房分配方案》,具体组织分配114套房源。许多人问我,为什么院长还要亲自主持分房工作?我的回答很简单,就是要为大连水产学院在这样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上树立起一面公平、合理的旗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尊重创造的大学氛围。

《大连水产学院住房分配方案》有许多突出大学特点及创新性内容。如博士生直接在第一档中定位分配,计分项目中除工龄分外,增加职务(职称)和职龄分(每年0.3分)、学位分(硕士加3分,在读博士加4分,在读硕士加1分)、奖励分(科研奖、教学奖和劳动模范),以及附加分(硕士、博士、台属、烈属、残疾军人、因公致残者);正确处理工龄、职务、职称、职龄之间关系,充分体现向教学第一线倾斜,以及高校分配住房工作特点。分房工作坚持了房源、打分和分配调整三公开的原则,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向教师倾斜。

⑭财务管理。财务处在院长领导下,对学校各项财会业务进行管理: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编制、控制和管理学校预算;科学配置资源,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规范校内经济秩序,如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对学校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

多年来,注重财会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以及财务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认真总结财务管理工作,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教育经费预算,向教学第一线倾斜。1994年农业部教育司《部属高等农业院校教学状态调查与评价总结报告》指出,大连水产学院在部属18所院校中教学业务费占事业费的比例最高(11.68%)。大力提倡勤俭建校、厉行节约的工作作风,实行限额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乘坐飞机和出租车以及请客吃饭。

⑮校办产业。1985年以来,国家提倡高校兴办产业。根据校办产业以科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精神,在实际操作中注意了办产业与科技成果转化及学科专业相结合,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逐步形成有特色、高效益的主体产业,实行校、系两级管理;成立科技产业处,举办海水养殖场、海珍品育苗基地和房地产开发公司3个校级产业,以及海产经济动植物育苗场、机械厂、土木工程勘察设计室、印刷厂、石化仪器设备开发公司、淡水养殖场6个系级产业。但是,校办产业的综合效益并不高,甚至出现严重亏本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缺少具有企业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的管理干部。

⑯海珍品优良苗种基地建设。为了充分发挥学校位于海边的优越条件,建立海珍品优良苗种基地,与海养楼内小型教学试验池(200 m3水体)相配套,完善海水养殖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使学生在校学习理论课期间就能开展专业性科学实验,实现实验教学、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序衔接,并且与科学研究工作有机地连接起来,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育人质量以及科研水平,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1993年开始选择地址和申请审批手续以及筹措资金,经农业部批准通过农业投资公司贷款210万元,自筹200万元。1994年在黑石礁红崖底兴建海珍品优良苗种基地,1997年竣工,有育苗车间及附属用房2 400 m2、育苗间840 m2、沉淀池2 000 m3、调温池1 000 m3、升温池100 m3、单胞藻室560 m2、过滤罐4个,配套工程有锅炉房280 m2、泵房70 m2、防浪堤180 m(水体1 000 m3)。

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可以提供海水养殖专业师生进行贝类、虾蟹类、棘皮动物、鱼类养殖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以及开展科研工作的校内教学基地,却承包给个人经营,不允许师生进入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

综上所述,1965年9月调入大连水产学院至1994年11月院长卸任,奋力为祖国水产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及其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同时也有些没办成的事宜。如1980年12月国家水产总局批准我校兴建干部培训楼,在讨论选址问题会议上我建议“在学校附近选址,以扩大校园面积”;1981年党委会讨论教师调整事宜时我意“参照大连工学院的经验,把留校‘工农兵学员’调整到实验教学岗位和管理工作岗位或通过基础文化考试优异者任教师”;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持续多年以大幅降低分数线的办法录取体育特招生,我多次提出不同意见;1992年拟将个别校级中年后备干部送到华中农学院对岗培养(农业部人事司领导同意)以及将4~5名处级青年行政管理干部送到大连工学院对口每周3天履职培养(大连工学院主要领导同意);1992年向大连市政府行文《大连水产学院关于扩大校园面积的请示报告》,将学校门前至自然博物馆之间的临海陆地及浅海滩以及学校西侧的山体南坡(约7万平方米)规划为大连水产学院校区,大连市规划局同意,主管科教副市长吴明熙批准,最终被时任市长否定。这些意见及举措还是因为工作力度不够,都没有如愿实现,影响了大连水产学院的常态建设与发展。

(二)延聘期间工作

1994年12月至2005年10月延聘期间,返回养殖系履行教授岗位职责,继续从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同时主持原国家教委“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03-4-3项目“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及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1292B0611项目“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实践”2项国家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分别于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005年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编著出版《水产养殖学概论》(青岛出版社,2000年)和《水产养殖学专业实验实习教材:生产实习与综合教学实习》(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2部教材,发表科技论文《鲇人工繁殖关键技术的研究》等17篇和教研论文《面向21世纪水产养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18篇。1995年和2003年分别荣获“大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水产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值得提及的是,淡水渔业专业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水产养殖学专业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代表了当时中国水产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是中国水产教育领域意义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教学成就。主持人2000年1月赴我国台湾海洋大学出席两岸水产教育研讨会并向大会做了《水产养殖类(本科)专业调整、改革和建设》报告,受到我国台湾与会学者的称赞和好评,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2007年入选教育部和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072项目“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入选“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TS10160项目“水产养殖学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三)返聘至今工作

2005年11月至2013年12月返聘8年,以及自2014年1月至今,十几年来仍然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每天正常上班,早出晚归,认真学习,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真抓实干,系统总结多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与教研成果,撰写出版科技著作《中国水产养殖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和《水产养殖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14年),以及教研著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并撰写《大连水产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沿革、建设和发展及其经验概述》等4篇教研论文。

2005年,作为第一参加人参与辽宁省高等教育改革项目“水产养殖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改革成果于2009年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作为第二主持人参与教育部和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7072项目“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参加“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TS10160项目“水产养殖学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项目的申报与实施工作。3项研究成果显著,社会效果明显,培养学生1 000余人,明显提高了育人质量,带动了水产养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全面推动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术队伍与管理队伍建设,以及实验室与教学基地建设。

值得提及的是,2010年4月至12月先后亲自赴海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烟台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天津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15所院校,推广水产养殖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及其研究成果。15所院校都专门召开了主管教学校领导、教务处领导以及水产养殖学专业教师会议。会上报告了我校水产养殖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及主要研究成果,并广泛研讨了水产养殖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管理机制,专业办学特色等问题。

也就是说,1年内向全国众多高校推广了我校承担的“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水产养殖学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及其工作经验,认真贯彻了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项目承担学校和项目负责人要充分认识项目的重要意义”“影响和带动其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切实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的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系列要求,取得广泛且较好的社会效益。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助理会后与我个别进行了深入交谈,认为我们的专业改革和研究工作实用性很强,并有针对性地讨论了他们学校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诸多有关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思路与有效措施。水产养殖系主任和多位教师利用两个晚上与我交谈了许多办学及教学改革具体问题,而且把我的报告稿挂在校园网上。宁波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养殖系领导和多位教授还专门与我探讨了我们开展水产养殖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主要思路及工作经验与体会。青岛农业大学不仅把我的报告稿直接挂在校园网上,而且把大连水产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措施、内容和经验,作为本校水产养殖学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