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末明初大变局:文臣善长必当诛

元末明初大变局:文臣善长必当诛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虽然大将军徐达军功累累,地位仍在李善长之下。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先后获罪被杀,碍于李善长过去的功劳,朱元璋一直对他较宽容。李善长听了向皇帝磕头称是。朱元璋听到这件事后不禁喜出望外,认为扳倒李善长的机会来了,他决定亲自提审李存义父子。朱元璋很高兴汤和已经变成了温顺的百姓,同时也对李善长的大兴土木深恶痛绝。

元末明初大变局:文臣善长必当诛

朱元璋称帝后,封李善长为大礼使,置东宫官属,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余仍旧。没多久李善长又建议设置六部官制,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仪式,后又监修《元史》,主编《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制定朝臣大小服色俸赐、天下神祇名号、封建藩国及功臣爵赏,慰间体恤国初先锋、十大元帅、都尉、指挥、阵亡无后者之父母妻子,禁淫祀。

洪武三年(1370),徐达、李文忠率军返回京城,大封功臣。当时,将军们功劳大的平定了中原,功劳小的也夺取了闽越州郡,李善长在南京留守,“雍容无所见绩”,朱元璋体会到这一点,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和我一起共事了很长时间,又在后勤供应上贡献很大,晋封韩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参军国事,岁禄四千石,子孙世世勿绝,赐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当时虽然大将军徐达军功累累,地位仍在李善长之下。

李善长外表宽和但内心对人很苛刻,晋封大国,却受爵不让;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其权,便论罪奏明皇上要免其官职,和他交情好的中书都事李彬犯法,刘伯温铁面无私,按法律例令办事,李善长“恶人先告状”,以致刘伯温被迫告老退职。朱元璋借淮西力量做了皇帝后,淮西诸将和幕府僚属都成了开国功臣,所以在明朝初年,淮人地位很突出。特别是李善长骄横专擅,既富且贵,凭借自己的权势,颐指气使,凌驾于百官之上,使朱元璋对淮人集团和他越来越不满。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先后获罪被杀,碍于李善长过去的功劳,朱元璋一直对他较宽容。一天,朱元璋在和陶凯论斋戒当至诚的时候,向李善长暗示最好还是早些退位:“人之一心,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今每遇斋戒,必思齐整心志,对越神明。”李善长听了向皇帝磕头称是。洪武四年(1371)一月,李善长以疾致仕,皇帝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冢150户,给佃户1000余家,仪仗士20家,与魏国公徐达等同。洪武五年(1372),皇帝命他督建临濠宫殿。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提拔他弟弟李存义为太仆丞,存义的两个儿子李伸、李佑担任府州官员。又在洪武九年(1376)将大女儿临安公主下嫁给他儿子李琪,拜为驸马都尉。

李善长在开国册封时位居六公之首,又为中书省左丞相,统领中书省日常事务。虽然李善长已辞官多年,但他仍然是淮西勋贵的顶梁柱,朝中大臣有什么疑难之事,也喜欢找李善长商量之后再作决定,比起徐达来,李善长对朝廷的威胁更大。

事实上,在成功除掉徐达的同时,朱元璋一直思考着如何除掉李善长。只是朱元璋明白,和徐达比起来,李善长这棵老树的根更深、枝更茂,要想搬倒他,还需费一番工夫,仔细计划。

洪武十八年(1385),就在徐达死去的这一年,忽然有人报告朱元璋,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曾经和胡惟庸相互勾结,准备谋反。

朱元璋听到这件事后不禁喜出望外,认为扳倒李善长的机会来了,他决定亲自提审李存义父子。

“说说看吧,你们是准备怎么谋反的?”朱元璋对李存义说道。

“皇上,该说的我都已经说过了。”原来在此之前刑部已经审过了李存义。

“这事李善长知道吗?”朱元璋继续问道。

“皇上,这事家兄完全不知情,还望皇上明察。”李存义答道。

朱元璋岂肯就此罢手,他明白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他们不会不征求李善长的意见。“老实交代或许还有一条生路,要不然大刑之下,你也会什么都交代的。”

李存义已经领教过刑部大刑的厉害,知道自己熬不过去。想想还不如现在就招了,说不定皇上开恩还真能免自己一死。

“皇上英明,家兄的确知道此事。”李存义说道。

“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朱元璋不紧不慢地说道。

“胡惟庸想造反,因为我和他是儿女亲家,就让我去说服家兄。家兄听说后很是吃惊,说谋反可是灭九族的勾当,坚决不同意。过了一段时间,胡惟庸又派家兄的一个老朋友杨文裕去劝说,说事成之后定当封家兄为九千岁,与胡惟庸共同治理国家。家兄仍是不肯,但言语间颇有些动摇。”李存义说道。

“那后来呢?”朱元璋生气地问道。他待李善长不薄,不敢想李善长真起反心。

“后来胡惟庸看劝不动家兄,便亲自登门来求。家兄仍是不许。后来家兄提起此事曾对我说:‘老了,等我死后,就随便你们折腾吧,反正我也看不到了。’”李存义继续说道。

“李善长好大的胆子,立马让他来见我!”朱元璋愤怒地命令道。

等把李善长带到,他已是吓得迈不开步子。刚一见到皇上,便瘫倒在地:“皇上,那都是臣一时糊涂才会听了胡惟庸那小人之言。请皇上恕罪。”(www.xing528.com)

朱元璋虽是气愤,但脑子很清醒。他明白,仅靠李存义的这几句供词是扳不倒李善长的。况且如今徐达刚死,如果再杀李善长,只怕会引起老臣们的猜疑。现在不如把他放回去,等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再杀他不迟。

“我知道你李善长对我是忠心一片,李相国怎么会和胡惟庸这种小人狼狈为奸呢!这次的事情我就不再追究了,你还回你的杭州好好养老去吧。”朱元璋笑笑说道。

李善长如今早已习惯了安稳的日子,把握不了朝中的形势,更揣摩不到皇上的心思,只以为皇上念其功高,不会拿自己开刀。听皇上不治自己的罪,于是连忙俯身谢过皇上,便又高高兴兴地回杭州去了。

朱元璋的“不治罪”果然麻痹了李善长。他回到杭州后丝毫没有收敛。洪武二十三年(1390),77岁的李善长扩修宅院,因卫匠不够,竟向信国公汤和借兵勇三百。

汤和一向为人小心谨慎,早早便辞官回了凤阳老家。徐达的死使汤和已隐约感到了山雨欲来,所以行事更加小心。他给李善长回信说,自己已经没有了军职,身边只有几个随从,并没有多余的兵勇借给他。

回完信后,汤和心里仍是不踏实。他明白现在皇上要是想杀人,那只需要他说一句话,有没有罪倒不重要。所以自己一定不能让皇上抓到任何把柄,要让皇上知道自己已是一个胆小怕事、安分守己的小民。于是连夜写了份奏章,把情况向皇上汇报了一遍。

皇上看完汤和的奏章,哈哈大笑,对太子朱标说道:“你看看,我们当年英勇无比的汤大帅,现在竟然变得婆婆妈妈,这点小事还向我呈个奏章。不过,如果我们的开国功臣都像汤帅一样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该多好,那样我就放心多了。”朱元璋很高兴汤和已经变成了温顺的百姓,同时也对李善长的大兴土木深恶痛绝。

不久,李善长小妾的哥哥丁斌因仗着李善长的势力胡作非为,以致伤了别人性命,获罪入狱。不知危险即将来临的李善长在小妾的怂恿下,向官府施压,命他们放了丁斌。恰好此事又被盯着李善长的锦衣卫报告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听说此事,万分愤怒,骂道:“好你个李善长,你凭什么让我的官员放人?如不杀你,天理何存!”于是命人把丁斌押解进京,朱元璋准备亲自审理他。

丁斌在朱元璋的暗示下,招出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密切,并密谋造反。随后,在暗示下,李善长的几个家仆也纷纷告发李善长和胡惟庸的阴谋,并说李善长向汤和借兵三百是想试探汤和的态度如何,看有没有可能拉拢汤和共举大事。一时间,诸文武纷纷参奏李善长。

朱元璋眼看时机成熟,于是下旨把李善长打入大牢,听候处置。

太子朱标求情道:“父皇,自古以来治天下者无不以德治国。请问父皇如今你杀罚如此重,今后还有谁肯出来做官呢?李相国为我大明开国第一贤才,如果你杀了他,只怕会令天下士子们心寒啊!”

“标儿,你怎么不明白呢?我杀了这么多人,无非是想交给你一个安稳的大明王朝。你性格软弱,这满朝的功勋们你如何驾驭得了?”如今我把他们都给你除掉,我才放心把朱家的基业交给你啊。”朱元璋不是不知道杀罚太重群臣思变,只是面对这么一个仁弱的太子,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这日早朝,御史进言道:“皇上,昨夜臣夜观天象,发现西南有流星陨落。据史书记载,这预示着有大臣即将获罪身亡。”

朱元璋立即起身道:“看来连天都难容下李善长。”群臣立即附和。

于是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下旨,说李善长身为皇亲国戚,明知胡惟庸想谋反,竟然不举报,真乃罪大恶极,大逆不道,命将其兄弟二人两家共七十余人全部处死。

走在刑场的路上,77岁的李善长终于明白过来,皇上无论如何是不会放过自己的,他会找出各种理由置自己于死地。可惜,这些道理李善长在锦衣玉食的生活中是不能体会到的。同时,李善长也不禁佩服起朱元璋来。他心想如果自己当了皇帝,也难以容下一个像自己这样的李善长的存在。

李善长虽被小心翼翼地处死,但它引起的余震仍远远超出了朱元璋的想象。太子的话没错,李善长的死震动了满朝的士子。一年后有人替李善长上书喊冤,其意大致为:李善长对皇上忠心耿耿,出生入死帮皇上得了天下,论功应排在首位。况且李善长又是皇亲国戚,说他谋反,证据不足,说他要辅佐胡惟庸,则大错特错。李善长贵为开国第一功臣,即使助胡惟庸得了天下,胡惟庸又能给他什么呢?说流星陨落要杀大臣以应天象,则更不可取。臣害怕天下人听说此事,说李善长立下如此功劳却落得如此下场,以致人心离散。现在李善长已经死了,说这些也没什么意义,只盼皇上您能引以为戒,以鉴将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