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字天德,籍贯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他出身贫寒,艰苦的生活让他磨炼出一副魁梧的身材。他性格坚毅,遇事善于思考。朱元璋视他为韩信再世,可见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与明太祖朱元璋是同乡,自幼相识,同为贫苦出身。他的童年也非常困苦,正是这样的生活锻炼了他的品格,磨炼了他的意志。在朱元璋与各方割据势力对抗、推翻元朝统治和稳固大明江山的过程中,徐达作为最高军事统帅,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他身经百战,功绩显赫,史书上称他“以智勇之资,负柱石之任”,意思就是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担当起了明朝江山创立时的中流砥柱,是大明王朝开国功臣中武将第一人。
汤和,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与朱元璋、徐达是同乡好友。为人谨慎,沉敏多智。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起义军,后以功授予千户侯,是他写信邀请朱元璋参加红巾军起义,后忠心追随于他。
朱元璋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一个小游僧到奋斗成为地位显赫的皇帝,与这两人的辅佐是分不开的。在朱元璋的军事生涯中,徐达、汤和是最早跟随他,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
要说朱元璋的发家,最直接的引导人还是汤和,当年是汤和的一封书信,激荡了朱元璋本已不平静的心,投向濠州。在濠州,朱元璋见到汤和、徐达,心中的感触自是难言,这其中有激动、兴奋,也有感慨。朱元璋怎能忘记,儿时一起玩的时候,汤和、徐达虽年长于他,却信服地称自己为“大哥”。如今世事变迁,他朱元璋前途未卜,一切都是空白。
但也正是和这两个人在军营的相聚,激发了朱元璋的雄心,他要做出一番事业。当然,如果这时候问他事业是什么,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他就是有一种谋大事的激情。
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也经常会谈起小时候的事。回忆的时候,朱元璋说到自己杀地主家的牛时,汤和、徐达二人大笑起来,随即感慨地说:“当年我们还吃了大哥给的牛肉呢,那是我们生平第一次吃肉。如今我们三人同聚,请大哥放心,从今往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听到此,朱元璋的心才放了下来。
到朱元璋成为郭子兴的乘龙快婿,官位升高的时候,他并没忘记当年的伙伴,也未忘记兄弟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誓言。朱元璋知道,汤和、徐达至今单身,闲时难免寂寞,常常邀请二人到家中谈天吃酒,让妻子马秀英为二人做鞋补衣,其乐融融,就像是一家人。汤和、徐达没事的时候,也愿意待在朱元璋家中,很少去酒馆了,心中渐渐把朱元璋当成了真正的大哥,在军营中处处彼此照应。也正是在朱元璋家吃酒的时候,他们从朱元璋那里得知了很多濠州高层的矛盾和秘密。让汤和、徐达异常气愤的是,郭子兴之子郭天叙对朱元璋的刁难、排挤,而郭天叙的嫉恨反而让这三个兄弟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汤和、徐达两人心中处处不忘保护朱元璋。
一日,郭天叙故意刁难朱元璋。此时朱元璋和马秀英成亲不久,也刚被提升,事事受到郭子兴的赞赏。郭天叙耿耿于怀,伺机报复得志的朱元璋。
事情是这样的:汤和那晚被一些兄弟拉去酒馆喝酒,因近来军中无事,就多饮了几杯,不料喝得酩酊大醉,被人抬回房中。路上被郭天叙碰到,当时郭天叙并未说什么,心中料到汤和第二天肯定会守城迟到。
于是,一大早,郭天叙就带了几个士兵,等在汤和应把守的城段,其实等了不久汤和即来。郭天叙二话不说,转身就走,至元帅府,差人喊来朱元璋,当着郭子兴的面质问此事。此时汤和在朱元璋部下任职,朱元璋见事情已然如此,先恳切地认错,说自己管理不力,当罚,愿接受处置,并未责备汤和。汤和见朱元璋要独自承担责任,大喊道:“是我自己犯错,不关别人的事,汤和情愿受罚。”
郭天叙道:“说得轻巧,若罚汤和五十大板,你愿意承当吗?”
汤和一听五十大板,一惊,却听朱元璋果断地说:“在下愿意。”
郭天叙却换了主意道:“你不当受罚,这五十大板还是要给汤和,但你要亲自执板惩罚汤和。”(www.xing528.com)
听此,朱元璋猛然抬头,痛苦地看了看汤和,咬咬牙齿对郭天叙说:“遵命。”
这五十大板,朱元璋打得卖力,绝无虚假,看得郭天叙都有些发愣。他知道朱元璋不忍心,但不曾想执行起命令来朱元璋却如此用力狠心。
打到最后,汤和已不能站立,疼痛得只有呻吟之声,差一点就皮开肉绽了。徐达要扶起汤和,却被朱元璋一把推开,自己俯身背起汤和就走,一直背到自己家中。马秀英见状,埋怨朱元璋太用力,正要给汤和解衣涂药,朱元璋让她去端些温水,同时为汤和解了衣带。马秀英正拿着毛巾要为汤和擦拭伤处,却被朱元璋止住。他笨手笨脚地为汤和擦拭起来,那种情形比亲兄弟都要亲切,连一旁站着的徐达都极为感动。
这一次,汤和、徐达对朱元璋更为信服,信服他在人前的严谨正直,信服他私下对兄弟的真情实意。
在贾鲁围濠被解之后,朱元璋向汤和、徐达二人透露了自己不愿待在濠州城的想法:“你们也都知道郭天叙一直在找我们的麻烦,且濠州城的元帅们矛盾重重,在濠州待下去真不知道前途如何。你们两人都是骁勇之士,跟在郭子兴部下这么久了,不见提升,我们心中不平,向郭子兴谏言,他只顾忙着和那几个元帅斗气。再加上郭天叙的嫉恨,大哥真怕连累你们二位。”
汤和是个急性人,性格直爽,见朱元璋面有凄然之色,直言道:“我们早就看不惯郭天叙,没什么能耐,仗着自己是公子耍什么威风。要不然,大哥和我们带着嫂子离开濠州,不信我们三兄弟成就不了事业。”徐达也认为离开濠州是个好主意。
不久,朱元璋即向郭子兴谏言攻定远,郭子兴遂遣朱元璋攻定远。朱元璋未带郭子兴派给的兵马,只带二十来个知交,其中最为朱元璋卖力的就是汤和、徐达。无论是在收兵募兵的过程中,还是攻克定远的战事中,他们两人都是走在前面,极尽忠心,竭力效劳。在以后的征战中,汤和、徐达一直是朱元璋最信任、最亲近的将领。而朱元璋也是公私分明,军事政事绝不徇私,私下里也绝不拿架子,还是好兄弟。
正是朱元璋这种事事分明的严谨态度,以及对兄弟的诚挚情义,打动并得到了汤和、徐达的真心拥戴。他们成为朱元璋起步之初最早的支持者,也是跟随朱元璋最久、最忠心、最关心朱元璋的肝胆兄弟。
不久,郭子兴得病而死,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实际首领。朱元璋觉得只据有和州很难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而要渡过长江向南发展,却因为找不到渡船而苦恼。正在犹豫之时,巢湖水军头领赵普胜、俞廷玉、俞通海、廖永安、廖永忠等率军归附。朱元璋大喜,对徐达、汤和等人说:“方谋渡江,而巢湖水军来附,我的事业一定能成功!”于是,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朱元璋派兵遣将,安排作战方法:“采石大镇,其备必固。牛渚矶前临大江,彼难为备御。这次去攻打,一定可以把其攻克。”徐达、汤和与诸将听命,分别领兵向牛渚矶进发。常遇春奉命为先锋,先登上岸,徐达等率军一拥而上。经过了一阵激烈的战斗后,元军兵力不支,溃败逃窜,徐达等占领了牛渚、采石。
朱元璋受到胜利的鼓舞,又根据其形势,决定进攻周围州县。他找徐达、汤和商量说:“这次渡江作战打了胜仗,理当乘胜而攻打太平,如果到各军掠取财物回去再攻打,只怕就得不到江东了。”他们都表示赞同。为坚定将士们的信心,朱元璋采取“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下令把渡船缆绳砍断,把船推到江中,顺流漂下。军士们都十分吃惊,朱元璋趁机说道:“成大事者不窥小利。此去太平甚近,舍此不取,将奚为?”士兵们只好听命。他们吃饱饭,就从观渡向太平进发,由太平桥直抵城下。纵兵急攻,守城元军无法抵挡他们的进攻,守将完者不花等弃城而逃,元万户纳哈出等被俘。
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亲自出征集庆,徐达作为开路先锋,率水陆军士齐头并进。至江宁镇,攻破陈兆先营垒,陈兆先以所部投降,俘获三千六百多名兵士。十月后,再攻集庆,在蒋山大败元兵。元御史大夫福寿督兵出城接战,被徐达、汤和等击败。朱军乘胜攻城,冯国用带领陈兆先部的降兵攻下城门,杀入城中。福寿战死,蛮子海牙逃奔张士诚,水军元帅康茂才率军民五十余万降附。占领集庆后,朱元璋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在渡江攻拔采石、太平,进攻集庆的战役中,徐达、汤和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成为朱元璋手下的得力战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