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贵阳白云区经济开发区的成立与发展

贵阳白云区经济开发区的成立与发展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2年2月贵阳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议方案,向省人民政府请示,要求批准成立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清理整顿期间,白云开发区引进项目建设速度有所减缓。1997年8月,白云开发区以召开“五年见成效”总结表彰大会为契机,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大开放促大开发、大开发促大发展。

贵阳白云区经济开发区的成立与发展

(一)第一阶段 探索发展阶段(1992—1994年)

驻区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大跨越。1992年,白云区委、区政府抢抓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机遇,向省政府、市政府申报成立白云经济开发区。1992年2月贵阳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议方案,向省人民政府请示,要求批准成立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4月6日,区委召开区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成立“白云经济开发试验区”有关事宜。4月8日,区委即下文成立“白云经济开发区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特聘请省顾委主任何仁仲、省顾委委员谢养惠为顾问。管委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开发办)。5月7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同意白云区划出一定范围建立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黔府办函〔1992〕103号),开发区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原则上坚持自费开发,可以参照省里其他3个开发区的办法制定政策。是年5月8日,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成立(白云经济开发试验区调整为白云经济开发区),并设立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管委会主任由区委书记兼任,副主任由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等相关领导兼任。管委会成员由区财政局等15位区属相关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管委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开发办),开发办主任由区分管副区长兼任,办公室下设综合处、项目审批处、经济协作处。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与白云区政区合二为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按照“立足区情,抢抓机遇,依托大厂,外引内联,面向市场,扩大开放,全方位开发和振兴白云经济”的发展思路,本着“自我解放,自费开发,自找平衡,自求发展”的开发原则,围绕“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大变样”战略目标,首先确定有一定交通、水电基础,配套条件较好的“两线四小区”作为首期开发范围。

是年10月8日,白云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首期开发面积为5平方公里,位于“两线四小区”。两线:即粑大路(粑粑坳至大坝)、同心路沿线;四小区,即:沙文、麦架、都拉、粑粑坳4个小区。当时明确的招商目标依次是省内军工企业、贵阳市“退二进三”企业、国企新办的集体企业、民营非公有制企业。

开发区建立之初,可供建设用地较少,难以满足企业用地要求,白云区举全区之力,将粑大公路(粑粑坳至大坝,今白云南路、白云中路、白云北路)全长8公里104省道,按城市主干道标准进行拓宽升级改造,将两侧100米以内适宜进行建设的土地全部征收,搬迁自然村寨两个。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平整出场地千余亩,基本满足引进企业建设用地需求。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大量的投资者到白云来投资兴业。从1992年4月至12月底,开发区引进各类项目111个,项目投资总额达4亿多元。

1993年4月28日,针对全国出现“开发区热”的现象,国务院印发《关于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各类开发区的通知》(国发〔1993〕33号)。清理整顿期间,白云开发区引进项目建设速度有所减缓。是年,白云经济开发区仅引进项目71个,项目投资还不到2亿元。由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收紧银根,1994年引进项目32个,引进投资5000余万元。白云经济开发区面临严峻形势。一是原准备迁入开发区的军工企业由于受国家指令性政策限制,改搬至小河、新天2个开发区,致使白云开发区大片土地闲置。二是国家宏观调控,银根收紧,民营企业贷款难度加大,原计划投资的项目搁浅。三是引进项目未能如期建成,被征地农户的就业安置不能及时兑现,矛盾开始凸显。四是部分干部职工看到这样的形势,思想情绪有些波动,认为白云开发区不是省级的,不知道今后的路还能走多远,心有余虑。

针对以上问题,区委、区政府及时调整招商战略,将招商重心转移到贵阳市的“退二进三”企业,将闲置的土地尽快盘活,先后引进贵阳水泥厂、大宏实业公司、晨光皮革、长红印刷总厂、海丰日化、贵阳二玻、省出版社印刷厂、必新彩印厂、贵州铝加工厂、贵阳工艺美术厂、永丰实业等大小数十家企业落户白云区。为解开干部群众的“心结”,区委、区政府及时召开各个层面的干部、职工大会,通报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的《检查清理各类开发区情况报告》中对于白云开发区的开发方向、土地利用、优惠政策等方面情况的充分肯定。使干部职工统一思想,树立信心,澄清认识,统一行动,明确责任,严肃纪律,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建造优化招商软硬环境,筑巢引凤,引凤筑巢。

经过3年埋头苦干,白云经济开发区确定的“两线四小区”开发范围内的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水、电、路、通信、排污等能满足引进企业的需求,“三年打基础”的目标按期实现。

(二)第二阶段 优化整合阶段(1995年至2003年6月)

自1995年4月起,区委、区政府再次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加快发展”大讨论,扫清思想障碍,促进全区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用政策、开放、发展、稳定的思路,用市场经济的理念去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条件。区委、区政府坚定地提出“以经济开发为龙头,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认真查找出自己思想不够解放的具体表现和工作中存在的差距,步调一致,行动统一,制定出加快发展的措施和目标。1995—1996年初见成效,引进了一批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落户白云区。

1995年5月1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搞好开发区建设的通知》(黔府发〔1995〕36号),明确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白云经济开发区又迎来了新一轮开发高潮。开发区干部群众对搞经济开发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了,各项基础设施不断配套完善,招商条件更加成熟。

1997年8月,白云开发区以召开“五年见成效”总结表彰大会为契机,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大开放促大开发、大开发促大发展。进一步营造招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任务分解到全区各部门,以资源、资产换资金,以机制、优惠政策引资金,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促进资源的优化组合。

1998年,针对起步之初对各小区的产业布局比较粗放、产品的关联度不高、有的相互间还有影响等问题,开发区对已经形成的各项产业进行重新整合、调整和定位,规划建设板块式结构的食品工业园,贵阳(国际)新材料产业园,东西部合作园,西部化工园,都拉工业园,沙文工业园,牛场生态农业园等,引导关联度高、相互补充的企业集中进入相关园区,尽量延伸和拉长园区产业链,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对原先安排得不尽合理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调整至相应的园区,科学合理地把企业引导到相应的园区发展。白云开发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开始形成。

1998年2月,新一届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产生,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领导班子也随之产生,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也随之推出:对原开发区规划面积进行扩容,对之前制定的优惠政策进行修订扩充,对各职能部门办事程序进一步简化,制定招商、亲商、安商、富商系列政策措施,使白云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更加优化。是年6月18日,白云经济开发区召开“对外开放暨优惠政策兑现大会”,解决入驻企业人员户口6人,5人获引进企业奖励,5家企业也获相应奖励。

2000年初,为抢抓西部大开发、金阳新区(今观山湖区)建设、经济强县建设等历史机遇,白云区委书记申晓庆、区长秦如培提出白云与金阳无缝对接的开发战略,规划3.43平方公里的南湖新区。按金阳新区最初的规划,金阳与白云之间是50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白云要与金阳无缝连接,必须进行调规。于是白云区积极向上争取,终于将原来的绿化用地变更为建设用地。为加快南湖新区建设,区政府决定把白云区行政中心和艳山红镇政府搬迁至南湖新区核心地带,带动南湖新区发展。白云经济开发区一手抓工业企业引进,一手抓南湖新区城市建设,形成产城互动的开发格局。金阳新区最初的道路规划,通往白云方向的几条路均为“断头路”,白云区采取积极主动措施,通过财政资金、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将道路引伸至白云境内,使金阳新区的大开发带动了白云的大发展,白云区的城市规模和城市品位有了极大的改观。此举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白云城市的定位也由原来的卫星城市定位为次中心城市。开发区“以城促产、以产促城、产城联动、协调发展”的建设发展功能开始得到体现。

经过8年的发展,原先规划的“两线四小区”开发进入尾声,急需进一步拓展开发建设范围。白云经济开发区采用龙头企业冠名的形式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如连接白云老城区与金阳新区的云峰大道,即由云峰酒业公司冠名出资,景宏工业园,由景宏玻璃制品公司冠名出资。

随着开发建设不断推进,也暴露出一些部门规费名目繁多问题。为整合提高服务环境,给引进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外部空间,2000年6月,白云区下文清理各部门规费收费项目,废止历年来区委、区政府出台的不适宜发展市场经济的文件24个。至2001年底,取消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30项,涉及部门10个。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收费项目全部取消,差额拨款的减半或全免(该单位用于行政支出的,不足部分全由区财政补足),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压缩从业人员,保留国家、省、市规定的部分。取消粑大公路上的收费站。这一时期,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

(三)第三阶段 转型升级阶段(2003年6月至2010年7月)

2003年7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70号),对清理整顿各级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提出明确要求。

2004年,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商务部认定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符合《国家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审核原则和标准》,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开发建设成效明显。并于2005年以第84号文件公告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为全国第二批通过审核保留的省级开发区。核定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土地面积2047.98公顷(约20.48平方公里),这是经过第二次清理整顿开发区工作之后,全省审核登记面积最大的省级开发区。

为营造发展新优势,提升开发区竞争力,白云经济开发区启动面积为18平方公里的战略发展规划,全力推进四大产业园区二期的“九通一平”建设,将各园区的主次干道进行延伸,加速园区配套,招商资源共享,产业发展协调。以园区为单位,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园区的节约集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建立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全力打造“信用白云”,大力营造亲商的投资环境,便商的服务环境,富商的政策环境和安商的治安环境。构筑区域产业高地,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全力打造产业集群和特色板块经济,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着力提升四大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4—2005年白云经济开发区分别被确定为“国家新材料技术创新基地”和“贵州省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

2006年,白云经济开发区面临国家宏观调控所带来的新变化,为确保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开发区多渠道筹集资金,全力推进投资拉动战略,集中精力抓发展,查找薄弱环节,盘活固定资产,提高招商引资的含金量,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咬住重点项目不放松,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着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培育区域发展后劲,将招商新进项目落地的问题摆在首位,并探索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向工业发展倾斜,加强经济运行监测,统筹协调服务,积极扶持一批富有活力的成长型企业。是年引进企业105家,内资到位28.4亿元,引进外资企业8家,直接利用外资11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1%和6.7%,获全市招商引资和到位资金第一名,并连续4年在全省11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获投资综合评比第一名。

2007年,开发区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思路,千方百计改善投资环境,把改善投资环境放在突出位置,突出重点招商和围绕产业招商,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切实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并将2007年定为“项目建设年”,坚持抓点带面,整体提高,重点攻坚,切实提高项目签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投产率,努力形成项目建设梯度推进。全区各部门抓住发展这一要务,坚持项目引进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项目投产经营常规性服务的工作理念,做好已引进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综合服务。并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是年5月,白云开发区组团参加中国贵阳(新加坡、马来西亚)旅游、投资、经贸促进活动,签定投资项目3个,协议投资4000万美元。是年,开发区引进项目176个,到位资金33.97亿元,引进外资1235万美元。是年7月13日,贵阳数字动漫和数字内容产业基地在白云区揭牌,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谌贻琴,贵阳市市长袁周,贵州省委副秘书长丁济康,贵阳市人大主任李跃南,贵阳市委秘书长王保健,贵阳市委宣传部长蒋星恒、贵阳市政协副主席陈鲁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卡通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王六一出席揭牌仪式。7月,开发区召开引进企业先进单位表彰大会,全区62家单位受到表彰。

2008年初,百年不遇的雨雪凝冻灾害持续1个月,造成电网大面积瘫痪,中铝贵州分公司842台电解槽因停电而凝固,并且铝水供应也出现中断,导致与之相关的企业全面停产,给白云经济开发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亿元,间接经济损失30多亿元。国际金融危机紧随而至,受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电解铝氧化铝价格持续下跌,中铝贵州分公司被迫限产,给白云区工业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一至三季度全区GDP、财政收入主要经济指标呈现负增长。这一危机对于以传统工业为主的白云开发区来说,影响之大,损失之巨前所未有。白云开发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个“百年不遇”带来的经济震荡给白云经济开发区上了生动一课,使开发区清醒地从中看到了自身经济结构仍然单一、铝财政依存度仍然很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重大问题,并由此转换成白云经济开发区理清发展思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一次机遇,倒逼白云经济转型升级。白云经济开发区举全区之力,组织区内干部职工会同贵州省军区预备役师500余名官兵帮助中铝贵州分公司清理凝固的电解槽,仅用69天就提前实现恢复生产的目标,有效地减少企业亏损。同时,干部职工还深入园区各企业帮助解决困难,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爬坡上坎”,在“危机”中寻找“机遇”。

从开发区工业经济运行过程来看,一铝独大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旦“龙头”出点问题,“龙身龙尾”就步履艰难。2008年开发区规模工业增加值34亿元,比上年下降156%,全区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108.4亿元,比上年下降129%。

2009年,开发区围绕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应挑战、保增长、重民生、推改革、促发展、善领导”的十八字方针,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迎难而上,把止下滑,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以高新区入驻白云经济开发区为契机,搭乘高新发展快车,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促进高新、白云融合发展,不断开创白云改革发展新局面,推动白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是年,白云开发区在逆境中化“危”为“机”,挑战中克难攻坚,面对外部严峻复杂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和自身转型的严峻考验,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和贵阳国家高新区入驻两大历史机遇,在创新思路中破解难题,在统筹协调中凝聚力量,着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较好地完成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年初确定6%的增长目标。财政总收入完成7.91亿元,剔除不可比因素,比上年增长12.6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78亿元,剔除不可比因素,比上年增长20.13%。(www.xing528.com)

是年,白云区开展振兴工业经济行动,制定《中共白云区委、白云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二次创业”振兴工业经济若干政策的意见》,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以做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工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保增长、调结构为主线,以项目拉动、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资源向工业集中,政策向工业倾斜,调整主导产业,优化工业结构。是年12月31日,贵阳白云铝及铝加工基地开工建设。是年底,白云经济开发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家,其中,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1家、达亿元的9家,达5000万元的20家,列入开发区规模企业统计的企业中,纳税超百万的23家,超千万的6家。

2010年,白云经济开发区获“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至94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3.38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33亿元。

(四)第四阶段 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8月至2014年12月)

2010年,贵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式入驻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管理模式为“两块牌子,两套人马,上合下分”,白云区与高新区互派领导,合力招商,形成突破行政区域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两区的深度合作,给白云经济开发区带来更多的创新发展空间,白云开发区又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引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借“高新之船下海”,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贯彻区委七届七次会议提出的“1235”(坚持“一个统领”,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两个定位”,即建设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和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把握“三个重点”,即投资拉动、地企联动、项目推动;实施“五大战略”,即工业强区、科教兴区、环境立区、三产富区、开放活区)发展思路,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的原则,以“项目建设年”和“执行力提升年”为载体,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改善民生,全面完成“十一五”的各项目标任务,精心谋划好“十二五”经济发展工作,努力推进白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扎实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工作,努力打造白云产业高地,加快推进“现代化科技新城”和“现代化生态新城”建设步伐。白云经济开发区以区内培育成长型企业和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为载体,提升开发区的产业化程度,全力推进各园区加快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两路并进”,变单纯的依靠铝变为“立足铝、延伸铝、不唯铝、超越铝”的发展理念,围绕“高新企业引领、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突破”的新思路,外引内培,多措并举,加速生产要素向工业聚集,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使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医药食品成为白云开发区的产业代表。

是年8月26日,贵州全省工业发展大会召开。11月,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和产业发展重点,明确“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即:“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带动主战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0〕17号),明确以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的方针、政策。

白云经济开发区围绕“高新产业引领、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突破”的思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做大工业经济总量的同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实现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2011年白云经济开发区被评为“全省先进开发区”。2012年,白云经济开发区“数字内容产业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

2011年12月17日,高新区、白云区2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中国南车集团贵阳新产业基地奠基仪式

2013年,贯彻落实贵阳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区统筹、融合发展,在奋力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中“当急先锋”“做顶梁柱”的定位要求,致力实施“企业培育、园区集聚、产业集群”重点工程,开展工业“百千万”工程,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翻开新的篇章。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占比逐年提升,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年,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4亿元,比上年增长26.4%,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完成65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在全省88个县(市)区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居第四位,较2012年提升9位,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第一,同其他30个区(市)县,进入第四轮经济强县建设行列。

2014年,白云开发区立足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重点开展贵阳综合保税区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核心区(CBD)南区建设,通道和景观建设,园、片、镇建设,坚持三区统筹发展,发挥好“急先锋”和“顶梁柱”的作用,借力高新区高新技术驱动引领、综保区开放桥头堡的带动作用,全面激活内在创新驱动力,利用贵阳·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贵阳·深圳大数据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推介会等活动平台,依托系列有影响的招商活动,重点围绕大数据、食品医药、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开展招商,为提高招商引资成效,专门成立了招商小分队和招商专班,以产业发展为导向,针对重点项目成立招商服务队,奔赴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经济圈,开展重点区域招商。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0万元口径)82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0万元)379.32亿元,总量在全市排第2位,较2010年增长1.84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0.54亿元,总量在全市排第3位,较2010年增长2.09倍。在全省31个经济强县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排名第2位。

在全省17家千亿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中,白云经济开发区居全省第1位。在全省73个开发区中获全省千亿级开发区综合评价第一名,同时综合实力、经济实力增量和发展能力3个单项指标分获第一。获“全省发展与效率优良十佳县(市、区)”“全省经济社会环境优良十佳县(市、区)”“全省政府服务环境优良十佳县(市、区)”等称号。

至2015年底,贵州白云经济开发区基本完善区域内道路、供电、供水、供气、排水、排污、通信及金融、教育、医疗、文化、治安、交通、电信、物流等产业投资发展所需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和社会公共配套服务功能。形成“铝及铝加工基地”“新材料产业园”“数字内容产业园”“食品工业园”等“一区四园”发展格局。培育发展铝及铝加工和新材料、食品医药、数字信息、机械、电气、新型建材等产业成为白云经济开发区重点工业支柱产业。各类工业年产值130余亿元。国内外进入白云经济开发区投资发展并办理工商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达1680家。其中工业生产性企业1140余家,省外投资企业1250余家及外商独资和合资、合作企业21家。2015年在全省31个经济强县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中排名第一。

表3-1-3 2001-2015年贵州白云经济开发区财政总收入情况表 单位:万元

续表

表3-1-4 2001-2015年白云经济开发区地方财政收入情况表 单位:万元

续表

备注:2009年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划归地税征收。

表3-1-5 2001-2015年白云经济开发区生产总值一览表 单位:亿元

续表

备注:白云区从1998年开始核算GDP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