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布依族婚俗及传统结婚习俗

布依族婚俗及传统结婚习俗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婚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云区的布依族解放后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不同辈分均不能通婚。布依族婚姻,一般经过以下程序:择偶、提亲、定亲、拿八字、结婚、婚宴、宵夜、放客、坐家。结婚布依族结婚的时间大多选择在秋后农闲时间举行。到次日凌晨,一般在寅时,以天未亮到夫家为吉。婚宴布依族结婚,要办婚宴款待女方家送亲客和男方家的亲朋好友。

布依族婚俗及传统结婚习俗

(一)婚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云区的布依族解放后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不同辈分均不能通婚。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但结婚前须请媒人说合,经双方父母同意。男女相悦后,男方须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一般要经过“三回九转”,表示对姑娘的尊重。但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截然不同,这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媒人在其中只起到斡旋作用。

布依族婚姻,一般经过以下程序:择偶、提亲、定亲、拿八字、结婚、婚宴、宵夜、放客、坐家。

择偶 男女青年通过赶场、节庆活动、走亲串戚、送亲等社交活动认识,用对歌的方式进行情感交流。通过多次见面进行互相了解,彼此情投意合而产生爱慕后即赠礼物——“丢把凭”,有“定情物”的意思。

提亲 男女青年“丢把凭”后,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媒人提上礼物到女方家,向其父母介绍男方及其家庭情况后,女方父母一般不会当即答应或断然拒绝,只是默认,或说“先听姑娘的意见,找族中伯叔们商量”之类的托词。若同意就会将媒人带去的礼物收下,表示这门亲事基本告成。媒人返回,把情况告诉男方家,男方家隔十天半月,又请媒人带上礼物再到女方家,礼物中必须有一包糖,叫“忍口糖”。这时女方就会热情地款待媒人,但也说一些婉转的托词。再待十天半月,媒人又带上礼物到女方家,女方家父母会说经过与族中老辈商量,可以答应这门亲事。

定亲 媒人将定亲时间告诉女方家后,男方家须准备一方两斤以上的猪肉,糖、酒若干(按女方家同宗至亲户数准备,一户一份),由男方家父母亲和伯娘、叔娘在媒人的带领下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将男方家送来的礼物分发到同宗至亲家,并请他们一同来陪男方去的人吃晚饭,叫作“认亲”。之后不久,男方家又准备糖、酒(数量与上次一样)和公鸡两只再到女方家,糖、酒分给同宗至亲,公鸡由女方家杀来祭祖,告诉祖宗,女儿已定下婚姻。

拿八字 定亲后,男方家请长辈6人,带上糖、酒、毛笔、红纸、砚台和一对红烛,再带上已写好的“庚书”到女方家“要八字”。男方家先在“庚书”正面右侧竖写“乾运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男方的生庚年月日时),背面中间靠右写“天长地久”;女方家则在“庚书”正面左侧竖写“坤运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女方的生庚年月日时)背面中间靠右写“地久天长”,在庚帖内装少许五谷盐茶后,将“庚书”交还给男方家。这个过程叫“拿八字”。男方家根据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时,请先生推测双方八字是否永生永存,永生永存配为夫妻,若相克这门亲事就终止。

结婚 布依族结婚的时间大多选择在秋后农闲时间举行。迎亲的头一天,男方家要请两名父母双全的少年男孩(称“皇帝客”),带上大红烛、小红烛各一对,香六炷(用红纸包成两包,各三炷),一把油纸雨伞,一壶酒,一个红灯笼,一块两斤以上猪肉,糖若干包,送往女方家接亲。新娘由两名父母双全的未婚姑娘陪伴,另请8位姑娘、8名后生、16位以上的中老年妇女送亲。到次日凌晨,一般在寅时,以天未亮到夫家为吉。两名“皇帝客”打着灯笼在大门两旁,新娘在两位伴娘陪同下,在堂屋辞别祖宗后走出大门,“皇帝客”打着灯笼在前面引路。到男方家若未到进亲时间,就在寨边生火,大家围火而坐,等进亲时间到,才将新娘接到男方家。

男方家张灯结彩,室内外焕然一新,凡有门窗的地方都贴上对联。大门上方悬挂一把竹筛,筛内贴上太极八卦图,筛子上方安放一面镜子,镜子上边用高粱秆做成三支箭避邪,凡是好人可自由通过。用一丈二尺红绸,中间扎一朵大花,挂在筛子上方,凡是恶魔则进不了此门。堂屋大门左边点上一盏七星灯,等候新人的到来。

进亲吉时到,“皇帝客”即将新人引到堂屋,男方家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拜堂”仪式,另请一对多福多寿的夫妇牵亲。男牵新郎、女牵新娘到堂屋中拜堂、拜祖宗。拜完堂后,“皇帝客”要返回女方家去接送亲客,到中午时分,送亲客在“皇帝客”的引领下,来到男方家,男方家则在朝门处为送亲客接风洗尘。送亲客到来时,男方家的朝门是紧闭着的,送亲客要在门外或唱或念“开财门”四言八句,主家在内一一对答。该礼节完后,朝门才慢慢打开,打开后送亲客还不能进去,要喝完“拦门酒”后才能进到院坝里。主人家在院坝中间摆上一张八仙桌,桌上摆上糖果、花生、瓜子、4个酒杯和一壶盛满的酒。男方家请两名男至亲站在内面距桌三步的地方作迎宾先生,送亲客也要选两位懂礼仪的男客在距桌三步远的地方站着,行客先拜坐客,即送亲的先向迎宾的行三个礼(双拳抱紧作三个揖),迎宾的紧接向客人作三个揖答礼。主人答完礼后上前三步,由一人提壶斟酒(两杯)然后二人奠酒后退回原位。然后主人向客人行三个礼,客人答礼,上前三步斟酒,奠酒,退回原位,如此进行三次,主客双方均表情严肃不出声,只用形体语言,主人用左手示意客人,客人即往左边走,用右手示意就往右边走,客人在“皇帝客”的带领下进入堂屋,敬茶敬烟,接客仪式结束。

婚宴 布依族结婚,要办婚宴款待女方家送亲客和男方家的亲朋好友。按古俗是办三天,即第一天下午迎亲,第二、第三天分别为正酒和列席,第四天吃过中午饭放客。现大多只办“假三天”。即第一天迎亲,第二天正酒,第三天中午后放客。

婚宴从迎亲当天晚饭起,在大门前的院坝摆桌设宴,摆桌有一定的讲究,大门前坎子两侧摆主桌,然后依次摆桌,送亲客(姑娘、后生)按男左女右坐主桌,他们入座后,送亲的中年妇女才入座,无论送亲客多少,必须一次安排坐完,然后二轮三轮才是男方家亲朋好友、寨邻和帮忙的坐。凡送亲客坐的板凳都是架在桌下,送亲客或说或唱“四句”后逐条将板凳取出。桌上的碗、筷、酒杯、酒壶、勺子、碟子全用红纸条封着,送亲客必须逐样说或唱后方能打开,顺序是散凳、发壶、散筷、碟、酒杯、勺子等。待送亲客完成这些礼仪后,主人家帮忙的随即将另一半餐具碗筷补齐,才能上菜开席。若主人家是送亲客来后才杀猪,就要请送亲客的男客到场说“四句”,给红包后屠户才能动刀。

宴席当中上给送亲客(主桌)的扣肉是不切断的,席间送亲客向主家借一抬菜的方盘,装上毛巾、红包、烟,连同两碗没有切断的扣肉,派两个后生抬到厨房去“谢厨”,请求厨师调换。其间客人与厨师相互说四句或对歌,敬酒,三五轮后厨师将早已切断蒸好的扣肉送到主桌。

席间,男方父母亲家带着男方的伯娘、叔娘等到送亲客坐的席位逐桌敬酒答谢,敬酒必须唱《敬酒歌》,客人也用歌唱形式答谢。新郎姑妈、舅爷要给新郎挂红,并披挂着所挂的红在族中长者的带领下逐席敬酒。酒宴进行到中途,寨邻帮忙的或新郎的亲朋好友,提着凳子掺和到男送亲客坐的这一桌,开始划拳敬酒,主客之间边划拳边唱歌边喝酒,笑声不断,歌声不停,整个院坝到处是歌声、笑声。若是主客双方既懂礼仪,酒量也好,这顿饭要吃几个小时。

宵夜 正席之后,晚上十点钟一过,主人家又要在堂屋中用四张八仙桌摆成“丁”字形,桌上摆满下酒的干菜及糖果、花生、瓜子等。子时左右,“皇帝客”把送亲客请到堂屋中,男送亲客坐上排(神龛下),主人坐两侧座和下排;女送亲客坐“丁”字的左边(以左为尊),主人坐右边,坐满为止。宾主互相用“放令”游戏来唱酒,整个场面热闹有趣。

放客 婚宴的最后一天,吃过中午饭即到放客时间。主人家在神龛上燃起一对火烛,堂屋两侧摆满条凳,由“皇帝客”将送亲客全部请到堂屋就座,新娘必须到场。主持人引新娘向夫家列祖列宗(神位)行三鞠躬礼后,转身第一个走出大门,然后其他送亲客离座走出大门。来到院坝中,主人早在院坝中摆上两条板凳,前面放一个盆,里面放少许草料和硬币,后面放一竹丫扫(表示马尾),送亲客走到两匹“马”旁,一只脚踩在“马”背上,边说四句边向盆里丢硬币,说完将板凳掀倒(表示骑马回程)。到朝门时又是一轮拦门酒,饮下几杯后方可放行。这时,年轻人们早已准备好用谷草绕成的“项圈”,待客人出朝门时一一地给客人戴上,有的还要给客人抹花脸,增添热闹气氛。

坐家 婚宴结束后,新娘即随送亲客回到娘家,到第二年农忙时,男方家派两姑娘带上酒、糖等礼物去接新娘来“帮忙”,这时夫妻才正式同房。新娘到夫家也只象征性地住上几天,又回娘家。到秋季农忙时,夫家又派两姑娘带上礼物去接新娘,若已有小孩,新娘才真正成为这个家的一员。

随着社会的发展,白云区布依族的婚俗也作了一些改革,一般婚宴都不再办三天,程序也不再繁冗复杂,但基本程序仍然保留着,如“进亲拜堂”“安桌发筷”“谢厨”“划拳引令”“宵夜游戏”“放客”等传统习俗。

(二)丧俗

布依族丧俗,一般经过送终、入殓、报丧、掩棺、开堂、家祭、外祭、点主、写幡、发丧、安葬、扶山。

送终 老人临终前,要将其从床上抬到堂屋中间,安放在用木板铺就的“床”上,临终时,将其扶坐在神翕前的椅子上,子女们守在老人身边至老人气绝。死后按男左女右停放,接着鸣火炮向寨邻报丧。丧家马上烧3.6斤倒头纸,用艾叶煮水给死者沐浴。男性剃头戴八角帽或包绸帕,女性梳头包丝帕。沐浴完按三、五、七件穿寿衣,穿单不穿双,穿老袜老鞋,穿戴完后,用点燃的香在其衣服某处烙一个洞作记号。

入殓 将棺木抬至堂屋,揭盖打扫干净后,即用松香石蜡熬成膏状浇灌棺木内壁和底部,头对神龛,脚向大门(也有顺梁摆的),用两根圆木垫着,然后在棺木内按顺时针方向铺白棉纸3层以上(单数),铺就白纸,用红绸缝好的三角布袋装上倒头纸灰作枕头放在逝者头部,用兜单将逝者抬入棺内,并在空隙处用钱纸塞满后盖上棺盖,在棺木脚下点上脚灯,棺木前放一张八仙桌,桌上放香炉,点香点烛。煮一碗糯米饭,饭上放一鸡蛋,置于棺木头部。接着在神龛和大门用白纸打“X”,表示白喜。

报丧 择定葬期后,孝家要派人向四面八方的亲戚报丧。去一般的亲戚家,只须告知逝者安葬时间即可;去外家(后家)报丧,则要带上一瓶酒,并在酒瓶颈上拴上一条白布条,去时不能直接进门,先把酒瓶放在主家门外,主家要用三炷香点着后插到院坝里,才能将酒瓶拿进家。

掩棺 入殓时,棺盖是没盖严的,掩棺时,先将棺木盖揭开,让亲属好友再看逝者一面,表示生离死别。然后先生用茅草取魂,即将生者魂魄从棺中取出,完后盖棺,并用白纸、浆糊封棺,不能再打开了。

开堂 开堂即设灵堂,用青松、柏枝、狮子草扎进门,将一个大八仙桌骑于棺木上,桌上放装满稻谷的斗,谷中插香、烛。大桌前用白纸蒙上,中间写一“奠”字,左上方写“入哀”,右上方写“出泣”。大门上方用白纸写上“当大事”贴上,小门、窗枋的挽联全用白纸写。院坝放一张大桌,桌上放纸扎、灵亭,灵亭前放一升米,插上灵位。房椽边挂“望山钱”(若两老只走一人,挂一笼,若两老都走了则挂两笼)。孝子腰系反手绳,穿草鞋,系麻丝,准备就绪开堂,杀一头猪,不破肚,颈背上留一撮毛,摆在院里,头朝灵堂。

家祭 孝子孝孙在大门外站立,听候先生的指令。击鼓、奏乐、鸣金后引礼者引孝子孝孙入帏绕棺,成服(发孝帕),戴孝,系绳,系麻,执杖,穿草鞋。成服后开光,孝子孝孙大门外站立,面向西方,一揖再揖,佛香案前跪行三献礼,上香、奠觉、献帛、叩首,孝男上香,奠觉、献肴、献馔、献食、献羹、献帛、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入泣、绕棺、出泣、面出、礼由降阶、降墓、佛香案前跪。连做三(次)伏兴仪式。此外,还有朝奠礼、暮奠礼、点茶礼等。晚上摩经先生诵《砍牛经》(旧时用牛,现在用鸡代替),奏乐,歌者孝歌到天明。

外祭 家祭的第二天举行外祭,吊唁客人来后在灵位前行三献礼,女婿除三献礼外,要将“金童”“玉女”“龙竹”“凤竹”分三次插到灵位前,挽联挂在灵堂前。舅舅家来吊祭时,孝子、孝孙要到寨子外去跪接,做三次伏兴仪式,舅舅家桌上奠酒,孝子要跪地作揖答谢。鸣炮,奏哀乐,进寨。舅家女客至灵柩处痛哭哀悼,随后行三献礼。晚上行暮奠礼,近亲客人参与祭奠。

点主 先生写好神主牌,选辈分最高,福德双全的人为执事者,执事者身穿长衫、马褂,头戴八角帽,带领孝子和两名男童请大宾(点主官)。大宾入席就餐,歌诗者诵请大宾就餐之诗。餐毕,大宾上台讲忠孝礼仪等,执事者呈上文房四宝,大宾点主。点主有“书全福”“书中堂”“书光全”“书生年”“书卒岁”等,最后执事者将灵牌给孝子,捧主入帷,请大宾进屋赞主,祝主,安主,孝子跪拜答谢。

写幡 用一丈二尺长,五寸宽的白布,先生(摩师)写幡时,孝子下跪,写完后,在堂屋房梁处揭开几皮瓦,将幡从孔中穿出,随后,摩师杀鸡去血,用布依族语边唱边放幡至屋顶,意为送亡人上天。

发丧 一般在寅时,摩师手执雄鸡,念咒语,送灵柩出门,举刀把鸡砍死放在灵柩头上,反打一把伞放在门口,用两根白线拴在院坝树枝上。发丧至寨门口,将灵柩围好,盖上被面,捆一只雄鸡在灵柩上(称占龙鸡)。出殡时,女婿背着纸扎走在前面,孝子杵着“夺丧棒”走在其后,妇女们则走在灵柩后送到三岔路口,跪拜后返回。送葬途中,凡遇沟、桥,孝子必须俯身卧下,让抬丧人从身上跨过。众亲友拿着祭品,一路鞭炮、哀乐,直至墓地

安葬 送葬前,按择定的吉日吉时“开井”。打好井后,用泥土做成两土陇,用钱纸烧井,用雄黄、酒喷洒,按男左女右在井的中部挖孔放粮阴罐。堪舆(风水)先生用雄鸡跳井,将棺木放入井中。鸣炮,拨方位,孝子反身跪于棺木脚,用衣背土,众亲友开始填垒坟。

扶山 安葬三天后,子女及直系亲属到坟地扶山,做酒菜上山祭供,并将埋坟时做得不完善的地方修补完善。

老人去世后,家中书写春联。第一年用黄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才能用红纸。第一年正月十五前,内亲要做一桌酒菜祭供,放一串火炮,叫上香。此后,死者成为“灵魂不灭”的祖宗,备受后人孝敬。每年清明要焚香挂纸。逢年过节,要接回家中,虔诚供奉,一代接一代,代代相传。

(三)崇拜

自然崇拜 布依族认为世间万物均有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灶有灶神,井有井神,河有河神……相信龙脉和风水。

祖先崇拜 布依族自古崇拜祖先,相信祖先灵魂不灭,至高无上,人的吉凶祸福都与祖宗神灵有关。每家堂厨中都设有祭祖的神龛,逢年过节都要祭祀。

(四)禁忌

春节禁忌 所谓“正月忌头,腊月忌尾”,布依族腊月、正月的禁忌比较多。

正月初一忌扫地和倒水出门,认为是将财宝倒出去。

正月初一、初五、十五忌煮生米,煮生米冲犯“五谷大神”(正月初五是五谷大神的生日)。

正月初一到初三,不动刀,不动土,不推磨,不动针线,不在院子晒衣服。不动刀意为保佑家人出行安全,不遇凶事;动土、推磨会惊动地门龙神;不动针线是为防牛漏蹄;在院子里晒衣会刮大风。

接老祖公回家过年的三天不能断香火,不能让其熄灭,意为“断后”。

正月初一挑第一挑水时,要带上香、烛、纸等到井边烧,忌放桐油(桐油驱神灵)。

春节期间,忌说不吉利的语言,忌打骂幼童。另还用红纸写上“童言无忌”“百无禁忌”贴在家中,即或是幼童说了些得罪神灵的话,也会得到神灵的原谅。

正月初一做菜必须有青菜、芹菜、葱、大蒜等,分别表示“常春”“勤快”“聪明”“会打算”。

腊月杀年猪,忌与家人属相相同,如家人有属鸡、牛、猪的,不能选酉、丑、亥日杀年猪,杀猪必须选单日,不能选双日杀。

二月禁忌“二月二”是龙抬头,忌做针线,以防针刺到龙眼,以保全年风调雨顺。戊日忌动土,叫忌戊。

三月禁忌“三月三”是蚕子会,这天忌动土、下种。

四月禁忌“四月八”是牛的生日,忌让牛劳动,要给牛放假一天。

做寿禁忌 布依族人做寿必须一个花甲之后才做,但如果父母或一方健在,无论多大都不能做。

生育禁忌 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忌进出堂屋,否则是对神灵的不敬,忌进其他人家。产妇生小孩的头三天忌外人来串门。为此,产妇家会用红纸叠成三角形挂在房门外,告诉过往的人,我家添生,请勿打扰。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回家生孩子。

丧事禁忌 家有老人去世后,子女要守孝三年,三年内忌男娶女嫁,忌在家中唱歌作乐。冷尸不能进寨。未出嫁的姑娘死后不能从正门抬出。

生活禁忌 晚辈无论何时何地,不能在长辈面前跷二郎腿,洗脸尽小,洗脚敬老。忌对长辈出言不逊,忌媳妇住楼上,公婆住楼下。走路时,晚辈要走在长辈的后面。就餐上方是长辈坐,晚辈坐两侧或下方。就完餐只能说“吃好了”,不能说“吃完了”。给客人倒茶、添饭时,忌单手递给。

其他禁忌 不允许外来夫妻在自己家中同房住宿,否则会不吉、破财。婚嫁外出的女儿不能把夫家的东西带回娘家。

(五)歌曲

古歌 布依族的史歌或史诗。布依族古歌以韵文体形式在民间流传,基本上属于创世史诗类。布依语叫“问久关”,意思是关于从前古老的歌。它主要叙述布依先民对人类社会、自然界的认识。其内容广博,唱起来可以一夜不重复,是老一辈对后代进行本民族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现牛场和都拉布依族乡老年人中仍然在传唱。流传下来的有“十二个太阳”“旱歌”“洗脚歌”等。

情歌 布依族情歌是布依族文学的精华部分之一,从古至今,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相亲、恋爱的一种交际手段,男女青年初(次)相会,都是以歌来交流。情歌既可表达男女双方的择偶标准,也塑造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青年男女作为情歌的主体,都是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明礼,在千百年的传唱中,情歌被塑造得十分美好,体现理想与追求。

酒歌 布依族以热情好客著称,在接待客人过程中,酒与歌是不分开的,有酒就有歌。酒歌内容有叙情述事、祝福问候、相互赞美、感谢盛情等等。酒歌是因景而生,随兴而止,一般是主唱客对,但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婚宴酒歌是酒歌中的经典。

盘歌 白云区布依族盘歌是以歌唱的形式盘问对方的歌,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可以唱。青年人初相识时,便唱盘歌问对方的姓名、所住村寨和是否有恋人等,以此增进了解。中老年人多在节庆场合唱盘歌,内容多是古人古事,相互问答。

(六)民居建筑

白云区布依族古寨多为木瓦结构单体干栏式建筑,富裕人家也建三合院、四合院。结构一般为二楼一顶、三楼一顶的人字形木架结构或土木结构等。除屋基、院坝、石梯用石条、石板砌筑以外,屋架全是用木料建造而成。房屋的建筑结构通常为三开间,中间是堂屋。沿左右方向,分别由四根中柱支撑,以中柱为中心分别是两根二柱、两根檐柱支撑。中柱与二柱之间分别为一根瓜柱,二柱与檐柱之间又加一根瓜柱,就常说的“五柱四瓜”结构。为避免底层柱根被雨水浸湿,每根柱子底下都用0.8米的石墩垫着。根据房屋的进深来决定中柱的高度,通常是一丈九尺八寸和两丈零八寸。整个建筑继承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中的穿斗式结构,全部构架采取的是榫铆结合,其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递至柱,每排柱子全靠贯穿柱子的穿枋连成一榀,每两榀之间用斗枋和纤子连接,形成一间房子的空间架构,穿枋穿出檐柱后形成挑枋,根据穿的层数有一穿、二穿、三穿……斗枋和纤子起龙骨的作用。

三合院 一般由正房、厢房组合而成。正房立于中央,至少三间,也有五、七、九间的,择单忌双,讲究对称。正房两侧配以厢房和畜厩,形成三合院,多数人家正面砌石墙或砖墙,土墙配以朝门(朝门不能对正大门)形三合院。房屋与院落讲究对称,主次分明,井然有序。

正房中间为堂屋,两侧为卧室或厨房,院坝低于正房至少三阶石梯,也有五、七、九阶的,也是择单忌双。

厢房建于正房的两侧或一侧,厢房与正房相连互通,层高要低于正房。

堂屋大门为双开木门,大门外配以腰门。大门头上有一对突出的门斗,门外两边置一对雕花石墩。上叫门当,下叫户对。大门左右是雕花大窗,大窗多以“三吊格”“卐”字格套刺黎花,“寿”字格等为主,晒壁和腰门则多以梅、兰、竹、菊、仙鹤等图案为主。厢房、对厅的窗子除以上图案外,还有八仙、龙、凤、太极图、八卦图等。

朝门的格式各有不同,变化万千。共同点是门枋的高度和门扇的宽度基本一致,上横枋有一对精雕细刻的门斗星,檐角有立柱瓜,三至五道石阶,两边门墙呈“八”字形,门墙上用木雕或石膏饰以精美的花草或人物图案。

四合院 四合院也是白云布依族的传统建筑之一。一个院子四面有房屋,由正房、东西(或南北)厢房、朝门或照壁组成,房屋建筑为穿斗与抬梁混合结构。正房三、五、七间不等。门窗均饰精致木雕。

住宅使用有特定的规矩,堂屋正厅是供奉祖先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后间设“浪形道”是专门贮藏腌、卤等干菜,左房前半间设火塘,灶台、后半间为(老年人)卧室。右房也是前后两间,后间为年青人的卧室,前间放生活用品,若子女多,前间也作卧室。厢房多为圈舍,堆放农具、柴草。

建房习俗 白云区布依族建房比较讲究,从动工到搬进新房,要经过择屋基、建屋基、架马、立柱、上梁、钉大门、装壁、迁居等多道步骤。开工前,要举行庄重的仪式。

白云布依族建房,上梁是最为隆重的。大梁由外婆家送梓木作梁,择好吉日,木匠将大梁加工好以后,主人家要用碎银(后改用硬币)、五谷盐茶、当年的历书、两支毛笔、五色布、一丈二尺红布和包好的贵重物品,在梁下方钉成菱形,表示钱粮皆有,吉祥如意。内亲内戚要来给梁挂红,将送来的红绸挂在梁上,挂红时要说四句,说完四句,木匠师傅用斧头敲一下梁身,喊声“起”,大梁在众人的牵引下缓缓上升。大梁落榫后,主人到梁的下方跪着并反牵着衣服,石匠、木匠先将准备好的粑粑丢在主人反牵着的衣服里,然后边说四句边向四方撒,让围观的大人小孩们去抢,抢得越多就越吉利。

(七)服饰

白云区布依服饰随着历史的进程,也在随时代而发生变化,尤其是女性服饰的变化较大,但传统的大小襟上衣基本不变,下装易裙为裤。上下装以青蓝色为主,现代随着布料颜色的增多,女性服装颜色已不局限于青蓝色。

女性服饰 上衣多为“母女装”,不论年轻女孩或中老年妇女,式样大体一致。衣服开口处从颈向右斜到胳肢窝,再直下,有五组布做的纽扣。衣服的下沿前后圴呈弧形,左侧开小叉与右边相称,女性大多佩戴围腰,下身长裤。以前,“母女装”长到膝部,大袖口,衣服的领口、袖口周围及下褊处均有刺绣。近代,“母女装”逐渐短至臀部,袖口变小,绣花减少。只有胸前、袖口、裤脚绣花,年龄大的妇女,衣服上基本不绣花,但仍备有老式衣裙作为寿衣,称“箥萝衣”。

不同年龄的女性,头饰有明显差异。12~18岁的少女,梳独辫,扎两道红头绳,衣、裤、围腰与青年妇女相似。18岁后至生育前,也是扎独辫,扎红头绳,但是将独辫用两寸宽丝帕盘于头上,戴项圈、手镯、戒指等饰物。生育后至50岁左右,则头绾发髻,头包丝帕绸缎等帕子,服装颜色趋于素雅。

女性不论老少,裤子式样大致相同,青年女性裤脚绣有精美的图案,正前方有一朵花居中,两边小方格花纹绕向后连成一圈,图案上下镶有彩色花边,无论少女、中、老年妇女,均穿花布鞋。

围腰是布依族女性必不可少的一件饰物,以前多为青色,现代是根据衣裤的颜色来搭配,用白布或其他颜色的布粘贴上各种花纹图案,多为刺梨花。围腰链多为银质,围腰带为布质,绣有精致的花纹图案,末端有耍须。

男性服饰 男性服饰有右衽衣衫、对襟短衫,马褂长衫等,短衫七颗布纽扣,长衫七颗。穿长衫时,系五尺丝织胶带,着长裤,不绣花。脚穿草鞋或布鞋,以前扎“绑腿”,现已绝迹。头包青丝帕。

儿童服饰 1~6岁儿童,男女服饰相同,内有与衣服略短的小“包肚”,“包肚”前缝有一椭圆形绣花荷包。戴“虎头帽”“兔儿帽”“狮头帽”“鱼尾帽”(多为女孩戴)等。6~12岁,男孩穿小长裤,脚穿“母鸡鞋”或“猫猫鞋”,小女孩穿斜襟上衣、长裤、绣花鞋,戴精致的绣花“锅衣圈”,上不封顶,后面有两根飘带,不绣花。

背扇 布依族背小孩的背扇,最能够彰显布依族妇女的刺绣技艺。背扇有硬背扇和软背扇两种,硬背扇是正方形,用棕和多层布制成,叠好后一针一针地钉成扇面,外面绣有各种花、鸟、鱼、木图案。四周镶有彩色布边,酷似一幅精心裱糊的画。背扇下方有几寸长的“背尾”,多用蜡染布做,多画蝴蝶图案。左右各一根“背扇带”,由三层以上的布做成,同样绣有花纹图案。整个背扇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软背扇的主体不加棕衬,多为倒三角形,同样绣着各种花纹图案。(www.xing528.com)

鞋垫 制做鞋垫是布依族姑娘的一项传统手艺,一双精美的鞋垫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小姑娘长到十二三岁便开始学做鞋垫,学习、劳作闲暇,三五人聚在一起,相互切磋绣艺。她们制作鞋垫没有固定的图案,或花或鸟或文字,各有不同。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绣,而且是不先绘好图案,手巧的姑娘完全是靠数纱来下针,绣出的图案惟妙惟肖,美轮美奂。姑娘绣的鞋垫大多作为礼物馈赠别人,根据赠送对象的不同,所以绣图案的寓意也不同。

(八)饮食

布依族的主食有大米、苞谷(玉米)、麦子、小米等。自古以来布依族就种水稻,以大米为主要粮食。

大米 水稻分粘、糯两种,每类各有若干个品种。将稻谷加工成米,有河流的地方用水碾加,没有河流的地方用碓舂。做饭时在锅里把米煮半熟,滤米汤后用甄蒸,也有的直接用鼎罐煮饭,不滤米汤。逢年过节用糯米做粑粑,先蒸熟再倒入粑槽舂细。

苞谷 仅次于大米,多作酿酒和饲料。

麦子 辅助主食,有大麦、小麦、香麦几种,由于成熟较晚,影响大季的种植,只作为主食的辅助。其他如小米高粱、红薯等,种植不普遍。

副食品 是白云区布依族饮食中必不可少的,经过长期经验的积累,布依族对副食品的加工贮藏有许多方法。

腌菜是布依族人家都会制作的副食品,夏秋季节,选用青椒、大头菜、胡萝卜、豇豆、莲花白等蔬菜洗净后用清水浸泡,第二天再换水泡,第三天捞出晾干。将白糖、米醋、酱油、盐、花椒等入锅烧开,放凉后倒入坛中,再将晾干后的蔬菜放入,数天后即可食用。

泡菜,冷水中放入盐、花椒、白酒、生姜、青椒,待青椒变黄后2~3天,泡菜的原汁就做成了,将要泡的食材放入,数天后即可食用。

腊肉,布依族过年前都要杀猪过年,先将猪肉切成条(两匹肋骨一条),用盐、花椒、茴香、桂皮、八角、丁香等打成粉进行腌制,一星期后取出挂在火炕上,用有香味的树枝(如柏树枝)熏烤一两天后再用柴火慢慢烧烤,半个月后就制成了。

酿酒,布依族酿酒的历史悠久,多以大米、苞谷、高粱酿制,所用酒曲全是自己配制,原料为中草药,其配方有巴地香、爬岩香、蜘蛛香、地瓜叶、兔儿枫、野榄豆叶、红稗粉等7~9味,每年农历六月上中旬采折来洗净晾干,放入碓中舂细,配上香麦面,掺入少许陈酒曲末,用凉开水拌匀,捏成饼状,放在透气的楼上,铺一层麦秆放一层酒药,发酵七天左右,酒药上长满白毛,即可取出放在簸箕里,放三个辣椒、三根荷麻,在阳光下晒干即成酒曲。

糍粑、黄粑、粽粑的制作与汉族基本相同。

鸟米饭(五色米)是布依族的特色食品之一,将糯米用清水淘净后,分成五份盛于盆中,分别用紫蕃藤、黄花、枫叶、红蓝草、酸汤杆五种植物洗净浸泡后榨出汁液,将汁液与糯米分别染成五种颜色,然后将五色糯米与本色米掺和后放入木甑中蒸熟即可。

(九)岁时节庆

布依族年节 古时,布依先民用的是“十月历”,即“阴阳五行阳历”,它是用立竿测日影来得知一年周期的“二至”(影子最长的“冬至”和影子最短的“夏至”),由实测太阳回归周期作为“年”长度的依据,就人为地将一年分为10个月,每个月固定为36天。把一年分为阴、阳两载。从冬至日开始,经5个月阳历,共180天为阳历年,用余下的1~3天过阳历年,即冬至日为“大年”。从夏至日起再经5个月阴历月共180天叫阴年,而后用余下的1~2天过阴历年,即夏至,约在“六月六”前后,为“小节”。5个用来记月的月名依次“水”“火”“木”“金”“土”,上半年用完后,下半年再重复一遍,所以把它称为“阴阳五行历”,又叫“太阳历”,简称“阳历”。

布依族先民使用的“阴阳五行历”和黄帝使用的阴阳合历是平行发展的,直到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两种历法才融合为一体,形成夏历。夏历是以观测月亮的圆缺周期来设定的月份,一年中月亮大约有十二次圆缺周期,圆一次为一个月,每年是12个月,每月的天数为平月28天,小月29天,大月30天。三年两头设闰月来调整。由于夏历是以观测月亮圆缺周期来决定的,所以叫“阴历”。

布依族是以“冬至”所在之月为岁首,夏历是以“正月”为岁首。尽管阴阳合为一体,布依族先民仍然习惯于过“十月历”的新年。

现在布依族大都和其他民族一样过春节,到布依年时,开展祭祀活动。

春节 春节是白云区布族族最为隆重的节日,进入腊月间开始准备年货,接近年关便择日杀年猪,腌制腊肉,做香肠、血豆腐、盐豆腐、甜酒、米酒、打糍粑等。各种年货准备就绪后,要进入一系列的祭祀活动。首先,在腊月廿三,就送灶神上天,灶神是千家万户厨房里都供奉的神灵,过年时把辛苦了一年的灶神送上天庭,请他去帮主人说好话,做好事。送灶神时,要用红糖、糯米粑、酒、菜等祭供于灶神的神位,将贴于厨房的“东厨司命五帝灶君之神位”撕下,与纸钱一起烧掉,至此送灶神仪式完成。

送完灶神,腊月二十四便开始大扫除,家家把室内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除夕夜又将灶神和自家列祖列宗接回家过年。先接灶神,用半张红纸,中间写上“东厨司命五帝灶君之神位”,右边写上“挑柴童子,运水仙姑”,右边写上“有德能司火,无私可达天”,贴于厨房,供些酒、菜,焚香化烛就算把灶神接回来了。

接老祖公,因居住的环境不同而各有差异,有到寨子边,有在朝门边,有在大门边的。准备好香、蜡、纸、烛、酒、菜放于盘中盛着,由家中长辈率子孙到指定地点,焚香化纸,接列祖列宗回家过年,仪式完毕返回家。家中的年夜饭早已摆齐,叫儿孙们到祖宗神位跪拜后,燃放鞭炮,便开始吃年夜饭。吃完年饭每人盛一碗饭去倒在果树下,企盼来年有好收成。之后,全家坐在火炉边守夜。子夜时分,各家用封条将所有农具封上,正月十五以后启封。子夜时分,燃放鞭炮迎接新年。

大年初一,天未亮,姑娘们争先到河边或井里去挑水,谁挑到第一挑水谁当年的运气最好。天亮后,男人们按东西或南北的方向出去串门拜年,尤其是儿童们最为高兴,成群结队,兴高采烈地到各家各户去拜年,每到一家,主人都会给每个儿童分发一些糖果、瓜子、爆米花之类的。

在年节中,初九、十五接姑妈回家团聚。

大年初三,送老祖宗。在堂屋中间摆上八仙桌和祭品,桌下放甜酒、烧酒各一坛,两坛之间用一根扁担架着,用箩筐或提篮装腊肉、香肠、粑粑各两筐,用扁担架着,焚香烧纸,告诉祖先可以回去了,并嘱咐丫鬟挑着送祖先回到住处,慢慢享用子孙们送来的东西。

男女青年们趁着节日期间,或走亲串戚,或聚在本寨歌师家学习布依族歌、箫笛、胡琴、三弦等技艺,女青年还聚在一起交流刺绣技艺。布依族的许多技艺、习俗等文化在春节期间得以传承下来。

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布依族民众在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与“龙”有关的各种活动。一是剃头,据说能够给一年带来好运,小孩子们学习进步,成年人会红运当头,年老者会健康长寿。二是举行祭龙仪式,布依族认为龙是主管治水下雨的天神,这天祭龙,是表达对龙的敬重,企望在农事季节能及时降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麦架镇青山村从2000年起,每年都举行大型的祭龙活动。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祭社神和山神的节日。

清明节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布依族踏青祭祀的节日,布依族自古以来崇拜祖先,讲究孝道。每到清明,大家以家族为单位,将族人召集起来,以轮流坐庄的方式集中到某家,或以户或以人头凑份子集中操办。吃过早饭,除留下后勤人员,其余的男女老少在族中长辈的带领下,带上祭品和锄头、镰刀、撮箕等工具,成群结队地到坟山上去祭扫祖先墓。清扫完坟墓后,按长、中、幼顺序列队于祖先坟前,在长辈的带领下行跪拜礼,然后焚香点烛,挂坟飘(又叫挂青)。

四月八 民间传说,四月初八是牛王的生日。在以农耕为主的布依族眼中,牛是每家每户重要的生产资料,它在农耕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布依族对牛的崇拜由来已久。

四月八这天,有牛的人家都会煮一锅白米饭,打糯米粑,条件好的还要煮几个鸡蛋给牛食用,以表示在春耕大忙季节即将到来之际,对牛进行特别的犒劳。中午时分,牛的主人将煮好的饭、鸡蛋捣碎,掺和在铡细的嫩草中,恭恭敬敬地抬到牛面前,让牛美美地享用一顿,同时主人会说一些感激牛的话。牛吃饱后主人将打好的糍粑捏成两个大如盘的糍粑套在两只牛角上,牵它到水边去“照镜子”,然后取下角上的糍粑给牛吃掉。接着冲洗牛身,梳理牛毛,若谁家的牛洗得不干净,会被别人鄙视。

这一天,不许鞭打牛,以定牛魂,不许放牛打架,不许让牛劳动,更不准宰杀牛、吃牛肉。牛在外面吃饱回来后,主人把牛圈收拾的平平整整,垫上干草,让牛舒舒服服地休息。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布依族都包粽子、食粽,挂菖蒲、艾蒿于大门两侧以避邪。

布依族包的粽子花样繁多,多用箸叶(粽粑叶)包。按形状来分,有狗头粽、枕头粽、背崽粽、鸟兽粽等;按品质分,有肉粽、豆粽、枣粽、白粽等;按用途分,狗头粽体型较小,是在家里吃的,背崽粽,这种一大一小绑在一起的粽子,是做给小孩们背上山去敬山神的,枕头粽是专门包来敬赠给学堂的先生的,枣粽是专门给读书郎们吃的。

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已逐渐淡去,如喝“雄黄酒”“躲端午”“游百病”等。以前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无论是祭祀天神还是祖先,都包含着求得生活平安、释放对生活的恐惧等强烈愿望,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本是布依族一个传统的祭祀性节日,有“过小年”之称。以前多是以村寨为单位,每户男性户主都齐聚于村寨社庙,椎牛(或杀猪)和杀鸡、鸭、鹅祭祀社神,祈求神明保村寨平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其祭祀仪式繁多,气氛庄严肃穆。“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成“四旧”革掉。1981年6月11日,国家民委按照党的民族政策和布依族的风俗特征,正式认定“六月六”为布依族的传统节日。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白云区宣传文化部门主导,在牛场布依族乡瓦窑村簸罗戈寨举办“六月六”歌会,重新打出这张具有悠久历史的布依族文化名片。牛场布依族乡瓦窑村的“六月六”歌会至今已举办十数届。如今的“六月六”节日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有组织、区域性的歌节,取代一村一寨自发性的祭祀活动,也为男女青年提供相亲择偶的机会。歌会在保持古老传统的基础上,增加文体活动等新内容,使节日内涵更加丰富多样,氛围更加浓郁。同时,各布依族村寨也把节日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大扫除,整治脏乱差,伴随着时代的步伐,在发展中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由于举办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参加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从2012年开始,簸罗戈歌会会场移至该乡“蓬莱仙界”景区举行。

三十余年来,白云区布依族“六月六”歌会都根据当时的时政确定一个主题,体现布依族人民对自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与时代同步。

七月半 布依族历来崇拜祖宗,把七月半视为人神对话的重要节日,有“年小月半大”的说法。因姓氏不同,过七月半的时间也不同,有过十三的,有过十四的,十五基本没有人过。为什么只过十三、十四呢?在民间,七月半为“鬼节”,七月初一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七月初一开启,七月十五关闭,中无节(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七月初一到十五,阎王给所有的鬼魂放假半个月,阴间有主的、无主的鬼魂都会涌到阳间,游荡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顺便检查后人的善恶,后人也在这段时间祭祀他们,所以有“七月半、鬼乱窜”之说。若后人在七月十五才祭祀他们,到子时鬼门便关闭,先人的鬼魂便回不去,便会在阳间飘游一年。

白云区布依族过七月半时(十三或十四晚上),各家男主人将点燃的香、烛从家门口一直插到朝门处,意思是照亮祖先回家的路。祖先们回来后,便开始“烧包”,将先封好、写好的纸,从最后一个去世的祖先开始分配,追溯到上三至五辈,按辈份在地上画若干个一平方米左右的圈,每位祖先一个圈或同辈份的祖先合用一个圈。画圈时不能封口,在东北角留一个口让祖先能进去拿钱,将纸钱包用筛子盛上,筛内放一碗“水饭”,一根筷子,筷子两头各穿上一个煮熟的茄子。“水饭”是用来“通说”孤魂野鬼的,因为他们无家可归,祖先们已在家里接受供奉,而他们还饿着,若不给他们吃的,他们就会打劫子孙们敬祖的钱财。“通说”完后,在圈外烧一些散钱给那些无人照管的孤魂野鬼后,便开始给自己家的祖先烧纸。将散钱或钱纸包都烧在圈内,边烧边逐一呼祖先的辈份及名讳。烧纸时一定要表情严肃,恭恭敬敬地烧。

烧完纸后,家庭主妇把一根留有枝丫的竹子插到院子的泥地里,把点燃的香折断和未烧的钱纸一起挂在竹枝上。在漆黑的夜里,一根缀满“金银”的“摇钱树”在院中星星点点。主妇带领孩子们在“摇钱树”下焚香烧纸,并要求每个人都许下一个心愿,许完愿便怀着美好的愿望去放河灯,希望河灯能把他们的心愿告诉河神,希望河神能帮他们早日实现自己的愿望。

布依族“七月半”有很多禁忌:如,忌偷吃祭品,属于鬼的食品,偷吃后会招来厄运;忌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别夜游,否则会自找麻烦;忌晚上在室外晾衣被,假若鬼喜欢,会去穿上并在上面留下鬼的味道;结伴夜间出行不能相互叫名字,尽量以代号相称;忌游泳,防“鬼扯脚”;忌熬夜,夜深阴气重,鬼气旺;忌靠墙,鬼喜欢附在冰冷的墙上;忌路边捡钱,这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侵犯便会遭教训;忌走路轻易回头,特别在荒郊野外,好像有人叫你,不能轻易回头;忌与人行走时勾肩搭背,传说人有三把火,头和左右肩各一把,若勾肩搭背灭了其中一把,则引鬼上身;睡觉忌把鞋头朝床,鬼会看鞋头判断人在哪里;忌筷子插在饭中央,这是祭鬼神的方式等。

中秋 白云区布依族中秋有“偷瓜祭月”的习俗,到八月十五的夜晚,各寨都会举行“偷瓜祭月”活动。

在古代,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知识水平都偏低,对月亮的圆缺规律难以理解,“月有圆缺,人有悲欢”。认为人的悲欢是由月亮的圆缺引起的,如果月儿一直圆着,人们就没有烦恼了。这种朴素的想象导致人们产生通过祭月神来留住“望月”(满月)消除烦恼的愿望。为表达对月神的诚意,奉敬时用家中形如月亮的供品——南瓜。南瓜是布依族人家离不开的菜品,家家都种,人人喜欢。但祭月神又不能用自己家的,必须是去偷来的才显得珍贵,让月亮照到偷瓜人的辛苦和忠心,祭祀才灵验。

到了夜晚,人们吃罢晚饭,男女老少便自发地汇集在寨边的大树脚下,人到齐后,偷瓜活动在嬉笑声中悄然拉开序幕。人们自由组合,四处分散,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偷瓜没有规定的目标,只要是又大又圆又成熟的老瓜就偷。在凯旋的路上还能顺手折几朵成熟的葵花,掳几把壮实的毛豆带回。大约一个时辰后,偷瓜的人们满载而归,后方的父老们早已准备好一张大八仙桌和四张小八仙桌,小八仙桌按东南西北摆在大八仙桌四周。

寨老在大八仙桌中间画一个圈,圈内放偷来的最大的南瓜,葵花朵分别摆在四张小八仙桌上,在每张桌上撒些葵花籽,象征夜空中的繁星,点上蜡烛。在皎洁的月光下,一个人造天体轮廓便显现出来了,可谓天人合一,圆人们“让人间永远幸福”之梦。一切就绪场面肃穆,人们在桌前整齐排列,每人手擎燃香一炷,向月亮连连叩拜,心中默默祈祷。

祭月完结,接下来就是一个放松心境的活动,享受南瓜美食,妇女们把偷来的多余的南瓜煮好,抬到祭月现场,分给每个人享用。大家一边品着甜美的南瓜、一边唱着布依古歌,赞颂日月,庆祝丰收,抒发对圆月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月十五之夜,先由寨老物色好“瓜崽”,告诉需要接受“瓜崽”的人家,让这户人家立即赶做小孩的新衣,备好酒席恭候。十五的晚上寨老派人将瓜偷来后,在瓜上画出人的脸型,用背篓将南瓜背起,敲锣打鼓地给这家人送去。走到房门边时,背瓜人学着小孩的哭声,其他人则说:“别哭了,别哭了,马上送你回家。”进门后,大家齐声说:“我们把你家小孩送来了。”主人接过“瓜崽”,径直抱到房间,给“他”穿上衣服,轻轻地放到床上盖好被子,然后便摆上酒菜招待送瓜的乡邻。大家吃罢散去,这对夫妻陪“瓜崽”睡三天三夜后,将其洗净吃掉,之后,他们所生的孩子就叫“瓜崽”。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布依族传统的重阳节。白云区布依族过重阳节有两层意思:一是祭火星,二是祭山神。

祭火星,布依族先民很早就掌握了一些观测天象的方法,他们把“大火星”作为季节变化的标志。“大火星”其实是天蝎座的主星,并非绕太阳转的火星。《诗经·国风·豳风》里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表达的意思就是说“大火星”西坠,天气将寒。每年夏季五月间黄昏时“大火星”还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暑热开始减退,到重阳时,“大火星”便西沉到地平线的下方。这时布依族先民们必须登高送行“大火星”,以祈求粮食入仓后不发生火灾。

祭山神,登高送火星的同时,要在山上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人们认为“阳极必变”的重阳节里,要到山上去送火星,避免灾祸,同时祭拜山神以求吉祥。

布依族在重阳节还有两件事要做,其一为打糍粑。无论贫富,多少都要打一些,而且只能打净糯米的。吃了重阳糍粑,消除一年的疲劳,强身壮骨,耳聪目明,延年益寿。另一为煮酒。秋收完毕,各种粮食都进仓,煮酒材料丰富,而且天气逐渐凉爽、非常适宜煮酒,所以有“重阳煮酒满缸酒”的说法。

1998年,国家把重阳节定为老年节,这与布依族尊老爱幼的传统不谋而合。白云区铝兴社区自2010年起,每年举办社区九月九“重阳节”庆祝活动,慰问社区老年人,并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2015年,铝兴社区九月九布依歌会

(十)蓬莱布依族地戏

蓬莱布依族地戏被誉为是“研究中国戏曲史的活化石”。征南大军进入贵州后,与当地各民族逐渐融合,蓬莱布依族地戏就是在这种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多以《三国》《水浒》《封神》《西游记》《杨家将》等历史故事为题材,其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充满英武之气。经过600余年的发展,其舞蹈动作,说唱腔调、脸谱造型,刀枪剑戟都相对固定下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蓬莱布依地戏被当作“四旧”破除,所有服装、道具、刀枪剑戟被捣毁。1980年,当地陈世荣、陈永昌、席忠旺等村民集资重新制办面具和刀枪剑戟等,恢复蓬莱地戏,并于每年正月十六走村串寨去表演,让这一濒临消失的布依戏剧再次焕发生机。2005年,贵阳市命名为蓬莱村“蓬莱地戏传承基地”。

(十一)族名溯源碑

1953年10月经国家民委批准,布依族启用“布依族”族称。2000年陈永康第一次提出:为让子孙后代知道布依族名的来历,应在布依族聚居地区立“布依族名溯源碑”。2003年,贵州省布依学会广泛征集碑文,在听取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贵州省布依学会审定,族源碑碑文确定为22句88字。2004年11月,省布依学会下发《关于树立布依族名溯源碑的通知》,要求各地布依学会在布依族人口集中的村寨或布依族旅游景点树立“布依族名溯源碑”,给子孙后代留作永久纪念。碑文如下:

中华布依,源远流长。

百越后裔,雄立夜郎。

开拓西南,世代荣昌。

万千聚落,棋布八方。

族称不一,文明难彰。

一九五三,集会贵阳。

群贤毕至,族名共商。

统称布依,源清本扬。

优秀传统,光大弘张。

振兴中华,共谱新章。

刻石以志,万古流芳。

白云区布依学会在兰八轩辕山庄、蓬莱仙界布依族馆、瓦窑村簸洛戈先后立“布依族名溯源碑”3块。

(十二)刺绣

刺绣是布依族姑娘必学的技艺,是布依族姑娘心灵手巧的象征。布依族姑娘从小就跟着长辈学刺绣,所绣的图案多为吉祥的鸟兽、花草、云彩等等。一般没有现成的图案,都是凭自己的喜好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临时绘制。绣品,除自己用外,还会作为礼物送给自己心仪的人,因此绣品都具有很深的寓意。如送给男友的鞋垫,会绣上“勾云”图案,倾注无限的爱意,寄托无尽的情思。愿他行走如云,早去早归。

(十三)扎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布依族扎染是居住在白云区的布依族妇女拿手技艺,以白棉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主材,以蓼蓝、板蓝根、艾蒿等植物蓝靛为染料,在布匹上染制出精美的图案。制作染料是布依族妇女掌握的独门绝技。她们将从山上采来的蓼蓝、板蓝根、艾蒿等植物浸泡,将泡的水注入染缸,掺入生石灰使其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染料。根据图案要求,有两种扎布方法,一种是把白布折叠后用针线把折叠处缝紧扎实,另一种是在白布上需要成花的部位用粗麻线铺成花纹,然后将这些粗麻线包起来,用针线沿纹路缝扎。用这两种方法缝扎后的布料被放入蓝靛的染缸中浸泡到一定时间后取出洗净晾干,拆线拉平,扎染即完成。扎染技艺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消失。

(十四)摩经

布依族摩经起源于布依族摩师在远古时代祭祀、求雨、驱邪时用拟人拟物的图画或符号记录的经文。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摩经富含着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流传至今的摩经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多为五言句、七言句,也有九言句,是较早运用赋、比、兴等文学手法传承于布依族民间的长诗,主要反映的是布依先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对幸福的向往等。摩经的内容主要有:描写布依先民驱邪除恶、弘扬正气的神话,叙述布依族铜鼓起源、制造以及铜鼓在祭祀仪式上的运用,表现布依族人文始祖“布洛陀”造天造地造物的功绩等等。这些摩经蕴含有布依族以耕作为本的勤劳俭朴、尊老爱幼、和睦邻里的传统伦理道德和思想意识,对家庭教育、社会礼规、品德道义的倡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白云区保存较完整的摩经主要在牛场布依族乡、都拉布依族乡和艳山红镇尖坡村。摩师按照实际需要,借用汉字(或谐音)或用汉字偏旁部首与谐音组合,自造出一种符号来记录经文,这种符号或文字被学术界称为“土俗字”(也称布依方块字),只有极少数摩师能识读。

游客体验刺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