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新机制,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多渠道、多层次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十五”期末,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2001年组织实施科技项目8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6家,新增产值3294万元。是年通过创建全国科技先进县的验收。2005年,累计投入科技引导资金5078万元,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24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7项,获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2010年,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从7家上升到28家,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全部建立企业技术和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27项,区级科技计划项目92项。163个项目获国家、省、市各级计划项目资金支持,8家企业获贵州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2015年,白云区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贵州省县域经济知识产权试点县”。全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81.8%,居全省第8位。每万人人才资源数达1791人,居全省第2位。是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家。实施427项科技项目。知识产权专利申请1940项、授权818项。全区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机关办公自动网络和政府网站,并融入“数字云”。加快建立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大力发展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信息网“三网”融合,“大数据+”与各行业深度融合。
在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上,白云区提高“两基”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推进非义务教育产业化发展。
2001年,全面实施教师“双聘制”,开展首届“双十佳”教师、校(园)长评选活动。2005年兴农中学被评为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白云二中“申示”工作通过第一次评估。2010年,教育“两基”迎国检工作完成,“双高普九”有序实施,全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9%以上,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0.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0.8%,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规模和质量逐年提高。是年,在全省率先制定并落实“三免两补”政策,直接受益学生达12.8万人(次),解决1.4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问题。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称号,“中小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两次获教育部通报表扬。白云区第二中学(今白云区第一高级中学)、兴农中学、白云区第一幼儿园以及车辆厂幼儿园分别成功创建成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省级二类示范性幼儿园。2015年,白云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率先在全省通过国家评估认定,“两项督导”暨“普十五”率先通过省级督导评估验收。2所省级二类示范性幼儿园、3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通过复评和验收。新、改(扩)建白云区第六中学、南湖幼儿园等20所学校和幼儿园。是年,白云区中考成绩居全市第一。(www.xing528.com)
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发展。2001年在全区5乡23个村开展以村为单位的合作医疗,参合率24.2%。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建立3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2005年,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分获“全国初保先进县”“贵州省卫生县城”“国家残疾人康复先进区”称号。2010年,白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启动,改扩建乡(镇)卫生院4所、村卫生室50个,创建市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市级示范性乡(镇)卫生院2所。有效处置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性疾病得到有效防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动,农民参合率从96%上升到98%,累计受益90余万人(次)。人口出生率从11.93‰下降到7.3‰,婴儿死亡率从12.00‰下降到9.49‰,孕产妇死亡率从54.56/10万下降到52.74/10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从96.1%提高到99.5%。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是年,白云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2015年,全区新、改(扩)建公共卫生大楼、公共卫生监测检验实验室、4个乡(镇)卫生院、50个村卫生室、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农合参合率99.74%,住院实际补偿比从48%提高到70%。是年,率先在全省实行“先看病、后付费”新型诊疗模式,1.18万人受益。
白云区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2001—2005年,全区对城镇贫困居民、农村贫困居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两个确保”分别达100%,低收入居民和特困家庭生活基本得到保障。2006—2010年,白云区启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区聘干部养老失业保险、村居党支部书记主任养老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6万个、城乡统筹就业2.5万人、城乡统筹培训1.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6%。建成廉租房1.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10.7万平方米,将662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纳入廉租房、廉租补贴保障范围。2015年全区建成218个社区网格,群众安全感提升至98.09%、分别位列全省第22位和全市第4位。是年,完成86万平方米棚户区、38万平方米安置房、23.37万平方米区级自建市级统筹保障性住房、600户小康房建设和759户农村危房改造,3518户低收入家庭享受住房保障。农房确权14708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