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源于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白云区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
白云区工业的发展在2008年以前主要基于铝工业。白云铝工业发展史就是一部贵州铝工业的发展史,也是中国铝工业、甚至中国工业化过程,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白云区被誉为“高原铝城”。“十里铝城十万人”,构筑的一幅幅生产与建设并举的壮观场景至今历历在目。2008年初,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雨雪凝冻灾害给白云区工业经济造成沉重打击。全区GDP、财政收入主要经济指标呈现负增长。
以危机倒逼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白云区坚定地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9年,白云区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和贵阳国家高新区入驻白云的两大历史机遇,创新思路,破解难题,开展振兴工业经济行动,工业化发展步伐加快,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工业经济成功实现从“一铝独大”到百舸争流的历史性跨越新局面。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同时,白云区工业的发展又与工业园区建设相伴相生。1992年成立的贵阳白云经济开发区,随后规划建设的景宏工业园区、粑粑坳工业园区、艳山红工业园区、贵阳(国际)新材料产业园、贵阳食品工业园、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贵阳白云铝及铝加工工业园等。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主线贯穿白云工业发展的历程。(www.xing528.com)
回首2001年,全区工业总产值45.14亿元(不变价)。乡镇企业增加值11亿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44.95亿元。2005年初步形成新材料产业基地、艳山红工业基地、粑粑坳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等专业化产业园区,开发区逐步向“一区多园”集约开发方向发展。在北京、广州、厦门、苏州和杭州设立招商处,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进杭州娃哈哈、天津塑力、蓝天科大、苏西铜箔等一批知名企业。至2005年累计引进项目885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48.7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057万美元。在全省开发区投资环境考核中,白云经济开发区先后获综合环境、软环境、硬环境第一,并获“中国西部投资环境最佳县(区)”称号。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强,巩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铝及铝加工、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医药四大优势产业发展规模逐步壮大,中铝贵州分公司四期电解铝等战略性骨干项目建成投产,贵阳国家级材料产业化基地顺利挂牌,复合改性聚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组建,实现了贵州省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零的突破。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苏西铜箔、海丰日化等8家企业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88.28亿元。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四大优势产业产值达62.54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70.3%。白云区先后获全省发展乡镇企业明星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等称号。
白云区在遭受2008年特大冰雪凝冻灾害后,2010年全区工业经济复苏并实现较快增长,引进今飞轮毂、永青仪电、无极天工、华恒机械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企业。在全省、全市都具有比较优势的铝及铝加工、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四大支柱产业开始发力。铝及铝加工基地建设快速推进,中国铝业公司、上海恩远集团、贵阳工投公司15万吨铝板带、华科高性能铝合金材料产业化等7个铝精深加工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88.28亿元增加到134.29亿元,年均增长9.0%,占全市的1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4家,资产总额199.1亿元。建成作为“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的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西南地区最大的国际家居装饰博览城,贵阳宝通工业物流园等。
2015年,以铝及铝加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材料等为支柱的新型工业加快发展。5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2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90.14亿元,增长15.2%,总量居全市第2位,增速居全市第1位。2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6家,数量居全市第1位。娃哈哈四期和五期、燕京啤酒、拜特制药、今飞轮毂等109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以大数据、大健康、电子商务、金融等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56.3亿元,年均增长38.1%。大健康产业园加快建设。引进唯品会、德邦物流等多家知名企业,建成2个电商服务中心、11个电商综合服务站、62个电商服务点(店)。
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17.11亿元,利润总额35.75亿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