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华侨中学与蔡氏父子:中香港回归前后的故事

中山市华侨中学与蔡氏父子:中香港回归前后的故事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山市,有一所占地310余亩,拥有八千多名师生员工,中山市办学规模最大的完全中学——中山市华侨中学。这所学校被上级有关部门授予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蔡继有,1928年出生于中山市张溪乡。嗅到商机的蔡继有决定再次举家迁往香港西环,并在西环贝介栏市场开设“华记栏”,专营海鲜批发。

中山市华侨中学与蔡氏父子:中香港回归前后的故事

在中山市,有一所占地310余亩,拥有八千多名师生员工,中山市办学规模最大的完全中学——中山市华侨中学。

这所学校被上级有关部门授予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这一连串耀眼的成绩背后,是中山海外乡亲和港澳同胞对该校的大力支持和无私贡献。蔡继有和蔡冠深父子更是以自己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谱写了一曲兴教助学的动人篇章。

蔡继有,1928年出生于中山市张溪乡。蔡家世代务农。十一岁那年丧父后,蔡继有便与母亲郑二相依为命。

为了担起家庭的重担,小小年纪的蔡继有到一家鱼类批发行做工。20世纪50年代初,他开始自立门户做小鱼贩。1954年,蔡继有举家赴澳门定居,全家挤在一间租来的斗室之内,次子蔡冠深便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

港澳地区海产丰富,所产鱼虾比其他地区的更为鲜美。嗅到商机的蔡继有决定再次举家迁往香港西环,并在西环贝介栏市场开设“华记栏”,专营海鲜批发。凭着锐利的眼光和诚信经营的准则,蔡继有的生意逐渐红火起来,华记栏也成了当地数一数二的“海鲜栏”。

就这样,蔡氏家族赚到了“第一桶金”,一个小小的收鱼铺很快便发展成了在香港和澳门分别拥有四千平方尺和一万平方尺的大型海产急冻加工厂——华记冻房,未来海产业界的庞然巨物“新华集团”从此有了一个朦胧的外形。

蔡继有(左)、蔡冠深父子

了解到当地市民嗜食鱼虾,且比澳门人拥有更高的消费能力后,蔡继有决心要把“华记栏”往更高维度发展。经过多年的精心经营,从捕捞到销售,从养殖场到船队,从冷库到工厂,蔡继有的“海产王国”逐步成型,建立起涵盖加工、批发及分销的完整的海产业务链。1965年,蔡继有果断将“华记栏”和“新亚贸易公司”合并,创办“新华海产”。

蔡继有深知,海产生意要做大,必须走向世界,特别是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蔡继有把“颇有自己年轻时风范”的次子蔡冠深送到日本留学,直接观摩国际海产市场的风云际会。

1975年,新华集团已经依靠海产业建立起自己的财富,在香港、澳门各拥有一个工厂,在越南拥有三个工厂。港澳两地所有的捕捞船队一天的总渔获的50%会被送往新华集团。集团冷冻水产品在东南亚排在前列,大量的业务让蔡继有感到独力难支。正在日本升读大学课程的蔡冠深被蔡继有召回国内,一步步学习接管父亲的“海产帝国”。

“少当家”蔡冠深沿袭了父亲的许多优良品质。由于少时贫寒,蔡冠深只能靠公援读书,但他不甘人后,力争上游,在学校一直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日本辍学回国后,蔡冠深被迫从头做起,成为一个没有固定工资,每月只有千把块交通费的“打工仔”。他每天穿着水靴,往来于码头和鱼档之间,从看货、讲价到急冻鱼虾的操作,事事从头学起。

“清晨4时起床,5点到西环市场买货,7点回到工厂做加工,然后再做销售,一直做到晚上9点才回家休息……一年到头,除了大年初一至初三,几乎天天如此。”

尽管如此,蔡冠深仍在工作之余到香港报读了大学课程,企业管理金融财务一科没落下。

“香港有钱人很多,可他们的后代花天酒地的不少,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踏踏实实地干事,干干净净地做人。”多年后,蔡冠深回头再看这段往事,才真正体会到父亲这句话背后的良苦用心。

“海”的事业,不仅令蔡氏父子的财富迅速增长,更使他们的眼界不断开阔,新的难题也在不断出现——单一的海产品买卖积聚了大量的现金,如何高效地把这些现金运转起来创造更高的效益成为蔡氏父子眼前最为紧要的事。

地产业似乎是当时最优的选择。1977年,在父亲的支持下,不到20岁的蔡冠深独自回到澳门,组建新基地产,迈开“新华集团”转型的第一步。

1977年,澳门拍卖首幅官地。澳门诸多地产商云集,赌王何鸿燊也亲自到场。蔡冠深坐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代表新华集团参与竞投。

叫价声从330万葡币起,当竞价到400万时,场内开始沉寂下来,几乎没有人继续竞争。这时候,蔡冠深开始举牌:“401万!”

“当时我后生仔不懂事,穿了一件短袖夏威夷恤衫,一到便举起了手。”虽然表现得很大无畏,但蔡冠深心中多少有些忐忑:叫价比别人高,中标几率自然大,但叫价如果就此一路攀高,说不定就会触及亏损底线,到时候岂不是得不偿失?

“不过,当时有一种感觉很清晰:只一万一万地上涨叫价,将亏损的危险可压到最低点。”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蔡冠深最终以411万葡币投标中的。在落标后签署法律文件时,澳门当局官员才发现这个后生仔刚满20岁。

“那段经历对我而言非常重要,在这之前我都是在前辈的指导下才能工作,这次却是独立操作竞价,前辈们也借此考验我是否能成熟起来独当一面。结果是我成功了。”

崭露头角之后,新华集团凭借着雄厚的实力和充裕的资金,在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不断拓展地产业务。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它有不同的策略。在香港,新华集团没有与本地大地产商硬碰硬,而是采取迂回的策略,在港岛主要地段购买整栋楼宇,以收租为主。

1982年,父亲蔡继有宣布半退休,25岁的蔡冠深正式执掌新华集团,坐上行政总裁之位。1992年,他与一位日商谈判八个小时,迅即拍板以两亿港元从对方手中买下一栋豪宅,几年后账面获利逾四亿港元,在香港地产界传为佳话。

海产和地产很快便成为新华集团的发展之重。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在变幻诡谲的商海中寻求发展之机,将新华集团带上一个新的高度,蔡氏父子在审视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后,对新华集团做了一些战略性的调整。

第一步,将新华集团的重拳产品——海产品推向国际化,将集团的香港、澳门生产线逐渐转移到越南、缅甸、柬埔寨和新加坡等地。与此同时,蔡冠深又在内地的珠海、大连、上海天津湛江等地,分别投资组成捕捞船队、水产养殖场及冻虾加工厂,力求把有限的成本投资效益最大化。

如今,新华集团的海产业务,从最开始的海产批发零售、船队捕捞、养殖加工、冷冻运输等,发展到海内外贸易、超级市场、海产半加工乃至更为普遍的餐饮行业。在香港、温哥华,当地超过五千间食肆酒店及超市的海产品,由新华集团提供。

在发展水产事业的同时,蔡氏父子没有忘记自己的另一重拳产业——房地产。在澳门房地产界站稳脚跟后,北望神州,蔡氏父子的目光投向了承载了满满希望的国内市场。

从1990年起,新华集团开始把房地产业务从澳门延伸到香港及内地各城市。如今,在广州、中山、鹤山及北京、天津、沈阳等地都有新华集团旗下的地产项目。这些项目给新华集团带来了事业的全新发展,更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注入了活力。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深化粤港澳融合,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大型基建项目相继落成,虎门二桥通车,将大大提升南沙的经济地位,毗邻珠海的中山翠亨新区也将直接成为受益区。蔡冠深早已看出其中的玄机,目前新华集团已经在南沙设立科技研发中心以及金融公司,并积极考虑在中山进行投资布局。

另一方面,蔡氏父子也没有放弃潜藏着大把商机的国外市场。目前,新华集团是越南最大的私人地产发展商之一,在越南的旗舰物业包括胡志明市的新华集团中心及西贡明珠。近年还积极开拓柬埔寨房地产市场,项目包括金边新华国际金融中心及新华胜利城。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华集团开始进军金融业。1985年,蔡冠深创办新和财务(香港)有限公司,试水金融业,公司主要从事楼宇按揭建筑贷款等。1990年,新和财务与加拿大CDNX交易所上市公司“汇富国际”集团合作,成立“汇富金融”集团,致力发展企业融资证券经纪、资产管理等全方位金融业务,并在1998年成为大股东。

2000年11月,“汇富金融”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新华集团旗下第一家上市公司。

1980年蔡继有(左四)到美国檀香山为建设中山市华侨中学筹款,受到侨领谢月梅等人欢迎。(资料照片)(www.xing528.com)

蔡氏父子白手起家的经历使他们深深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初期,他们认为只有树立好尊重人才、培育人才的榜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到更多更好的人才。改革开放后,蔡氏父子便与国家的科学教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全力支持国家的科学教育事业发展。

一开始,蔡氏父子只是单纯地资助国家科学教育事业发展。

1979年,内地刚刚开始改革开放,蔡冠深便随着父亲蔡继有一起回到了故乡中山。在同乡的带领下,他们来到正准备复办的中山县第三中学。“一幢斜楼,几间平房,椅残桌破”,看着这简陋的校舍和幼童求知若渴的眼神,父子俩一阵心酸。

这所学校是1954年9月,由檀香山归侨陈茂垣牵头发动华侨捐资创办的,校址位于石岐元兴街1号,时称“石岐市华侨中学”。1959年1月,创办于沙涌上塘村的中山县华侨中学并入该校,统称“中山县华侨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一度停办,校名曾先后改名为“中山县红旗中学”、“中山县红卫中学”、“中山县第三中学”。

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在学校里学习,蔡继有提出复办华侨中学,并且带头捐出巨款,然后发动港澳及海外乡亲筹集资金,设立“中山县华侨中学教育基金会”,把筹集到的大量资金用于学校建设。又设立校董会,与蔡冠深分别担任校董会董事长及副董事长。1982年3月,新校舍建成开幕,后更名为“中山市华侨中学”。

马文辉、郑亮均、吴桂显等知名人士出席中山市华侨中学复校庆典 (资料图片)

1979年时的中山县华侨中学(资料图片)

从此,蔡氏父子对国家的科学教育事业建设的投入一发不可收拾。

在帮助中山华侨中学复校后,蔡氏父子又在家乡中山捐建了张溪郑二小学、张溪蔡继有幼儿园、中山新华科技专修学院等,深受乡人爱戴。

蔡氏父子还把捐赠目标由家乡扩大到全国。多年来,国内不少地方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均有蔡氏父子活跃的影子,可以说,蔡氏父子开启了国内“一条龙式”的捐建办学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新华集团先后在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东北大学和武陵大学等成立了教育奖励基金会,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和提高内地教育水平做了很多实事。蔡氏父子对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和感情,除了出钱、筹资外,他们还常常“出心、出力、出时间”。

1995年3月,当了解到一些退休后的科学家在生活上存在困难,蔡冠深多次飞赴北京,捐资500万元人民币建立“蔡冠深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基金会”,并用基金的利息颁发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奖金(80岁至89岁的院士每人每年6000元,90岁以上的院士每人每年12000元),让他们能够安度晚年。中国科学院和时任院长的周光召先生对此表示十分欣赏。1995年6月8日中国科学院成立四十周年之际,“蔡冠深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基金成立暨首届院士荣誉奖金颁发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领导人卢嘉锡、王光英、钱伟长、严济慈、赛福鼎、张劲夫和中科院、中国科协、国务院有关部委等负责人都出席了这次盛会。会上首次向80岁以上的老院士颁发了荣誉奖金,获得奖金的115名院士中包括了钱学森、金善宝、严济慈、何泽慧等一批科学巨匠。在京期间,蔡冠深还亲自上门拜访了这些德高望重的科学巨人,与不少科学家成为了忘年之交。

次年,蔡冠深又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设立“蔡冠深行星科学奖”,奖励优秀天文科研成果。

蔡氏父子在内地的义举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赞许。1995年6月12日,蔡冠深代表蔡氏家族和香港新华集团在北京中南海瀛台接受了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单独会面。江泽民对他爱国爱乡和尊老爱贤的赤子情怀,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勉励他:希望香港跨世纪一代年轻企业家能为祖国的建设大业、香港的繁荣稳定建功立业。蔡冠深表示自己会继续为祖国的公益事业和科技事业做出贡献。

进入21世纪后,东北地区开始了振兴计划。早已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的蔡冠深看到正待开发的东北地区的发展优势。他认为:东北地区有很多资源和很好的工业基础,但是缺少更新的观念和优秀的管理人才。于是他前去拜会辽宁省领导人,商定在辽宁大学成立新华国际商学院。新华国际商学院还和英国德蒙福特大学莱斯特商学院合作,引进了国际师资力量,以全英语授课,为学院提供师资队伍、教学计划、原版教材、毕业文凭等,所有步骤和方法都力争做到与国际先进教育模式接轨。

近年来他对内地教育事业的关注亦扩展至学校人文设施建设上,如在暨南大学捐建博物馆,在南京大学捐建艺术馆,在上海大学捐建国际远程艺术交流中心,在复旦大学捐建人文馆及在东北大学捐建音乐厅。

1998年,蔡冠深受聘于中国科学院,任院长经济顾问。随着与科教界的深入交往,蔡冠深决心带领着新华集团走到更高的起点,要把新华集团投入到新科技建设的怀抱。

1998年,新华科技集团成立,新华集团继海产、房地产、金融、慈善后再次走向了另一个崭新的领域。蔡冠深相信“科教兴国”,也希望新华科技集团的成立能为国家作更大的贡献。

“香港回归之后,我们才开始投身高科技。”1998年的香港刚刚从一场金融风暴中稍稍喘过气来,劫后余生的人们谈论得最多的还是房地产和金融,科技只是一个朦胧的概念。“1997年那场亚洲金融风暴逼我思考企业的前景和出路,而香港回归给了我更广阔的思考和选择空间。以前,我们只能在香港这个非常有限的环境内发展房地产等传统产业。香港回归后,我们发现空间大了,视野广了,整个国家的资源、国家快速发展出现的商机,我们都有一份。回归对香港商人真是福气。”

眼见全球知识经济的到来,蔡冠深思考如何利用传统产业提供的经济基础,闯入高科技,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

1999年,蔡冠深与中山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大新华软件有限公司。此后他又与中国中科院物理所、自动化所、软件所及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建立合作项目,以促进内地的科技创新、金融管理,实现高科技产业化。他还与内地各高校合力培养国内的软件人才,在提供资金的同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各种信息。

2005年,新华集团将自主开发、拥有知识产权的软件新华Linux的整套源代码,无偿捐献给了国家科技部。蔡冠深淡淡地说:“我们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由于出色的软件技术和在科技方面的杰出贡献,在国内Linux产品市场上,新华Linux已成为一股重要的科技力量,并参加了国家信息产业部组织的对我国Linux标准制定的工作。2004年,蔡冠深获得了中国软件行业协会颁发的“中国开源软件杰出贡献奖”。

2006年,广东省政府牵头成立了“广东软件出口委员会”。蔡冠深受到组委会邀请,担任主席一职。蔡冠深坦言,从传统产业向高科技发展,难度很大,但他却对自己、对国家有着坚定的信心。

“我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希望,中国有一天能成为科技强国,实现我们几代人的强国梦。”

即使身在港岛,蔡氏父子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他们发展经济,投身公益,对特区政府满怀信心,“誓与香港经济共进退”、“为祖国的建设大业、香港的繁荣稳定建功立业”。面对多变的形势,蔡氏父子更对国家充满了信心。

2007年10月27日,蔡继有因病逝世。蔡冠深继承其父遗志,更努力致力于加强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融合,实现经济文化上的双赢。

近年来,蔡冠深一直积极推动将香港融入“十二五”规划,在2010年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三次会议上,他牵头提交《关于国家“十二五”规划香港长远发展战略的建议》的提案,获得来自不同界别的50多位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的联署支持,以及中央有关部委、广东省政府的关注。令人欣喜的是,在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首次将港澳发展作为独立章节设计,中央给予香港三方面的“支持”,对港澳发展的重视程度超过以往。

蔡冠深提出,不论香港的中小企,或者海外的华人工商团体,此刻保持的态度应是“因势利导”。香港的中小企业应尽快令自己适应市场及政策带来的冲击,展开更多、更有效益的经济互惠互利活动,协调资源配置、提升专业服务、强化品牌创新和开拓内需市场等。因此,要协助更多的中山及香港及内地企业,吸引更多海外企业参与中国内部的建设,扶持及协助更多的内地企业走向国际。

此外,蔡冠深还认为香港和内地各有各的优势,香港的资本市场十分完美,不会因为内地扩大开放失去竞争力,内地超过五成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来自香港,而内地超过五成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也要途经香港。很多内地的企业家进行海外上市之前,首先会来香港上市。香港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两地在很多方面可以进行合作,香港和内地就是一体化。他衷心期待着香港与内地走向共赢的那一天。

回首过往,蔡冠深一路走得光彩、坚实、有价值。瞩目未来,蔡冠深说:“我感觉自己作为一个企业家,透过发展过程中自身素质的提高、营商视野的拓宽,已经逐步成熟起来。现在我的关注点不再是以企业利益为主,而是着重考虑国家、民族的利益问题。”

“我父亲一代也是从内地来的,到香港五十多年了,今天说我们是香港人,实际上我们也是内地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