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与香港回归:博爱一脉情的故事

中山与香港回归:博爱一脉情的故事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中山故居孙中山在题词上如此偏爱“博爱”,大概由于他特别崇尚博爱精神,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人道主义的精髓,应与三民主义一起倡行。孙中山博爱仁学的思想基础是他的利人观,也是他“天下为公”思想的具体表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博爱精神,体现在他一生的言行中。早年孙中山倡导并实践的博爱精神,如今在他的家乡被发扬光大。

中山与香港回归:博爱一脉情的故事

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之际,人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孙中山现存的469件题词中,关于“博爱”的题词有64件,相近的4件,“天下为公”有39件,如果将字异义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天下”、“世界大同”、“共进大同”等36件计算在内,这类题词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孙中山故居

孙中山在题词上如此偏爱“博爱”,大概由于他特别崇尚博爱精神,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人道主义的精髓,应与三民主义一起倡行。他力图用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改造中国固有的伦理纲目,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用西方资产阶级“博爱”说去改造传统“仁爱”观,从而形成了他的博爱仁学。孙中山博爱仁学的思想基础是他的利人观,也是他“天下为公”思想的具体表现。他的博爱仁学赋予了博爱更深厚的内容,他认为“博爱仁者,为公爱而非私爱”,“能博爱,即能谓仁”。“仁”包括救世、救国、救人三种。他鞠躬尽瘁,一生实践对“仁”的追求。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博爱精神,体现在他一生的言行中。他的政治主张无不体现了博爱精神。他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下层贫苦百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他倡导人权,改良社会,发展慈善事业,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提倡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要有为四万万同胞牺牲的精神;他特别关注、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享有“东方民族解放之父”和“世界被压迫民族、世界被压迫阶级的救主”的美誉。(www.xing528.com)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博爱精神,为世人留下了关乎人生观、价值取向的宝贵精神遗产,对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普世价值。早年孙中山倡导并实践的博爱精神,如今在他的家乡被发扬光大。

中山历来有华侨港澳同胞捐助公益,造福家乡的光荣传统。改革开放后,许多中山籍的香港同胞回到家乡寻根问祖,也勾起了为家乡做贡献的桑梓之情。一时间,捐助学校医疗及各类公益事业的善举数不胜数。以杨志云、郭德胜的巨资捐赠为代表,中山也成为新时期侨捐项目最多的地区,慈善文化也成为中山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