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香山与香港:回归前后的故事,海湾两头都姓香

香山与香港:回归前后的故事,海湾两头都姓香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伶仃洋两侧的两个地区,都含有一个“香”字:香山、香港。陈天觉不胜其烦,说服当时在行政上管辖香山岛的东莞县令姚孝资,两人以“役属东莞,以船输役,江上经常被盗,输役往来不便”为由,请求朝廷设县。海湾另一头也出现变化。莞香所经之地,多被冠以“香”字:集中莞香的码头叫香埗头。海湾两边这两个同姓“香”的地方,都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改变了命运。

香山与香港:回归前后的故事,海湾两头都姓香

伶仃洋两侧的两个地区,都含有一个“香”字:香山香港

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越族人就已在香山(今中山)渔猎、生活

今日中山美景(文智诚摄)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率大军平定岭南后,设南海郡。此地属南海郡番禺县地。秦朝末年,赵佗创立南越国,香山归入南越国领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亡南越国,岭南重归汉朝中央管辖,香山再为属南海郡番禺县地,其后直至晋朝。晋朝香山之地改属东莞郡地。唐朝时,这里水网交错、人口聚集、经济繁荣,朝廷便设置一个镇级行政区域进行管理。据唐朝《太平寰宇志》记载,此地有座五桂山,五桂山盛产“异花神仙茶”,此茶是一种野生茶叶,“异花”乃指“王者之香”的兰花,香闻十里,人们称它“隔山香”,所以五桂山也叫“香山”,新设立的镇遂取名曰香山。这是历史上香山的第一次亮相,隶属于东莞县地。这个“刚出娘胎”便被冠以“香”为名的地方与后来也姓“香”的香港其实也可以算是源出一地。

南宋年间,香山建镇已几百年,麦秀两歧,渔盐发达,银矿场更是吸引大批移民落户定居。一时间人丁兴旺,百业繁荣,远远突破一个镇的规模。曾任鄂州(今武昌一带)军事通判的香山人梁杞告老还乡后,看到家乡发展如此变化,便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联同广东运判(征运赋粮的长官)徐九思,奏请朝廷立香山为县,成为香山立县的发起人。不过,梁杞的提议未得到朝廷批准。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进士陈天觉因为得罪当时的达官贵人,被黜往广州东莞香山镇为香山寨官(守海防的武官,县级)。当时香山共置有田三百九十七顷六十六亩,秋粮一千二百七十八石,除留一千石外,需上缴东莞县二百七十八石。可是,香山镇与东莞县衙为珠江口一道伶仃洋所隔,交通极为不便,每每用船运粮到对岸东莞上纳时,中途常被海盗所劫。陈天觉不胜其烦,说服当时在行政上管辖香山岛的东莞县令姚孝资,两人以“役属东莞,以船输役,江上经常被盗,输役往来不便”为由,请求朝廷设县。同时将香山的役属东莞改为役属广州,“以便输役”。最终得到朝廷“诏准”设立香山县,属广州府,并从东莞、番禺、新会、南海划了部分地方归香山县管辖。

新县既立,就要确立县治,修筑城府。不料对于修建县城的候选地点,各方分歧颇大。以郑廷举、郑廷辅兄弟为首的丰乐乡乡绅代表认为,五桂山南面的平岚平原,即丰乐乡的桥头、平岚、乌石一带(今中山市三乡镇)地势广阔,村落集中,北靠五桂山,南临金斗湾,是建治筑城的理想地段。而以陈天觉及其兄陈天伦、弟陈天叙为首的仁厚乡乡绅代表,则坚持自己所在的石岐一带地势平坦,民居众多,前有石岐海,后有五桂山,才是建立县城的好地方。为了定出建城地点,陈天觉提出一个解决方法:“建城必须贵地,地贵者土重,须兑秤两地之土,重者方可建城。”本来,两地相隔不远,土质应该相差不大。不过,陈天觉既然提出这个点子,当然自有一番安排。据《陈氏族谱》和《香山县志》记载,陈天觉暗中使人将铁沙混入仁厚乡的泥土中,拿去和丰乐乡的泥土比重,最终仁厚乡因泥土较重而胜出,城址始定于石岐平原。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历经两年建设,香山县城于石岐平原屹立而起。由于“炼铁和土”和“秤土”的故事,石岐因此又有了“铁城”的别称。

宋朝明朝,香山县的人口和赋税状况还不足以与老资格的大县相提并论,香山县均被列为下县。但清代以后,香山发展很快,在清嘉庆年间,已与南海、番禺、东莞等同列为大县。

海湾另一头也出现变化。

早在远古时代,香港地区就已有人居住,汉朝在岭南设置了南海、合浦、交趾等九个郡。香港地区划归南海郡博罗县管辖。此后一直延续到西晋时期。

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东部被划出,设为东莞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等六个县。宝安县的辖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区和深圳市、东莞市,县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头城。隋朝时又废东莞郡,将辖地并入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也改为隶属南海郡,香港则仍归宝安县管理。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被改为东莞县,香港又归东莞县管辖。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广东巡海道副使刘稳奏准朝廷,将东莞县滨海地区划出另设一县,名为新安县。自此,香港地区改属新安县管辖。(www.xing528.com)

不过,香港的名字却不像香山那样得自于皇帝的册封。香港,顾名思义就是芳香的海港。清嘉庆年间的《新安县志》载有九龙寨、屯门、薄扶村、香港村、黄泥涌等地名。彼时的香港村仅是香港岛的自然村落。香港村旁,有一泉流涓涓注入海中,如一条翠绿飘带。泉水清冽醇香,深为过往水手喜爱,称此泉流为香江,其港湾谓之香港。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即历史上香港及广东东莞、宝安、深圳一带盛产莞香,

东莞一带所产的这种香料最有名,故称“莞香”。今香港新界沙田、大屿山等地,古属东莞,亦产莞香。当时莞香多数先运到香㘵头(今尖沙咀),再用小艇运至港岛南边的香港仔与鸭脷洲相抱形成的石排湾,然后换载“在眼鸡”帆船转运广州,再行销北方,远至京师。莞香所经之地,多被冠以“香”字:集中莞香的码头叫香埗头。在明朝时,此香香味奇特,颇受人们的喜爱,故而远销江浙,饮誉全国。由于当时贩香商人们一般都是在港岛北岸石排湾港将莞香船运往广州或江浙等省,所以人们将这个港口称为香港,意为贩香运香之港。港口旁边的村庄则被称为香港村。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840年。

海湾两边这两个同姓“香”的地方,都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改变了命运。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来广东主持禁烟,8月16日驻兵香山县城,命令澳葡当局驱逐英商义律等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香山成为战场之一,英国战船驶至澳门关闸,强行登陆,香山的清朝驻军曾作抵抗。因为这次战争的失败,香山与香港都遭受失地之痛。

1841年英国侵略军在港岛南部赤柱登陆后,由一名叫陈群的当地居民带路向北走。经过香港村时,英军询问该处地名,陈群用当地土话答称“香港”,英军即以陈群的地方口音Hong Kong记之,并用以称呼全岛。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中清廷战败,被迫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在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香港作为全岛的名称被正式确定下来。1856年签订的《中英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割让九龙地区,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之后,香港又进而成为整个地区的称谓。

香山县也在这次鸦片战争中完全失去澳门。澳门原本属于香山县。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借机在澳门半岛定居。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葡萄牙人宣布澳门为“自由港”。1849年葡萄牙人赶走香山驻望厦村的县丞,将澳门侵占。

香港位于中山市东南54海里处,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人将割得的香港拓展为商埠。与此同时,内地封建经济开始解体,沿海地区商品经济萌芽,中山(香山县)因毗邻香港,而且是华侨众多的著名侨乡,中山人对吸收现代文明和发展商品经济,有着天然的敏感和热情。香港和中山两地人员文化经贸交往由此日益频繁。到20世纪初,石岐口岸得到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发展成珠江口两岸进出口物质的重要的集散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无暇兼顾中国,而且由于战争波及整个欧洲,西方经济萧条,海外大批侨资开始汇入国内,一些港澳乡亲看中中山的地缘优势,纷纷来石岐投资工商业,开办金融业务,经营的商品有石油、洋布、卷烟、五金化妆品等。

清光绪末年,沙溪石门华侨王广昌创办岐港恒利轮渡公司,开航香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岐港轮拖恒利有限公司开办石岐至香港火轮拖渡客运,“恒昌”、“利盛”两艘大花尾船成为来往石岐至香港的定期航运轮船,每日对开石岐和香港一次。1923年9月,国兴公司的“永祯”、“永祥”两艘花尾渡加入中山香港航线的竞争。交通畅顺,两地经济贸易和人员的密切往来,不少中山的名优特产如咀香园杏仁饼和黄圃腊肠等随着在香港的中山人日益增多而开始行销香港,并以香港为中转站,远销海外华人社区。

香港开埠,大批中山人来到香港发展。20世纪以来,中山(香山)乡亲旅居港澳地区的总数达30万人,这些人大多是劳工或小本生意经营者,也有少数经过奋斗成为当地商界巨子,甚至进入十大首富之列。中山乡亲为繁荣香港经济所作出的贡献一直受到世人的瞩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辛亥革命前夕,不少海外华侨为响应孙中山“实业救国”的号召,纷纷将海外的产业转移到香港,并以之为桥头堡,投资内地。著名的如侨居澳洲的香山华侨马应彪、郭乐、李敏周和蔡兴等四个家族,他们创办的“先施百货”(香港)、“永安百货”(香港)、“新新百货”(上海)和大新百货(香港)在港澳地区家喻户晓,商誉极高。

一百多年来,中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香山因为纪念孙中山被改名为中山,改革开放后更一跃成为广东经济最为发达的“四小虎”之一。香港在二战战后的特殊年代,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一跃成为全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跻身于“亚洲四小龙”。

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收回了香港的主权,从此香港也结束了一百多年的流浪史,回归祖国大家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