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住区更新政策决策与模式研究:理论、实务及案例

城市住区更新政策决策与模式研究:理论、实务及案例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多重反馈回路的区域发展决策评价城市发展系统动力学的开端始于1969年。Jay W.Forrester教授提出城市动力学以解决城市中存在的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城市发展系统动力学在城市经济与社会系统领域有了很大拓展。基于供求关系反馈的城市住房发展建模多位学者对住宅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开发。

城市住区更新政策决策与模式研究:理论、实务及案例

(1)基于多重反馈回路的区域发展决策评价

城市发展系统动力学的开端始于1969年。Jay W.Forrester教授提出城市动力学(系统动力学的雏形之一)以解决城市中存在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问题。Forrester开创性地提出将城市视为一个机构,分析城市低收入和失业人口,指出低成本住房占用的空间本可以用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给失业者,而现实中的低成本住房建设反而成为更大的贫困的推动力。随后,Abdelmoneim Ali Ibrahim(1989)在其博士论文中较早提出以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基于检测与监控城市化的系统动态框架模型来分析和理解城市发展的内在关系问题;模型包括人口、就业、住房、服务和土地五个子系统,进行了三项政策仿真实验以测试城市化和缓解城市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同时评估了这些政策对案例城市发展的有效性。Kopainsky Birgit Ursula(2005)通过对落后地区城市典型社区发展进行系统动力学建模,从社区角度切入,指出落后地区特别是城乡结合地的社区地理因素占主导地位,直接影响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人口和就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和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资金和劳动力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城市发展系统动力学在城市经济与社会系统领域有了很大拓展。从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城市低收入和失业人口问题到检测和监控城市化系统的动态框架,再到从城市社区角度分析城市社区居民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与就业的关联,一系列的研究实际上是以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多重循环为主线进行扩展和延伸,专注于和城市与区域相关的人口、住房、土地及就业等这些最主要反馈回路。区别在于,三位代表人物的切入点不尽相同。Forrester教授以城市低收入和失业人口为起点分析引导出城市住房和土地的反馈关系;Ibrahim则试图系统建立一个整体的动态框架模型由外及内地探讨城市内各反馈关系的变化;Ursula的方法更接近Forrester教授,但他选择了一个更具代表性的落后和城乡结合地作为研究切入点,使得地理、人口和就业之间的反馈关系更为突出。

这些拓展对城市可持续更新系统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启发。以上学者所提出的城市人口、住房、土地及就业等主要反馈回路都或多或少存在,但是根据城市旧城区本身的特征和发展现状,并不是每个反馈回路都能作为城市更新系统的主要反馈回路和影响因素,同时各个反馈回路也应按旧城区发展特点进行必要调整。例如,城市旧城区人口是建模的重要变量,其反馈回路比较特殊,根据可能的其他子模型,如房地产业子模型、商业子模型和旅游业子模型,将旧城区总人口划分为常住人口、本地消费者和旅游人口比较合适。常住人口为参与旧城区购房的主要人群,与房地产业子模型密切联系;本地消费者为城市其他地区短时间内存在于旧城区的人群,它的存在以商业消费为目的,与商业子模型息息相关;而旅游人口则是以旅游为目的,短时间内在旧城区内居住和生活,它是旧城区旅游业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系统划分原因,社区、服务、就业反馈回路可以不考虑在城市更新系统范围内。

(2)基于供求关系反馈的城市住房发展建模

多位学者对住宅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开发。城市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拥有数量巨大的住房资产和有限的土地资源。住房与房地产业发展在整个城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固定资产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住房市场的微小变动都会对社会、经济和绝大多数家庭产生极大影响。Hu Yucun(2003)以香港为例,建立了基于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的香港城市住宅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分析香港住宅产业的需求与发展趋势,合理假设政策参数的变动,预测香港住房未来需求量。Huang Fulai等(2005)通过建立住房供给子模型,结合国家对房地产销售与贷款政策及经济形势的关系,开发了房地产预警与预测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深圳市为例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进行了相关预警和预测。

经济学角度分析,住房可以视为一种商品,然而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房地产业发展与其他普通产业的发展相比,具有自身特点。Hu Yucun建立的香港城市住宅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更多的是考虑住宅产业的商品属性,从供求关系展开,不同与之前论述的区域发展政策的多重反馈回路模式,关注于住房的供求、土地的合理高效实用和投资前景是其最主要的特征。而Huang Fulai也是在此基础上结合了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经济形势进行分析。(www.xing528.com)

住房子模型是城市更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以上的思路不尽相同。由于以上学者以住房为系统边界,单独研究住房,可以考虑和纳入系统的因素比较全面;而城市更新系统中,住房是包括在经济子系统内的住房子模型,为避免系统的冗长并抓住主要的旧城住房发展因素,子模型主要考虑的是以常住人口和拆除速度为基础的供求关系的反馈回路,同时兼顾考虑住房投资因素。这样处理,既兼顾旧城社会的特点,将住房子模型与其他子模型相联系,又能简化模型并减少预算时间。

(3)基于投入产出反馈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模

基础设施同时具有社会基础结构、公益服务和物质生产等多重城市属性,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具有不同的特点。Kim Hin David Ho等以香港为例,探寻港口面临多个竞争者压力之下吞吐量的结构动力机制,建立了港口动态行为模型(DPPM)以持续升级和更新港口基础设施。Xu Honggang等(1998)在对中国高速公路研究后发现,质量和进度及其监控机制的缺乏是导致建设成本普遍增加的最主要原因;从项目管理的观点,建立一个针对成本超支的公路建设项目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其中也包括反映投入产出率的子评价模型。王其藩(1999)等在对长江流域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问题长期研究后,通过综合投入产出分析,建立了基础设施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克服了经济学家对基础设施研究中缺少具体定量分析和各专业领域工作者缺乏考虑各领域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性缺陷,对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进行了综合定量分析,提出了发展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社会和环境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综合建议。

可以看到,基础设施涉及种类多,各学者的具体研究对象也不一样,但众多研究都关注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关系,一方面是由于基础设施的投入巨大,另一方面这也表明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效率是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最主要的循环回路。如Kim Hin David Ho对港口建设投入产出效率的分析建立在竞争者分析与自身吞吐量的预测技术上,Xu Honggang对高速公路的发展建设更是以项目管理的观点关注项目成本控制,而王其藩等建立的基础设施系统动力学模型不仅关注经济效益,同时社会环境效益也成为主要的考量要素。

具体到城市更新系统,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对于旧城经济社会复苏有着很大作用,但旧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包罗万象,只能关注特定某方面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因此,针对城市更新系统,本研究将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划分开来,在操作上将环境基础设施归入环境子系统,住房建设等归入住房子系统,商业和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投入产出关系分别归入商业和旅游子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