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西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际来看,当前,学校层面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制定一个完整的、具有清晰明确的操作要领的“学校教学工作诊改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指导教学诊改的施工图,须明确工作思路、机制、任务、方法步骤、措施及要求等。按理说,有了这些内容来指导学校教学诊改应该没有问题。但经常可以发现,学校制定了“实施方案”,教学诊改工作实施依然思路不清、路径不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许多学校的“实施方案”过于宏观,未能充分厘清实施流程。从施工蓝图的角度来看,科学设计教学诊改的流程是编制“实施方案”的关键和要害。所谓教学诊改的流程就是教学诊改推进的实际工作过程,包括诊改工作的各个环节、每一环节的工作步骤和工作程序。流程可以确保工作的规范性和有序性,防止出现混乱和工作中的推诿、扯皮、内耗等。教学诊改工作流程要注意厘清任务流向,即教学任务的传递方向和次序,确定任务交接的标准与过程,另外还要明确流程内部的协调与控制机制,使工作流程符合客观规律的一般逻辑。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工作的总流程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对照目标、分析现状、寻找差距、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照学校发展形势、制定改进措施、安排实施、进行效果评价,如此循环往复。“实施方案”应该把这个工作流程上每一个工作环节的任务时限、工作标准、检查反馈、监测控制等交代清楚,让承担任务的人明确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效果怎么评判,下一步向谁交接等。
其次,要完善学校教学诊改的制度、目标和标准体系。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来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在学校这个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里,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两个个体元素。为了保障学校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学校应当制定一套完整的规范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准则,这些准则就是制度。制度建设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性政策规范。“目标”的概念大家不难理解,目标是指个人或群体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它是诊改发现问题的源头,也是“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的逻辑起点。我们讲教学诊改的本质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这里的“问题”简单理解就是现状与目标之间存在的现实差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没有目标就无所谓问题,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方向。教学诊断就是通过现状和目标的比较来发现问题和偏差,从而产生解决问题、消除偏差的愿望,再将其转化为学习、创新和改进的动力。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比较,一切任其自然,诊改就成了无源之水。现实工作当中,一些学校之所以找不准诊改起点,关键是不清楚诊改目标设置的价值所在。我们强调要把目标体系作为诊改的基础,主要考虑到不同的学校主体所处的发展状态,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各有不同,教学诊改的内在需求、工作着力点也必然千差万别,确定诊改目标的过程,本身也有一个梳理现状、厘清思路、规划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过程。需要实施主体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通过比较分析,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互衔接的教学工作目标,共同支撑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制定各层次目标的过程如果不考虑个体差异,不动员组织所有诊改者共同参与,仅限于几个人关在办公室形成一个覆盖所有专业、课程、老师、学生的目标体系,无异于刻舟求剑、削足适履。
教学诊改上所说的“标准”,它是作为衡量教学目标的标尺出现的,是目标本质特性的显性表现。在教学诊改实施之前,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谈标准往往局限于评估类事项。目前,职业学校在构建标准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谁来构建标准的问题,二是究竟构建什么样的标准才是适合学校教学诊改需要的。从标准和目标的关系不难看出,建立和目标相契合的标准是目标设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也就回答了应当由谁来建立标准的问题。那么标准到底是什么?与目标是什么关系?教学诊改所说的目标和标准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相对于某一层面的发展目标,标准是工作的基本要求,也可以理解为是工作的底线或者规范。如专业建设标准,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资源保障等方面应当有“底线”标准,也就是最基本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依据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厘清学校教学质量监测的“8字螺旋”运行。“8字螺旋”运行是实施教学诊改的核心,运行的起点是两链:目标链、标准链,从起点开始,由静态和动态两个螺旋叠加而成。(www.xing528.com)
所谓静螺旋指的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打造好“两链”并形成具体的计划,这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制定阶段,即“计划”(Plan)阶段;而组织、实施是目标“执行”(Do)阶段;经过一段周期,需对目标执行情况进行“检查”(Check),这就是诊断阶段;最后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激励、学习,并找到改进、创新的措施,可以概括为“处理”(Action)阶段,也就是改进。这样一个完整的逻辑过程就是质量管理上著名的“PDCA管理循环”。从“目标”开始,在实施后诊断与改进,通过激励产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形成改进措施和更高层面的实施方案,实现比较全面和深刻的改进。
所谓动螺旋指的是在质量生成过程中,也就是工作“进行时”,根据实时监测到的数据,及时发出预警并适时跟进调控、改进的过程。“进行时”的改进一般不涉及目标、标准的调整,主要是对执行计划路径、方式方法的调整。两个螺旋相交于“计划—组织—实施”环节,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互联互动、缺一不可。建立“8字螺旋”,并让“动、静两个螺旋”动态螺旋式运行,就是教学诊改的过程性质量监测。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学校要找准“8字螺旋”的运行主体,聚焦关键要素、明确诊断信息节点,营造动力机制,保障质量管理的有效运行。
最后,根据“8字螺旋”运行规律建立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即时、原始、动态采集、收取、清洗整理、分析数据,反馈监测信息,校正教学偏差。数据管理系统是质量管理体系重要的支撑,也是教学诊改起始阶段的三大重点任务之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质是推进学校管理走向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的追求,在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如此发展的今天,学校教学质量管理需要也必须实现信息化大数据的支撑,建立教学业务、学校综合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整合集成的信息化平台,充分提高数据采集、加工、预警、挖掘、决策分析的效率。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测手段,要对现行的教学诊断点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和诊断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根本办不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