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同时展开的教学诊改工作,从近三年来的实践效果来看,显然与当初的设计初衷有一定差距。整体而言,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诊改工作要比中等职业学校推进得快,效果也更加明显。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工作目前尚存在着实施主体自觉意识普遍不强,许多地方、学校未将教学诊改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安排,顶层设计尚不完善等问题,尤其是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长期以来教学制度缺失,教学管理方式方法简单,质量意识不强,开展教学工作自我诊改的基础条件、资源支持和实施能力有限,致使教学诊改工作开展缓慢,成效不大。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际,正确把握教学诊改的基本原则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学诊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既是教学诊改的工作原则,也是指导学校开展教学诊改工作遵循的基本依据。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工作原则,可以提高诊改工作成效,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防止和纠正我们在实施教学诊改工作过程中的路线偏离,避免在工作实践中走弯路。
“需求导向”体现的是问题意识,因为诊改是以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目的的。发现教学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改进工作的措施,并有效改进是教学诊改的目的所在。解决问题永远是教学工作的最大需求。坚持需求导向实际就是坚持问题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教学诊改的过程当中,必须始终立足于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这也正是教学诊改和教学评估检查的最大区别。如果说教学评估更多的是呈现教学成绩和经验,那么教学诊改则是主动暴露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学诊改在自我诊断阶段应该更加关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存在和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复核工作也应该更加关注诊改主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看诊改主体在问题诊改过程中对问题找得准不准,制定的改进措施和方案是否有效,诊改的效果到底怎么样,而不是对学校教学成绩和实际教学现状评头论足。
“自我保证”强调“我”的主体地位,强调从“我”做起的极端重要性,这个“我”指的是质量生成的主体,主要包括办学者和管理者。在学校内部,主要是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员工)、学生这五类主体,这一点尤为重要,也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工作存在问题最突出的地方。一些学校教学诊改进展缓慢,根本问题是缺乏教学诊改的自觉意识,习惯了被动接受,习惯了将“完成任务”作为工作的终点,一些周期性、经常性的工作常常因此而“越做越疲”。坚持教学诊改的“自我保证”要求教学诊改的实施主体——学校要强化教学诊改的行动自觉,增强教学诊改工作的主动性,把教学诊改理念置于学校质量管理之上,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实现学校教学工作时时有诊改、处处在诊改的局面。(www.xing528.com)
“多元诊断”明确了诊改的方式方法问题,体现的是现代质量控制理念。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诊断的“多元”性:一是从诊改本身来看,“多元”至少体现了学校自我诊改和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复核两个环节,实施主体包括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两个层面;二是教学诊改参与者的“多元”性,从学校自我诊改来看,参与诊改者既包括了学校师生,也包括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企业人员、家长以及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人员。即使教育行政部门的复核从专家组成来看,也应该是多元的,同样需要企业和社会第三方的参与。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诊断的“多元”性应该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尤其是学校层面,应该建立相对稳定的、长期参与的教学诊改专家队伍,经常性地围绕学校教学工作开展诊断,这是实施教学诊改必须坚持的工作方法,也是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必须坚持的思想观念。
“重在改进”明确了教学诊改工作的目的所在。如果把“教学诊改”比作“治病疗伤”,那么大夫诊断、检查的过程都只是诊断环节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患者按照大夫开具的处方用药治疗,最终达到疾病治愈。对于教学诊改来说,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开展教学诊改的唯一目的,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善于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和方案,善于有效实现问题改进,这才是教学诊改的价值追求。
从陕西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实际来看,各学校在准确把握“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工作原则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校教学工作的现实状况,在实施教学诊改之初,勿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应该把诊改工作聚焦在教学这个学校工作的核心上,围绕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建立制度机制,完善目标标准,搭建数据平台,实施质量监测、预警与控制,在教学工作诊改形成成熟的做法之后,总结提升诊改经验,进而把诊改工作向学校工作的其他方面拓展延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