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从2001年的114万人增至2018年的820万人,预计到2019 年将达到860 万人,如图1-1 所示。因此从数量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确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举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
图1-1 2001—2019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1.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
产业结构没有调整到位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主因,因为当前我国第一产业的农业部门还是低层次的垦殖,对大学毕业生的容量极为有限。农业是艰苦行业、基础产业,目前尚属科技含量较低的弱质产业。而且根据我国目前劳动力资源发展状况来看,越来越多的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工成为流动人口大军,正在不断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化。
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加工业由于结构性供大于求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比例偏低,部分地区经济结构过分依赖外向型经济等结构性问题的存在,致使就业岗位数不增反减。第三产业虽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场所,近年的增长速度也较快,但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吸纳新增人数特别是高端人才的能力有限,不足以解决其他产业转移和大学生新增人员。因此,就业岗位的提供关键在于产业结构合理化。这也是解决大学生及整个社会就业难的核心问题。(www.xing528.com)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差别大,各种资源不相同,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原因,长期形成了双重的城乡二元结构(即城市发达、农村落后),在经济上存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二元结构的同时,也在户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社会体制方面的二元结构,这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问题突出。总体而言,我国东部地区最发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落后。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全国各类高级专家有75%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占21%,西部仅为4%。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不足百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1/10。人才流失、断层问题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无法形成“洼地效应”,造成恶性循环。在城乡二元化体制作用下,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社会保障乏力、发展机遇欠缺,导致大量农村毕业生不愿回到农村,进而加剧了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大学生就业呈现“倒金字塔”状况。正是由于我国的区域差别巨大,大学生在择业时普遍期望在大城市、东部地区就业,而不愿意到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就业,这样,大城市、东部地区人才济济,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处于失业状态;而在中西部及广阔的农村地区急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却不愿问津,就形成了区域差别型结构性失业。
3.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1973 年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 年的9.8%提高到2019 年的59%,提前实现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在我国每10 个18~22 岁的年轻人中,就有4 个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美国从1901 年开始,用了约40 年才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日本大约在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中期才完成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过渡;英国也在这个时期走完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程。中国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走完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