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已隆冬,漫天大雪。
飞舞的雪花笼罩着雄浑的周原大地。
曲折的山路上,一支由四五辆拉货马车组成的车队艰难地行进着。马车上,装载着满满的柴火。车队之后的雪地上,留下了一行行深深的车辙印迹。车辙印迹连绵不断。
领头的车夫,看着越来越近的姬氏庄园,扬鞭催马。车队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姬氏庄园的大门已近在眼前。
屋内,生着火盆。火盆中燃着的木炭,虽然没有冒出熊熊的明火烈焰,但其散发出的内在热量,却也使得屋内暖意融融。
伊人独自一人正在桌前扒拉着算盘,翻看核对着桌面上的账簿。
“太太,送柴火的到咧!”门人走进屋内报告。他的身后,跟着那个领头的车夫。
伊人显然感到有些意外,但仍热情地招呼着车夫。
“这大冷的天,一路上辛苦了。先坐下烤烤火吧。”
说着,伊人转身又对那个门人交代道:“快去给车把式们熬点姜汤,多放些红糖,每人喝上两碗,热热身子!”
门人答应着转身离去。
伊人这才抱歉地向车夫问道:“我家老爷有事出外,不在府上。他临走前,没有说过买了柴火的事呀。你们是……”
车夫背转过身,摘下了遮盖住大半张脸的皮帽子,又取下了化装用的假胡须,慢慢转回身去。
“怀远?……怀远娃!”伊人惊喜地叫出声来。
“娘!娘……”怀远扑到了伊人怀里。
伊人紧紧搂住儿子,但又很快将其推开,关切地上下检查着他的身体是否有伤。随后,伊人又去摸了摸怀远的左前臂:“你这儿的枪伤怎么样了?”
怀远有意大幅度地活动着左臂:“早就好了,啥也不影响!”
伊人急切地发出询问:“你……你们的情况咋样咧?这一向儿各种不好的消息满天飞,你爹和我急得呀……”
“娘!这些话咱回头慢慢说。外面那些马车的柴火堆下,还有我们几个负伤的同志哩!先把他们安顿好再说。”怀远迅即站起身,向屋外走去。
是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还很弱小。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陕北清涧起义、东府渭华起义先后爆发,先后失利。但革命浪潮总是此起彼伏,滔滔不绝。一次起义的暂时失败,即意味着下一次起义的蓄势待发。
怀远他们东湖会议所决定的陕甘边界兵变起义,在敌人重兵围剿之下,寡不敌众,兵败失利。根据组织的决定,怀远将率起义部队余部转战陕北。出发之前,怀远打算将几名伤势过重、不便随队行动的伤员就地安置疗伤。依靠谁来安置这些伤员呢?他首先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
怀远、柳管家护送着包括郭复礼、白学才在内的五六名伤员,冒雪来到了姬氏庄园。在伊人的照料下,伤员们被迅速送到了温暖的房间内临时安置。
伊人回到了自己房内,站在火盆旁,紧张地搓着双手,不时向屋外张望着。
怀远挑帘而入。伊人连忙迎上前去。
“先这样临时安顿吧。这地方不安全,三天两头有人上门来盘查哩!指名道姓要追查你的下落!”伊人向儿子说明情况。
“娘!我们这次起义,因为环境险恶,兵力悬殊,未能取得胜利。但我们不会屈服、不会退缩,还将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怀远一副不屈不挠的神情。
伊人鼓励地说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么!只要你、你们好好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怀远深情地感恩地握住了伊人的手,心里的话一吐为快。有些话不及时说出来,也许一辈子就再也没有说的机会了。
“娘!我一直庆幸自己能有一个你这样深明大义的好娘!记得我小时候,曾经怕黑……。十多年前,就在土匪抢劫姬府的那一天夜晚,是娘给了我勇气,也给了我铭记终生的教诲。”(www.xing528.com)
那天的夜晚,儿时的怀远脱口而出:刚才娘说了,只要心里想着灯笼是亮的,再黑的天也不会害怕了。那是他第一次开口称呼伊人为“娘”,尽管是不自觉地脱口而出,但却是发自他内心深处对“娘”的感受。
“娘的话,孩儿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是啊!只要心中有着光明的理想,坚持向着光明前进,就一定能够战胜黑暗!冬天之后,不就是春天吗?”怀远如今有着更多的感慨和更深的领悟。
伊人由衷感叹着:“孩子!你,你们,比你爹你娘这一代人看得远呐!”
“娘,我爹昨日动身外出,是贾明同志约见他。为了安全,地点选在了周公庙。可惜孩儿这次回家,不能见爹一面了。”怀远十分遗憾地说着。
伊人不舍地问道:“你不能在家多住几日么?”怀远叹了口气:“山上还有百十号弟兄等着我哩!安顿好伤员,立马我就得走。只是我爹不在,这伤员们的事……”
伊人果决地做出了安排:“把伤员通过暗道转移到城里姬家大院安置养伤!这事娘就能做主,暗道通口我也清楚。你就放心吧!你爹回来,也会赞成这个安排的。”
怀远依依不舍又有些感伤地望着伊人。
“娘!孩儿已经长大成人了,非但未能在父母身边承欢尽孝、晨昏侍奉,反而远走高飞,只是把这些麻烦、这些危险、这些忧念留给了爹和娘了。”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知道,你们现在的奋斗和牺牲,都是为了咱周原、咱中国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么!”伊人充满憧憬地说着。
“娘!”怀远感动无语。
“娘能问一句么?你和山上等你的百十号弟兄,离开周原,准备去哪儿?”伊人小心翼翼地问道。
“陕北。那儿有我们的红军和根据地。”怀远手指远方。
庄园门外。便衣化装的怀远和柳管家,乘马离去。骑行不远,两人再次转身向依然立在门边送别的伊人挥手告别。
远去的双骑背影。
依门孤立的伊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转战,怀远他们终于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与自己的战友胜利会师了。
冬日阳光照耀下的陕北高原。
山峦起伏,沟壑纵横。
山沟里,经过长途跋涉的怀远们,虽然几近弹尽粮绝,但整支队伍依然斗志昂扬地顽强行进着。
山坡上,另有一支红军部队迎面而来。山坡上的红军战士们不停地向山坡下的怀远们招手示意。
两支队伍在山坡处胜利会合。两支部队的战友们相互激动地握手、拥抱。
柳管家喜悦地笑着,悄悄擦去眼角激动的泪花。怀远沉毅的目光望向了远方。
冬日骄阳,军旗猎猎。迎面招展的军旗上,清楚注明着“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
几十年后,作家姬怀真顺着当年怀远他们兵变起义失败后艰苦转战所走过的道路,沿途采访探寻革命历史的痕迹。在兵变起义纪念馆里,她看到了这面军旗。当然,这只是一面展览所用的复制品。怀远当时所看到的那面真正的军旗,后来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被打得弹痕累累,裂成了碎片。怀远和战士们庄重地将其埋在了黄土高坡之下。怀远他们后来又有了新的部队建制、新的番号军旗。
在采访探寻过程中,作家姬怀真听到了许多许多有关哥哥姬怀远的传说。这些传说中的一些细节真伪,已无法找到当事人自己求证。因为哥哥姬怀远已经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捐躯了。和他一起牺牲的,还有一位姓柳的警卫营营长。作家姬怀真相信,为掩护哥哥怀远而牺牲的柳营长,一定就是自己小时候心目中的那位“绿林好汉”。
整个采访探寻过程中,始终未能找到一张哥哥怀远身穿革命军队军装的照片,这使作家姬怀真深感遗憾。如同无数英烈一样,怀远们的光辉形象即使没有物质的照片传世,同样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在作家姬怀真心目中,哥哥怀远的眼神坚毅果敢、睿智机敏,还有一张永远长不大的“学生娃”般的年轻俊朗的脸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