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方墓志较为清楚地记载了萧茂本及妻王氏卒、葬的时间、地点。《萧茂本墓志》云“言归洛邑,途次荥阳……以太极元年岁次壬子四月廿六日终于郑州荥阳县界京城里之宾馆也,享年七十有七。即以其岁先天元年十月丁酉朔廿五日辛酉,自河南会节坊宅迁厝于洛阳北山,礼也”。《王氏墓志》云“太极元年四月考终于郑州京城旅第。延和元年十月归厝于洛阳邙山……开元十六年十月七日,奄终于长安怀远里,春秋七十有七。即以十七年二月二十四日,迁袝于邙山先茔,礼也”。由志文记载可以看出,萧茂本是在任沂州司马后或因致仕的原因,在去往洛阳途中卒于荥阳县界京城里,后归于洛阳会节坊并葬于北山。王氏则在此十六年后卒于长安,但最后也葬在洛阳北山。且由年龄及卒年推断,萧茂本卒在太极元年(712),时七十七岁,当生于太宗贞观十年(636);王氏卒在开元十六年(728),时七十七,当生于高宗永徽三年(652)。
关于葬期,《萧茂本墓志》云“太极元年……四月”卒,“即以其岁先天元年十月”葬,而《王氏墓志》则云“太极元年四月”卒,“延和元年十月”葬。由此可以发现,两方墓志虽然在卒期上一致,但葬期的年号却不同。
《资治通鉴》卷二一〇云“(正月)己丑,赦天下;改元太极……(五月)辛巳,赦天下,改元延和……八月,庚子,玄宗即位,尊睿宗为太上皇……甲辰,赦天下,改元”[37]。由此可知,太极、延和、先天三个年号均实行于公元712年,不同的是,前两个都是唐睿宗的年号,而先天则为唐玄宗的年号。李隆基在景龙四年(710)六月壬午即改元唐隆的同月发动政变,杀死韦后、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后,拥其父李旦再次登基,并在睿宗登基的第三年即712年又受内禅为皇帝。在这一年中,睿宗先是改元太极,后在五月改元延和,同年八月玄宗登基后又改元先天。据此可以判断《萧茂本墓志》所在葬期是正确的。
但《王氏墓志》既然撰写于开元十六年,为什么会在玄宗已经即位、改元先天的十月仍然写成“延和元年十月”呢?撰写者因时间之故有所遗漏固然可能,但似乎也可从撰写体例的角度解释。《春秋公羊传·文公九年》云“缘终始之义,一年不二君”[38],虽然讲的是君主之位相继、交接的道理,但仍然可以从“一年不二君”得到启发。《史记·六国年表》在各国实际亡国下一年份的格子里书写“秦灭某国”,与古人对逾年改元法的理解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即因旧君主在当年尚统治彼方一段时间,故不以该年作为新国王君临此地的始年。由此可知,虽然公元712年事实上已有“先天”这一年号,以作为玄宗继位的标志,但在历史记载的“书法”中,还是会因为撰者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出入。(www.xing528.com)
关于卒地,两方墓志均记载为“京城里之宾馆”“郑州京城旅第”,仅具体称呼略有不同,说明唐代的“宾馆”不仅限于京师,在地方州县甚至里这一地方行政单位也都有设置,其职能应该就是供官员及家属往来歇息之用。萧茂本卒于郑州之后,先是回到了洛阳会节坊,并在近半年后迁葬于洛阳北邙山。据此可知,萧茂本一支的兰陵萧氏当在洛阳会节坊有固定居所。前引萧愉之女萧博墓志,萧博虽嫁王氏,亦卒于会节坊,其祖父萧茂本亦娶王氏,但一为琅琊王氏,一为太原王氏,但并不排除唐代王氏聚居一地,而萧茂本一支则与其多有通婚的现象[39]。除此之外,唐代兰陵萧氏的众多分支也都聚集在长安、洛阳两处[40]。同为萧岩之子的萧瑶、萧胜就是明显的例子。萧胜作为萧岩的第十三子,死后葬于长安之万年县,而萧瑶却葬于洛阳北邙山,萧瑊一支亦同。
据《惠源比丘尼志铭》载,惠源为萧瑀之孙女,与萧茂本同辈,死后以世俗之礼葬在长安少陵原[41],而萧茂本墓志所载其夫妇二人皆葬洛阳北邙山,且志文有“先茔”一词的描述,很可能萧瑊、萧嗣宗均葬在洛阳。志文所云“自河南会节坊宅迁厝”,那么会节坊也很可能就是萧瑊一房的居所所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兄弟的萧瑶、萧胜二人,前者墓志云“权殡于洛阳之邙山”,后者墓志却记为“窆于万年”,可知萧岩子辈虽然分葬长安、洛阳两处,但应是以京兆万年为主;至萧岩曾孙萧茂本时,墓志已书为“迁厝于洛阳北山”,其妻王氏墓志亦记为“迁祔于邙山先茔”,应该是萧瑊一支数代居、葬洛阳,已经不再以长安为最终的归葬之地了。至于萧瑶一支的居、葬情况,由于史料缺乏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兰陵萧氏齐梁房衍岩支在亡国之后先迁到了长安,并以万年作为祖茔,后各支分居两京,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先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