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史专辑:神龙政变史料探析

唐史专辑:神龙政变史料探析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清明多在二三月之间,其日期距发生神龙政变的正月甚远。据墓志,可知此次针对张易之的行刺是由王同皎与桓彦范共同谋划,并由王同皎具体部署。实际上,王同皎亦期冀通过政变获得拥立之功,这从墓志所载政变前其与桓彦范“相对潸然,遂定匡复之记”即可窥知一二。换言之,也正是因为同皎及时挟太子于玄武门指授诸将,才使政变的预期目的顺利实现。

唐史专辑:神龙政变史料探析

由于《则天实录》已佚,制作于景云二年(711)的《王同皎墓志》应是目前所知成文最早,且详细记载武周末年朝局的文献资料。志云“张易之及弟昌宗共利颠颐,倶承先比,居中专制,朝右慑伏”,这无疑真实反映了武周末年“二张擅政”的史实。《资治通鉴》载:“许州人杨元嗣,告‘昌宗尝召术士李弘泰占相,弘泰言昌宗有天子相’。”[23]志文所谓“奇家者或谓昌宗面有天子相”即指此事。志文又云:“御史中丞宋璟露版奏其事,上不报,朝廷危惧,坐虑倾夷。”据载,宋璟、桓彦范等以二张谋反为由屡次上奏,极力要求诛二张[24]。然学界多认为二张并无谋反的征兆与证据,“二张谋反”毋宁说是反对者制造的政治舆论,并实际折射出“拥李派”[25]朝臣与二张之间的激烈矛盾[26]。此外,宋璟初奏二张谋反时,则天并未同意审鞫二张,志文所云“上不报”即指此事。后经宋、桓等人屡次上奏,则天虽勉强同意鞫二张,但最后仍找借口赦免之。志文又云“奸臣贼子潜而附离”,按神龙政变后,朝官房融、崔神庆、崔融、李峤、宋之问等皆坐二张窜逐,凡数十人[27],传世文献与墓志可相印证。

志云:“属火见春季,天下寒食。太原旧俗,人重相延。公因召御史中丞桓彦范至宅……相对潸然,遂定匡复之计。”按此记载,王同皎邀桓彦范至宅应在神龙政变前夕,即神龙元年(705)正月。据学者研究,唐代寒食节固定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节前一日或两日[28]。而清明多在二三月之间,其日期距发生神龙政变的正月甚远。虽汉魏时寒食曾有长达105日之久的记载[29],然笔者翻检唐代史籍,未见一例正月寒食的文献记载,故着实不解所谓正月“火见春季,天下寒食”的含义,此处存疑待考。

志云:“寻以谯王重福娶易之甥为妃。公忖其亲迎之霄……乃阴结刺客……会易之不出,其事遂寝。”正史未载此事,兹可补史之阙。据墓志,可知此次针对张易之的行刺是由王同皎与桓彦范共同谋划,并由王同皎具体部署。众所周知,在长安四年(704)的两次“二张被鞫”事件中,“拥李派”朝臣先后以二张诸弟坐赃及“二张谋反”为由,欲寻求用法律途径诛二张,但二张始终因获得则天的庇护而安然无恙[30]。在此情境下,“拥李派”朝臣只能付诸武力行动,王同皎的这次谋刺应是一种冒险性尝试。须注意的是,张易之在外甥成亲时却未露面,此事颇不符合常理。不过,联想到二张此时与“拥李派”朝臣的关系已极为紧张,易之似已意识到“拥李派”的敌对态度,并察觉到潜在危险,遂未敢外出。由于“易之弟兄并宿于中禁”,且极少外出,这在客观上也促使只能通过宫廷政变来诛杀二张。

关于谯王李重福娶张易之甥一事,《资治通鉴》载:“左散骑常侍谯王重福,上之庶子也;其妃,张易之之甥。韦后恶之,谮于上曰:‘重润之死,重福为之也。’……又改均州刺史,常令州司防守之。”[31]按大足元年(701),李显子重润(韦后出)因与妹永泰郡主、妹婿武延基窃议二张,而被则天下令杖杀[32]。而据墓志,谯王与张易之甥成婚是在神龙元年(705)正月,可见所谓谯王告密一事确系韦后诬构无疑。如前所揭,李显子女虽为则天杖杀,但却与二张脱不了干系,武则天令谯王娶易之甥为妃,且将成婚时间选在政治氛围极其紧张的神龙元年正月,其用意就是欲通过联姻的形式来缓和太子与二张的关系。但由于双方积怨太深,矛盾已难以缓和。

继之,政变前王同皎与张柬之、桓彦范等谋曰:“凝阴初履……今岁泊乙巳,月栖丙寅,三门具,五将发……此汉执韩信,隋拘杨谅之筭也。应断不举,便有害成。”这段文字描述多与兵法有关,其大意为:同皎劝张、桓等人应果断把握诛二张时机,当机立断。张、桓等人将诛二张与汉诛韩信、隋诛杨谅相提并论,意在为政变谋求合法性,并寻找历史依据。还需特别注意,依天干地支纪年月,神龙元年正月应为乙巳年戊寅月,故志文中的“月栖丙寅”应为误刻。(www.xing528.com)

志云:“公与张、桓等矫发北军虎士。”按北军指北衙禁军,史籍未云是矫制,志文可补之。由此可知,桓彦范、敬晖等任职禁军的时间较短,尚不能有效掌握禁军,故仍需矫制发兵,这也与景龙政变时节愍太子重俊矫制发羽林军的情况相同[33]。若此,则史籍所云之“奉太子令”[34],只不过是政变时张柬之等人的托词而已。志文所云“会于玄武门”,是指政变时王同皎等人挟太子至玄武门一事,《资治通鉴》云:

(正月)癸卯(二十二日),(张)柬之……遣(李)多祚……驸马都尉安阳王同皎诣东宫迎太子。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愿殿下蹔至玄武门以副众望。”太子曰:“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得无惊怛!诸公更为后图。”……同皎扶抱太子上马,从至玄武门,斩关而入。[35]

史载,政变前桓彦范与敬晖一同谒见太子李显,“密陈其计,太子从之”[36],那么为何此时太子又要拒之呢?黄永年先生指出神龙政变的最初目的应是诛二张,而张柬之等人则不满足于此,欲进一步逼迫则天退位,以获得拥立之功[37]。实际上,王同皎亦期冀通过政变获得拥立之功,这从墓志所载政变前其与桓彦范“相对潸然,遂定匡复之记”即可窥知一二。由于太子对逼迫母亲退位犹豫不决,作为女婿与东宫属官双重身份的王同皎,在此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换言之,也正是因为同皎及时挟太子于玄武门指授诸将,才使政变的预期目的顺利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