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和姓纂》中对陈氏条的脱误:唐史论丛(第28辑)成果

《元和姓纂》中对陈氏条的脱误:唐史论丛(第28辑)成果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姓纂》陈氏“河南望”条载:《官氏志》,侯莫陈氏改为陈。据《姓纂》体例,陈贺略条应提行单列。《姓纂》另有“侯莫陈”氏条载未改姓之侯莫陈氏人物,可见虽然同出一源,但《姓纂》其实将之视为两个姓氏分开叙述。侯莫陈相在北齐封王,其显赫家世可见一斑,《姓纂》只字不提不符合常理。

《元和姓纂》中对陈氏条的脱误:唐史论丛(第28辑)成果

《姓纂》陈氏“河南望”条载:

《官氏志》,侯莫陈氏改为陈。后魏汾州刺史、长蛇公陈绍;生弘,唐泉州刺史。龙川公陈贺略,端州首领也。[5]

岑仲勉、郁贤皓、陶敏等先生对此段文字未有厘正,但细细推敲之下仍有疑窦。首先,“唐泉州刺史”不应联上文“生弘”,而应联下文“龙川公”。从时间上看,后魏之人生唐代为刺史之子,未免年岁太长。岑校疑陈贺略即陈智略,武德四年(611)八月以大将军为岭南道行军总管,封合浦县公。他既然为岭南端州豪酋,自然不是漠北鲜卑族裔侯莫陈氏所改。陈智略为岭南道行军大总管时,泉州(称丰州)即属岭南道,在此前后他为泉州刺史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陈智略以端州酋豪领泉州亦在情理中,故“泉州刺史”当下连“龙川公陈贺略”。据《姓纂》体例,陈贺略条应提行单列。

再来看《姓纂》的前段文字:“《官氏志》,侯莫陈氏改为陈。后魏汾州刺史、长蛇公陈绍;生弘。”《姓纂》另有“侯莫陈”氏条载未改姓之侯莫陈氏人物,可见虽然同出一源,但《姓纂》其实将之视为两个姓氏分开叙述。北朝胡姓多经过改姓、赐姓、复姓过程,所以同出一源而姓氏各异,不同族源而冒同一姓氏的现象普遍。但谱学发达,当时对于改汉姓者和恢复胡姓者本为同族的认识还是比较清楚的。北朝以来史籍所载侯莫陈氏主要有侯莫陈悦、侯莫陈相及侯莫陈崇三系,都未见有以陈氏相传者,或是史书改姓、复姓相蒙之缘故[6]。陈绍一系究竟从何时开始以陈氏行世,不得而知。

陈绍曾官汾州刺史,爵长蛇公。按长蛇县北魏初为镇戍,魏末孝昌二年(526)始设县[7]。若陈绍为长蛇公,定在此后。侯莫陈悦、侯莫陈崇、侯莫陈相三大家族,都活跃于这一时期。侯莫陈悦因为杀贺拔岳,为宇文泰反攻,身死族灭,后世不显。侯莫陈崇家族在东西魏分裂之后,随宇文泰入关,成为关陇集团核心层。此系人物众多,《姓纂》记载世系颇详,如今新出墓志亦可互证,若陈绍为这一系人物,不应了无痕迹。因而陈绍最有可能存在于侯莫陈相一系中,其本传载:(www.xing528.com)

代人也。祖伏颓,魏第一领民酋长。父斛古提,朔州刺史、白水郡公。……出为汾州刺史。别封安次县男,又别封始平县公。天保初,除太师,转司空公,进爵为白水王,邑一千一百户。……武平二年四月,薨于州,年八十三。[8]

据大业七年《□睦墓志》载:“大齐白水王,情贪俊□,延为记室之宾;意慕敦深,赠□左箱之弼。”赵万里以为此“白水王”即侯莫陈相[9]。侯莫陈相在北齐封王,其显赫家世可见一斑,《姓纂》只字不提不符合常理。从侯莫陈相传可知,他在东魏曾为汾州刺史,这与《姓纂》“后魏汾州刺史、长蛇公陈绍”有四个共同点:同为侯莫陈氏(陈氏),同在后魏(东魏)时代,同在长蛇县设置之后,都曾为汾州刺史。据此已基本可以确定二者为同一人。但陈绍和侯莫陈相名不同,这如何解释呢?一种可能是《姓纂》有脱文、窜文或讹误,这是《姓纂》中常见的情况;另一种可能是侯莫陈相改汉姓汉名,文献所出不一,或名、字并行,或胡、汉相蒙,相似的情况在后文侯莫陈崇一系也出现过[10]。《北史》详录侯莫陈相之子孙:

次子晋贵,严重有文武干略,袭爵白水王,武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梁州刺史。归周,授上大将军,封信安县公。子仲宣,太常丞。子弘颖、弘信,雍州司士参军。子行方、行俭、行恭。[11]

《北史》多采谱牒而成,所以会有上面那样的叙述方式。《姓纂》亦多采家状谱牒,其承《北史》之文往后记录侯莫陈相一系最有可能。侯莫陈相之曾孙有“弘颖、弘信”,当已进入唐代,可能就是《姓纂》中陈绍之后所见之“弘”,《姓纂》脱误一半;或者另有其人,笔者疑其为唐代著名画家陈闳[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