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隋志》著录的“某州诸姓谱”外,《古今姓氏书辩证》(下简称《辩证》)也保存了两条很可能与隋代州郡姓谱相关的记载。《辩证》“司马”姓条曰:
隋唐间,旧定河内五姓,以司马氏为一门。贞观中,定怀州河内七姓,其一司马氏。[24]
《辩证》“游”姓条曰:
隋时间,(游)与戴、商、盛,又为广陵四姓。[25]
“司马”姓条将“隋唐间,旧定河内五姓”置于“贞观中,定怀州河内七姓”前,“定河内五姓”很可能在隋朝。“游”姓条之“隋时间”,钱熙祚校《辩证》认为当作“隋唐间”,比照“司马”姓条,此处定“广陵四姓”可能亦在隋朝。对比上引S.2052《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辩证》载“河内五姓”“广陵四姓”,亦当依据类似的隋代简谱。台湾学者毛汉光即认为《辩证》载“广陵四姓”出自“隋谱”[26]。
这种条列各郡著姓的简谱,唐代遗文颇丰,既见于《辩证》和《太平寰宇记》征引,又有敦煌文本存世,例如上引S.2052《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根据传世文献著录和敦煌文本题目,这类谱牒一般题作“郡望氏族谱”或“姓望氏族谱”[27]。池田温对此做了极其详尽的考察,名之曰“郡望表”[28]。因其仅条列各郡著姓,不载谱系,本文称之为“姓望简谱”。《通志·艺文略》将这类简谱也置于“郡谱”类[29],再考虑到其条列各郡著姓的特点,亦将之纳入“州郡姓谱”中。(www.xing528.com)
“姓望简谱”早在北魏即已出现,例如《辩证》引北魏《太和姓族品》佚文,即与上引S.2052《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形式相近[30]。至于北周、北齐和隋朝是否也存在这种简谱,或者说,“姓望简谱”在北魏至唐代间是否存在连续性,现存中国古代文献则未见记载。但我们注意到,《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谱系类著录有刘昉等撰《定四海姓望谱》一卷[31]。这部著作不见于现存中国古代目录书著录。刘昉(?—586)历周、隋二朝,《隋书》《北史》有传,但未提及此书的编撰。孙猛在《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详考》中称:“汉魏、南北朝至唐代,崇尚郡望氏族,成为风气。时有多种谱录行世,后皆亡佚,刘昉等所撰此书,盖亦其中之一。”[32]这种说法固属通达之论,但未落到实处,没能发掘出这条材料在中古谱学研究上的重要价值。
《定四海姓望谱》以“姓望谱”为名,而且篇幅仅1卷,当属于上述条列各郡著姓的简谱。日本学者池田温注意到这部谱牒,并推测和柳芳《氏族论》所言隋“开皇氏族”有关[33]。这种说法存在较大的可能性。但要指出的是,刘昉在隋朝建立后,“闲居无事,不复任使”;而他在北周宣帝朝和杨坚辅政时期,却颇受信任[34]。而且,柳芳《氏族论》有云“周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为右姓”[35],与《定四海姓望谱》命名相近。“建德氏族”是北周武帝建德(572—578)年间定氏族的成果。唐长孺即将“建德氏族”称作“建德氏族志”[36],姜士彬、郭锋也都视“建德氏族”为一部官修谱牒著作[37]。《定四海姓望谱》不排除是北周后期编撰的“建德氏族”的节录本或简略本,即根据武帝建德定氏族的结果,条列各州郡著姓的简谱。这点与学人对唐代官修氏族志和“姓望氏族谱”关系的认识是一致的[38]。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载《定四海姓望谱》一书,尽管因材料所限,目前尚无法断言是北周还是隋代的作品;但这部著作的存在,透露出周、隋之际同样存在“姓望简谱”。这种简谱自北魏至周、隋,再到唐朝,一直存在,在谱学史上不存在阙环。“姓望简谱”是北魏孝文帝以来士人重姓望的反映,更是朝廷定姓族的产物。就此而论,无论《定四海姓望谱》是北周还是隋代的作品,都有理由相信隋“开皇氏族”当有一部相应的“姓望简谱”。上引《辩证》“司马”“游”二姓记载,很可能就是这部简谱的遗文。
简言之,隋代存在两类“州郡姓谱”:一类是“某州诸姓谱”;另一类则是全国性的“姓望简谱”,并可能是“开皇氏族”的摘录本或简略本。至于二者的关系与功能,还需要结合隋朝郡姓评定来进一步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