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圆仁海州之行及其对唐代海路交通的描绘与意义

圆仁海州之行及其对唐代海路交通的描绘与意义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圆仁的三次海州之行,较为详细地描绘出唐代海州地区的海路和陆路交通。圆仁回国时,打算从海州坐船回国,进一步证明了海州是唐王朝和日本航线的重要港口。对于圆仁海州之行的路线,只是其在唐近十年时间所走路线的很小一部分。《入唐记》关于海州的记载,是圆仁把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结果,为我们今天了解晚唐时期的海州提供了可信度最高的史料。

圆仁海州之行及其对唐代海路交通的描绘与意义

圆仁的三次海州之行,较为详细地描绘出唐代海州地区的海路和陆路交通

首先,唐代海州的海路交通。第一,海港主要有四个,即今北云台山北侧的连云港港口(澳)、南城镇(东海县治)西、锦屏山东北的龙王庙(海龙王庙)东和北云台山东侧的田湾(田湾浦);第二,从唐海州治和东海县治走水路到外海,需要从云台山南,航行出海;第三,圆仁的南北向沿海航行都会在海州停泊,可见海州在唐代是南北海路的重要节点;第四,与圆仁来唐的同一批船中,二号船从日本直接驶到海州沿岸[59]。《入唐记》会昌五年七月十五日,圆仁一行到海州,请求停泊,并且想自己找船回国[60]。圆仁回国时,打算从海州坐船回国,进一步证明了海州是唐王朝和日本航线的重要港口。

图1 圆仁三次入海州路线[61]

其次,唐代海州的陆路交通。第一,圆仁首次到海州在新罗人的指引下来到了宿城,这条路线就是唐代宿城人到海港的路线之一;第二,在宿城,圆仁因为私自离开遣唐使团被官府发现,后来直到进入海州城,一路上被官府催促,急忙赶路,道路较为顺畅,这条路线应是唐代海州的主干道,也就是官道;第三,圆仁从唐海州城北上到怀仁县这条路线,“虽傍海行而不见海,终日过野便入山”[62]。较为险峻,海州以北这一地区属于山地,平坦的路较少,但总归还是有路的,即严耕望先生所说的海州北道。

对于圆仁海州之行的路线,只是其在唐近十年时间所走路线的很小一部分。此外,圆仁海州之行对沿途的新罗人、官吏、寺庙山川地貌、城镇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入唐记》关于海州的记载,是圆仁把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结果,为我们今天了解晚唐时期的海州提供了可信度最高的史料。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博物馆

【注释】

[1]王丽萍:《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国早期流布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第13页。还有“十八次”说,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正文第2页。

[2]“请益僧”地位高于“留学僧”,其性质类似于现代的进修人员,时间较短。

[3][日]圆仁著,[日]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李鼎霞、许德楠修订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年。下文引述《入唐记》皆此版本,简称《白本》。

[4]详见后文。

[5](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一《河南道》,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01页。

[6]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六卷《河南淮南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045页。

[7](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二四三《治生(贪附)》,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82页。在此条最后有写“出纪闻”几个字,《纪闻》是唐人牛肃所撰,书中所记多为唐开元、天宝时期的事,已佚,但该书所载的一些材料为《新唐书》《资治通鉴》《太平广记》《宋史》等书所采用,可见其影响之大。《纪闻》的写作时间与李邕是一个时代的,因此,《太平广记》里关于李邕的这条记述可信度很高。

[8]李洪甫:《连云港地方史稿》,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32页。

[9]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六卷《河南淮南区》,第1987页。

[10]张学锋:《圆仁〈入唐记〉所见晚唐新罗移民在江苏地域的活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332页。

[11]《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第131页。

[12]圆仁此处记载有误,唐涟水县不属徐州。(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泗州,“武德四年,置泗州”,“贞观元年,省淮阳县入宿预,以废邳州之下邳,废连州之涟水来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44页。(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三八《地理志》:涟水,“武德四年以县置涟州,并置金城县。贞观元年州废,省金城,以涟水来属。总章元年隶楚州,咸亨五年复故”。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91页。《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一《河南道》:海州,“东南至泗州涟水县取官河水路三百四十里,陆路二百五十里”。第301页。《入唐记》卷四,会昌五年(845)七月九日记载:“斋时,到涟水县。县属泗。”第479页。由上可知,唐咸亨五年(674)后,涟水县属泗州,不属徐州,圆仁此处写的徐州涟水县,可能是他刚到唐,对地方行政隶属关系不熟悉造成的。到了会昌五年,圆仁在唐已八年之久,且多次在这一地域活动,对唐朝地方行政体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13]小野,全名小野胜年,日本人,中国古代文化史及古代中日关系史研究家,1963—1969年整理完成《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研究》一书。白化文本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是以小野本为底本进行编写的,白本里的注释,是对小野本注释的补充。

[14](清)张玉书、陈廷敬等:《康熙字典》,【巳集上】【水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1页。

[15]赖肖尔,全名埃德温·赖肖尔,美国人,出生在日本,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家。他在1955年出版了《圆仁唐代中国之旅》一书。

[16]《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一《河南道》,第302页。

[17](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卷五《淮南路》,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96页。

[18](宋)欧阳忞著,李勇先、王小红校注:《舆地广记》卷二〇《淮南东路》,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84页。

[19](清)崔应阶:《云台山志》卷一《城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版,1975年,第105页。

[20]张学翰著,《云台导游诗钞》注刊小组注释:《云台导游诗钞》,连云港市云台区委员会,1987年,第170页。

[21]《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第136、137页。

[22]连云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云区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年,第42页。

[23]《连云区志》,第47页。

[24]《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第139页。

[25]《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第139、140页。

[26]《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第49页。

[27]《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二,第159页。开成四年五月二十六日:“拟发,风逾不顺。晚头,西北两方电光耀耀,云色骚暗。入夜,舶忽然振偏,惊怪无极。戌时,泊西北岸上,狐鸣,其声远响,久而不息。”

[28]张传藻:《连云港地理与经济》,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00页。(www.xing528.com)

[29]云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台区志》,1995年,第68页。

[30]今中云街道。

[31]《云台区志》,第127页。

[32](明)宋濂:《元史》卷九一《百官》,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第1821页。

[33](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二二《河南道》,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63页。

[34]《云台区志》,第57页。

[35]《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第141页。

[36]《连云港地理与经济》,第404页。

[37]《太平寰宇记》卷二二《河南道》,第456页。

[38]连云港市海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海州区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340页。

[39]《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第144页。

[40]《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第145页。

[41]《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第145页。

[42]《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第147页。

[43]《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四,第481、482页。

[44]《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一《河南道》,第301页。

[45](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二《南直四》,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091、1092页。

[46]《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四,第482页。

[47][6]《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四,第483页。

[48]《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一《河南道》,第303页。

[49]《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二《南直四》,第1093页。

[50]《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一《河南道》,第303页。

[51]南京博物院等:《江苏徐海地区汉代城址调查简报》,《东南文化》2014年第5期,第54页。

[52]戴均良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1578页。

[53]《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四,第483页。

[54]《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四,第483页。

[55]《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四,第502页。

[56]《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四,第502页。

[57]《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四,第501页。大中元年(847)五月九日:“发。缘风变东南,去大朱山不远,于琅琊台兴斋堂岛中间抛石住。经四宿。”

[58](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53页。

[59]《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前言,第3页。

[60]《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四,第481、482页。

[61]本图海岸线参考张学锋:《江苏连云港“土墩石室”遗存性质刍议——特别是其与新罗移民的关系》,《东南文化》2011年第4期,第109页。

[62]《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四,第48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