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仁愿旧西受降城:石兰计古城

张仁愿旧西受降城:石兰计古城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说所筑新西受降城位置确定了,则张仁愿所筑旧西受降城的位置就有了基本的线索。这与张仁愿所筑旧西受降城位于河北的记述相矛盾。笔者认为,唐代旧西受降城应是今乌拉特中旗石兰计乡团结嘎查南、两狼山口至石兰计乡驻地的南北公路东侧的石兰计古城址。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张仁愿所筑旧西受降城相当今乌拉特中旗石兰计乡团结嘎查附近的石兰计古城。

张仁愿旧西受降城:石兰计古城

张说所筑新西受降城位置确定了,则张仁愿所筑旧西受降城的位置就有了基本的线索。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文物考古资料和自然地理形势,笔者认为旧西受降城应是今乌拉特中旗石兰计乡北、团结嘎查附近的石兰计古城,而非赵占奎先生认为的古城乡古城。

图1 后套地区汉唐古城分布示意图

(底图来源:水利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流域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年,第276、277页)

(一)“古城乡古城说”的不足

首先,针对赵占魁先生的“古城乡古城说”进行考辨。赵占魁先生在判定奋斗古城为张说所筑新西受降城的基础上,推断今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古城乡政府驻地的古城乡古城(当地居民称为高油房古城)为张仁愿所筑旧西受降城[24]。对此,笔者认为不妥,值得商榷。其理据有三:

第一,赵占魁先生所提论据之一“从古城的地理位置看”,只注意到该古城在两狼山口附近,可以控制交通要道,但忽略了西受降城在黄河北岸的史实,以及新、旧西受降城呈现东西相望的空间关系。从空间位置分析,张仁愿所筑西受降城实际在唐代黄河河道(今乌加河河道)之北,考虑到历史时期河道的摆动,黄河河道最南不会跨过今乌加河南的总排干渠。而古城乡古城却在总排干沟南约5千米处,北距今乌加河河道约10千米。显然,此古城处在唐代河道南侧。这与张仁愿所筑旧西受降城位于河北的记述相矛盾。此外,古城乡古城位于奋斗古城的南偏西40°,近乎正西南方向。这与“至开元十年(722)总管张说于故城东别置新城”[25]反映的新、旧受降城的方位关系差异过大。

第二,赵占魁先生的论据之二“从古城的形制规模看”,认为“古城西墙已看不到任何痕迹,可能已被河水冲毁”。对于这种解释,笔者不敢苟同。西受降城确实因黄河泛滥其西南部被冲毁,但一定留有遗迹。笔者2013年7月对该城进行考察[26],发现该古城西墙应在临巴公路附近,今天看不到其任何遗迹,主要是因为居民基建之故。该古城西部是古城乡密集的住宅群,断定此城西墙不见任何遗迹是被居民破坏,并非在唐代被河水冲毁之故。

第三,赵占魁先生的论据之三“从该城试掘情况及大量出土遗物分析”,认为此城文化层有三层,自下而上分别是汉代、唐宋和明清,以此来论证此城是唐代西受降城。但内蒙古文物考古部门发掘资料认定其文化层为西夏时期[27]

第四,赵占魁先生的立论前提是《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张仁愿所督筑旧西受降城“盖为汉临河县故理处”[28]。因此认为古城乡古城既是汉代临河县故城,又是西受降城故城。但是,笔者认为在此特别需要注意句首的“盖”字。“盖,苫也。引申之为发端语词”[29]。在此表示推测,即可能、大概之意。王北辰和赵占魁两位先生都忽略了此字。这只能表明,唐代后期李吉甫认为张仁愿所筑西受降城可能是在西汉朔方郡临河县故城之上建立的,而非西受降城的前身就一定是汉代朔方郡临河县故城,只是一种臆测。何况自西汉后,此临河县故城早已废弃,至唐代已近700年,唐代张仁愿督筑西受降城为什么一定要沿用其故城呢?受降城是控制黄河渡口的军事设施,新建一座城池的选址和平面布局更符合防御的意愿。况且汉代临河县城是元朔二年(前127)卫青收复“河南地”后在黄河主河道“北河”之南营建的,并不在黄河之北[30]。因此,汉代临河县城在河南,唐代受降城在河北,两者并非一地。(www.xing528.com)

综合以上分析,古城乡古城不是西受降城。该城应是西夏黑山威福监军司治城[31],在此不赘。

(二)张仁愿所筑旧西受降城为今石兰计古城

既然古城乡古城不是唐代西受降城,那么西受降城究竟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唐代旧西受降城应是今乌拉特中旗石兰计乡团结嘎查南、两狼山口至石兰计乡驻地的南北公路东侧的石兰计古城址。理据如下:

第一,张说所筑新西受降城确定后,则张仁愿所筑旧西受降城应在唐代黄河(今乌加河)北、新西受降城(奋斗古城)以西的区域寻找。而“石兰计古城”恰在奋斗古城正西约40千米、今乌加河北约5千米处,既符合张仁愿在河北筑城的史实,又符合两座受降城东西相望的空间位置关系。

第二,张仁愿所筑旧西受降城地处阴山山谷通道南口,扼守军事交通要冲。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李绛及户部侍郎卢坦认为:“(西)受降城,张仁愿所筑,当碛口,据虏要冲,美水草,守边之利地。”[32]狼山共有22个山谷通道,但较为畅通、适合古代大军通行的只有三个。自东向西依次为乌拉特中旗的乌不浪山口、两狼山口(石兰计山口)、哈日格那山口,而石兰计古城恰处在两狼山口南侧,扼守交通咽喉。且石兰计古城地处狼山南麓中段,若敌军从其他山口南下,西受降城驻军亦能够很好地驰援、及时阻击。此外,史书载:“西城,汉高阙塞也,北尽碛口三百里。”[33]此说虽然未必精确,但表明两者的大致位置应该相近。汉高阙塞就在今狼山两狼山谷北口,而石兰计古城恰在两狼山谷南口外。

第三,石兰计古城距离汉代临河县故城很近。关于汉代临河县故城的地理位置,据《水经注》载:“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东迳高阙南……河水又东迳临河县故城北……南河上承西河,东迳临戎县故城北,又东迳临河县南,又东迳广牧县故城北。”[34]据此可知,西汉临河故城在今后套平原汉代黄河主流(即北河,今乌加河)南侧、汉代高阙(今两狼山口)东南、汉代广牧县故城(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西局子古城)西北这一区域内寻找。参考五原县文物工作者于2009年在塔尔湖镇西北约30千米处发现的规模庞大汉墓群[35],以及汉代墓葬群南约2千米的大型汉代古城遗址[36]。笔者认为该古城遗址(暂称五星村汉代古城址)可能就是西汉临河县故城[37],而石兰计古城正在五星村古城正北偏西15千米处,符合“盖为汉临河县故理处”的说法。

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张仁愿所筑旧西受降城相当今乌拉特中旗石兰计乡团结嘎查附近的石兰计古城。遗憾的是此古城迄今早已不复存在,地表已被改造成农田。对于其文化层、轮廓和规模等信息难以勘察和提取,只能从当地老者口中得知一二[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