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洋洋
唐朝曾在关内道北部边疆地带建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三座受降城是张仁愿收复漠南地区后,为阻止突厥穿越阴山山脉入寇而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在阴山之南、黄河之北的津渡要冲之地建立的三座驻防城[2]。其中,西受降城在今后套地区,并于开元十年(722)发生过迁徙。因此,唐代共有旧、新两座西受降城。西受降城是唐代北疆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朝北疆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考定其故城的具体位置,对于研究唐代的北疆经略史、丰州地区的军事布局,以及唐代边疆军事考古学等具有重要价值。(www.xing528.com)
迄今,关于唐代西受降城故城位置的研究成果主要以《中国历史地图集》,王北辰、赵占魁和严耕望先生的研究为主。其中《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之“开元二十九年关内道图幅”将西受降城大体标绘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加河中游北岸[3]。这在基本区位上是正确的,但因未出版文字考证资料,不知具体指今天哪座古城遗址。王北辰先生认为张说所筑西受降城是今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八一乡丰收村古城(也称八一古城)[4]。赵占魁先生认为张说所筑西受降城是今乌加河奋斗古城[5]。笔者认同赵先生的观点,并在具体论述中做了诸多补充和考辨。此外,不论是《中国历史地图集》,还是王北辰先生,都没有解决景龙二年(708)张仁愿所筑旧西受降城具体位置之问题。赵占魁先生虽认为临河区古城乡高油房古城可能是张仁愿所筑旧西受降城,但笔者认为尚需商榷。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第一册“唐代关内道交通图”将西受降城标绘在石兰计山口南[6],颇有道理。其他学者的论著多引用以上观点,但缺乏更进一步的论述。因此,唐代两座西受降城故地究竟在哪里,迄今尚未得到彻底解决。笔者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文物考古资料,参稽自然地理形势,对唐代旧、新两座西受降城的地理位置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并就西受降城在唐代边疆治理方面的历史作用进行探析。拙稿论述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