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到安史之乱以前,殿中监基本作为职事官除授,有具体执掌。从史传碑志、文集笔记等材料来看,实职除授基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因才录用,正常迁转
以窦诞为例,《旧唐书·窦诞传》[3]中记载了他的部分仕历,与其墓志[4]相校,可以得到较为完整的履历。他在隋仁寿中(601—604)以献皇后挽郎起家,翌年授朝请郎,除潭州长沙县长。李唐建立后,除相府祭酒,后转殿中监。又跟随唐太宗出征薛举,为元帅府司马。武德三年(620),迁刑部尚书,转太常卿。贞观元年(627),除使持节都督梁集洋巴兴壁六州诸军事、梁州刺史。贞观二年(628),迁殿中监,加左光禄大夫。窦诞两为殿中监,从其仕历看,他典掌礼仪并善于经营“国司家产”,授殿中监乃是因才录用,而其官职基本在三品徘徊,任殿中监亦属正常迁转。
除授殿中监的官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此前便在殿中省任职,后又升任大监的。如张季良,历太仆丞,转尚食奉御,开元中(713—741)擢为太常丞,后任殿中丞、少府少监,后转殿中少监,专知尚食事,“挥六尚为投刃之地,和五味为调鼎之象”,后迁殿中监[5]。从张季良仕历来看,他从正五品的尚食奉御做起,历任殿中丞、殿中少监,最后升任一省长官,是历任殿中省官职最终升任大监的实例。省内升任大监的,其前任官以尚食奉御为多,这应当与尚食奉御官品更高有关:唐代官品以尚食、尚药奉御为正五品,其余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四局长官则为从五品,究其原因,则前二者与皇帝安全、健康息息相关,所以职任更重,官品也更高。自尚药奉御迁殿中监的记载较少,这或许与尚药奉御往往以有医术者担任有关,而殿中监总揽一省之事,尚药技艺官或不可胜任。
(二)功勋卓著,敕旨特拜
殿中监为从三品,较之三省长官并非剧职,但他与皇帝关系密切,为近侍重臣,必要情况下可以担当防卫之任,因此对政变中立功的官员赐予此职,既是一种优劳,也是信任的表现。(www.xing528.com)
景龙四年(710)六月,玄宗与太平公主等定策诛除韦氏,事成后睿宗进封玄宗为平王,拜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6]。睿宗封玄宗为殿中监应当出于两种考虑:其一,殿中监品高,且可以出入禁中,在当时政局混乱的情况下,授此职可以更好保护睿宗的安全;其二,殿中监掌管部分马匹,以殿中监兼押左右万骑便可以保证骑兵队伍具备良好的马源。基于此,玄宗对于殿中监的除授格外用心,实职除授殿中监之职记载最多的便是在玄宗朝。
先天政变后,玄宗以协赞之功赏赐姜皎、李令问、王毛仲等,授予姜皎殿中监,李令问殿中少监、知尚食事。有意思的是,这三位参与政变的功臣都先后授殿中监,李令问于开元中转殿中监,仍知尚食事[7],王毛仲应当在开元中期兼殿中监[8],由此可见玄宗对授予殿中监之职的重视。
(三)除授宗室子弟
殿中监属清望官,常会授予宗室子弟,这种除授是作为职事官,有具体的执掌。如高宗之孙,李素节之子李璆曾任殿中监[9]。根据《褒信郡王璆宗正卿制》[10],李璆“居六尚之职”,所任殿中监显然是有具体执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