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城印记:半山庐的历史与用途

江城印记:半山庐的历史与用途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半山庐为两层砖木结构住宅建筑,小巧玲珑,环境幽雅。就住宿条件而言,半山庐因为没有独立的厨卫与储物空间,与珞珈山一区十八栋相比要简陋些。但依山而建的半山庐,庭前异常开阔平坦,风景绝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半山庐由学校招待所、校医院住院部、学校人事部、武汉大学校友总会使用。

江城印记:半山庐的历史与用途

承  建:合记营造厂

设  计:缪恩钊、沈中清

建成时间:1933年

文保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

珞珈石屋东面的听松庐落成数年后,其西侧又建起了另外一座欧式风格的小洋楼——半山庐。该建筑由缪恩钊、沈中清设计,胡道生合记营造厂承建,1932年开工,1933年竣工,建筑面积507平方米,造价2.03万元。该建筑为学校单身教员宿舍,因其地处珞珈山北麓的半山腰而得名。(www.xing528.com)

半山庐为两层砖木结构住宅建筑,小巧玲珑,环境幽雅。主体部分平面呈“山”字形,高约7米,由两个阳台将三栋两层的楼房连缀而成,屋顶四角均采用平角飞檐,中间一栋伸出装饰性屋檐为入口,八个屋檐毫无装饰讲究。整栋楼用色简拙,皆青砖墨瓦,外观朴素简洁,四周花木点缀,与珞珈山的苍秀山势混为一体。因为是单身教员宿舍,其内部的布局设计为一个个单独的房间,每间宿舍内都有壁炉,并配有会客室、储藏室、厨房、卫生间等公共设施。就住宿条件而言,半山庐因为没有独立的厨卫与储物空间,与珞珈山一区十八栋相比要简陋些。但依山而建的半山庐,庭前异常开阔平坦,风景绝佳。

1935年下半年,国立武汉大学政治系缪培基教授在这里居住过一个学期,他回忆半山庐等珞珈山校园风景道:“这是一幢两层洋楼,专供单身教授住居的宿舍,踞山腰,深隐松林中,蝉唱虫吟,荧光点点,饶有诗意。我与陈恭禄教授住楼上,郭斌佳教授住楼下,另有其他二位教授。每日三餐同席用膳。汉口市长吴国桢常来访斌佳谈天,得与相识。半山庐面对图书馆、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和学生宿舍。工学院正在施工。兼采宫殿式与西洋式之长的建筑,典雅堂皇。蓝色琉璃瓦掩盖浅黄色的高墙,在晴空一碧下显得和谐悦目。东湖在侧,微波荡漾,水色山光益增艳丽。每当黑夜岑寂,湖面一平如镜,反映高悬的明月,闪烁的繁星,漫步沙滩,有如置身仙境,忘却世事的烦嚣。”

抗战胜利后,国立武汉大学从四川乐山复员武昌珞珈山。后来被誉为武大“哈佛三剑客”的韩德培、吴于廑、张培刚教授,以及谭崇台、刘绪贻、余长河、周新民、万卓恒、庆善骙等多位教授,均在半山庐居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半山庐由学校招待所、校医院住院部、学校人事部、武汉大学校友总会使用。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学校对其进行了修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