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 计:缪恩钊、沈中清
建成时间:1929年
1929年7月,沈中清等人披荆斩棘,栉风沐雨,测量珞珈山地形,为校舍的设计、施工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他们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在山上“就地捡集的乱石”,开始修筑建委会工程处办公室,除门窗、屋檩用木材外,其他部分全用石块垒砌而成,成为珞珈山上的第一栋房子。
这是一座三开间的平房,旁边设有厨房、厕所、杂屋,建筑面积192平方米,造价0.58万元,由缪恩钊、沈中清设计。前廊阳台用乱石砌筑四根柱子,盖青布瓦屋面,外观造型古色古香,地板门窗装修均用杉木料,做古铜色油漆。校长王世杰将这座小房子命名为“珞珈石屋”。以石筑就的珞珈石屋,成为沈中清在内的建设者们坚忍精神的写照。整个建筑呈现出珞珈山当地石材所特有的黄褐色,外立面亦朴实无华,别具自然纯朴的郊野气息。屋旁配以庭院花木,亦扶疏有致。珞珈石屋于1929年10月竣工,11月建委会工程处进驻办公。在其修建之前,珞珈山上的建筑仅有位于西南山坡的彤云阁与位于北山坡的刘氏庄园。珞珈石屋虽然只是一层平房,但因其所处地势较高,所以站在屋前,可远眺对面狮子山上第一期工程,依山修建的男生寄宿舍、文学院、理学院、食堂、礼堂等,一览无遗。(www.xing528.com)
1931年底,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一期工程全面竣工。1932年春,全校师生从武昌东厂口旧校舍迁入珞珈山新校舍。由于当时学生人数不多,狮子山上的学生宿舍还有不少富余房间,学校便暂时将部分房间用作行政办公用房及单身教职员宿舍。工程处从珞珈石屋搬到学生宿舍办公后,空出来的石屋由学校安排给史学系李剑农与经济学系任凯南两位教授居住,他俩当时均只身从湖南老家来到武汉大学任教。史学家李剑农和经济学家任凯南分住东边和西边,前房作书房,后房作卧室。两位教授除了授课,几乎整天都在石屋博览群书,精心备课,悉心著述。于是,他们的湖南老乡与留英同学、外文系教授袁昌英便将珞珈石屋戏称为“任李二公祠”。台湾著名经济学家、政论家夏道平教授1935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曾与这些美轮美奂的建筑朝夕相处,他在《石屋二老:纪念任凯南、李剑农两教授》一文中回忆道:“这座石屋,在战前也只住过这单身的二老……石屋建在珞珈山腰。矮矮的四面围墙,全是就山取材的花岗石砌成的。面积,用我们在台湾听惯了的用语来讲,大约有40个建坪。周围,除高高低低的花树和灌木以外,是一片松林。”
20世纪70年代初,珞珈石屋被拆除,原址上建起了一座三层的招待所。现今只留下石屋门前一段下山的老石阶,还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座早已不复存在的老房子的沧桑往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