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斯盛
沈祝三(1877—1941),亦名沈栖,字卓珊,后改名祝三,出生于浙江鄞县走马塘沈风水村。在沈祝三幼年时,父亲便因病去世。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沈祝三只在家乡读了几年私塾,就无奈弃学从工,先是学习木匠手艺,后来随舅舅孙仁山前往上海,以当临时工谋生。孙仁山有位朋友叫王文通,在上海杨瑞泰营造厂做事。他见沈祝三学习勤奋、手脚勤快、心思细密,便介绍他到中国近代营造业先驱杨斯盛开办的上海杨瑞泰营造厂做事。
杨斯盛(1851—1908),上海川沙人,父母早逝,家境贫寒,13岁到上海习泥水匠技艺。通过不懈努力,他很快便从传统泥水匠成长为业务精、会英语的技术人员,成为中国第一批掌握西式建筑方法的人,并于1880年创设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家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杨斯盛幼年遭受失学之痛,壮年以琅琅诵读为乐,晚年则立捐产兴学之志,捐资创办上海广明小学和浦东中学。现代学者胡适对杨斯盛的人格和捐产兴学之举十分赞赏,称他为“中国第一伟人”。现今上海浦东中学校园内矗立着杨斯盛铜像。
沈祝三在杨瑞泰营造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转到由近代上海建筑业巨子张继光(1882—1965)创办的协盛营造厂。张继光是鄞县傅家漕人,8岁丧父,由母亲和祖母抚育成人。16岁时他去上海何祖记营造厂当学徒,凭着勤奋、聪慧、诚实与才干,不久便脱颖而出。张继光在建筑巨擘杨斯盛的鼎力相助下,于1901年创办上海协盛营造厂,建造了上海滩上的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大清银行、东方汇理银行、荷兰银行、上海纱布交易所、盐业银行、日清公司、中国实业银行、福利百货公司等大楼,还承建了上海第一座高层工业厂房——福新面粉厂,以及上海当时最大的工业厂房——申新纺织九厂。张继光热心公益,乐善好施。他对家乡宁波的建设十分关注和支持,尤以建造宁波灵桥与重修阿育王寺为乡人所称道。
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的千古名村“走马塘村”(www.xing528.com)
张继光
沈祝三在上海发展时期,深受杨斯盛、张继光两位建筑前辈的影响。他为人忠厚笃实,做事勤快干练,深知要想有真本事,就必须学习,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只能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协盛营造厂工作时,他抓住一切机会刻苦自学,不久便学会了看工程图纸,了解了各类施工技术。勤奋好学的沈祝三,晚上还抽时间向看门的印度人学习英语。他学用结合,在较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英语的简单对话和书写,并能看懂英文建筑图。这令他与外国业主能够自如交往,继而很快在同行中崭露头角。
沈祝三的勤勉努力深得张继光赏识,张继光将他派往南京协助监督英商太古洋行工程施工。机敏干练又讲信誉的沈祝三,在南京与英商合作得很好。该洋行工程有凿旱井一口的项目,要求施工过程一气呵成,不能间断,故须日夜开工。其时恰逢天降大雪,工人在夜间施工时因畏寒不肯下井,作为监工的沈祝三率先垂范,自告奋勇下井动手干活。这一举动深受洋人赞赏。这项工程也为沈祝三此后的发展道路打下了良好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