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菜单用于桩筏和筏板基础的有限元分析计算,采用的筏板基础包括有桩、无桩、有肋、无肋、板厚度变化、地基刚度变化等各种情况。程序接力SATWE、TAT、PMSAP等上部模块,考虑上部结构刚度影响进行基础计算。
1.模型参数
模型参数的内容包括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如图5-5所示。
图5-5 计算参数界面
(1)计算模型。是对桩计算模型的选择,四种模型适应不同的情况。
对于上部结构刚度较低的结构(例如框架、多层框架-剪力墙),其受力特性接近1、3和4模型,其中1模型为简化模型;3模型是弹性解,为规范推荐的桩基、筏基沉降计算方法;4模型为对3模型的一种改进。对于上部结构刚度较高的结构(剪力墙、高层框架-剪力墙),其受力特性接近于2模型。
(2)地基基础形式及参照规范。对基础形式进行分类,按工程项目中实际的地基基础形式选择不同的规范。
(3)上部结构影响。包括不考虑、上下部结构共同作用(取TAT刚度)、上下部结构共同作用(取SATWE刚度)。考虑上下部结构共同作用计算比较准确反应实际受力情况,可减少内力节省钢筋。
(4)桩顶的嵌固系数(0铰接~1刚接)。程序隐含为0对于桩顶和筏板现浇在一起也不能按刚接计算。如果是钢桩或预应力管桩伸入筏板一倍桩径以上的深度,可认为刚接。
(5)如设后浇带,浇后浇带时的荷载系数(0~1)。后浇带将筏板分割成几块独立的筏板,填0取整体计算结果,填1取分别计算结果;取中间值a时,实际结果=整体计算结果×(1-a)+分别计算结果×a。
2.刚度修改
本菜单用于设置各桩的刚度,当无桩时不显示此菜单。
3.网格调整
有限元计算精度与单元数有关,程序生成筏板上闭合的“房间”,自动添加辅助线,将凹多边形的“房间”转为两个或多个凸多边形“房间”,在此基础上人工进行修改处理,桩筏基础的筏板就形成了以四边形单元为主、三角形单元为辅的有限元网格。
4.单元划分
在前面网格调整的基础上,按“模型参数”中有限元网格控制边长进行自动加密并划分单元。
5.筏板布置
本菜单可以在形成好的单元上布置筏板的各项参数、设置后浇带、查询单元及节点的位置。用户可对各单元上的筏板厚度、标高、板面荷载、基床反力系数设置为不同数值,初始值为交互输入的数据,可人为修改。(www.xing528.com)
6.荷载选择
本菜单选择的荷载只能在“交互输入”中选取的荷载。
7.沉降试算
沉降试算的目的是对给定的参数进行合理性校核,主要指标是基础的沉降值,对于桩筏基础同时给出《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和上海地基基础规范、桩基新规范的沉降计算值。
(1)群桩沉降放大系数。该系数程序自动计算,用户可修改,1表示不考虑群桩的相互作用对沉降的影响。程序隐含值为1,如大于1,则为自动计算出的建议值。
(2)板底反力基床系数k(kN/m3)。程序根据板底土极限阻力标准值和荷载自动计算该参数的建议值,供用户修改。对于桩筏基础隐含值为0。
如果没有使用“沉降试算”计算板底土反力的基床系数,则必须使用“筏板布置”菜单人为指定该参数,否则程序将无法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
8.计算
保存文件时,对各个单元进行合理性校核,对于不合理单元程序进行细分。对数据进行保存并进行有限元计算,且解决了筏板基础局部配筋过大问题。
9.结果显示
计算结果图形文件包括位移图(DIST∗.T)、反力图(TRE∗.T)、弯矩图(BEN∗.T)、剪力图(SHR∗.T)和梁弯矩图(BBE∗.T)、梁剪力图(SBE∗.T)等。
程序对多种荷载工况的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归并,给出板弯矩图(ZFBM.T)和配筋量图(ZFPJ.T)。
10.交互配筋
提供3种配筋方式:梁板(板带)方式配筋、分区域均匀配筋、新梁板(板带)方式配筋。
(1)梁板(板带)方式配筋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在筏板上设置肋梁或暗梁(对梁板式、墙下筏板式基础)或设置板带(对柱下平板基础)。当筏板较薄,板厚与肋梁高度比较小时采用板带配筋方式。
(2)分区域均匀配筋。当筏板较厚,板厚与肋梁高度比较大时采用。
(3)新梁板(板带)方式配筋时,程序自动在各房间分界线处布置柱上板带,并在“模型参数”对话框的“网格划分依据”中进行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