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专业群保持稳定性并实现柔性化人才培养

构建专业群保持稳定性并实现柔性化人才培养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通过组建专业群,可以进一步保持专业建设的稳定性,发挥原有主体或优势专业的引领作用,持续积累办学经验和办学成果。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同质关联应为专业群的首要特征。第三十五条 应构建适应专业群的课程结构。第三十六条 专业群应采用更加弹性的学习机制,实施柔性化人才培养。第三十七条 专业群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有效的柔性管理方式。

构建专业群保持稳定性并实现柔性化人才培养

第三十条 专业群是面向多个职业岗位或者技术领域,集聚相关专业以有效对接产业链或岗位群的需求,以专业群为单位优化专业结构,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引发的快速职业迭代,在保持共享部分稳定的基础上灵活调整,使专业转型升级有空间、专业新增有基础。学校通过组建专业群,可以进一步保持专业建设的稳定性,发挥原有主体或优势专业的引领作用,持续积累办学经验和办学成果。

第三十一条 职业教育专业群的组群逻辑:一是要依据社会分工,群内各专业在产业链、岗位链、技术链上具有关联性,专业通过群组的方式形成合力支撑产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改善供给侧,以便更好地服务需求侧;二是要依据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更为宽阔的就业渠道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稳就业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

第三十二条 专业群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同质关联。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同质关联应为专业群的首要特征。同质关联的专业能够提高个体的就业技能和应对工作的能力。群内各专业面向的岗位群集合的文化、知识体等具有共同特征,各产业主体之间的关联性形成的集群效应对应的专业群中各专业具有关联性。

(二)集群效应。专业群对内应实现1 + 1 + 1<3的效应、对外实现1 + 1 + 1>3的效应,由核心专业作为支撑,基于核心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专业群间课程共享、企业资源共享、教师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优势带动弱势,带来办学成本降低、集聚效应的提升;发挥集群优势实施高质量人才培养培训与社会服务,在专业群发展过程中,集群内的组织互动带来的知识传递、积累和新知识产生的过程,促进集群技术的创新。

(三)纵横协调。各专业配合形成横向协作关系,随着产业的升级,学生通过对群内纵向加深和横向拓展的学习,更顺利过渡到职业岗位。

(四)群组学习。群内的各专业学生是可交流与学习的,学生在学习相同的专业知识基础上,横纵发展,激发创新。

(五)开放灵活。各专业需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以提高各专业的专业化程度,促进群内各专业迭代与升级,使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办学竞争力提升。

第三十三条 学校搭建从产业链到专业群的路径,要与产业链及其各要素对接,根据产业链在学校所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形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特色及各专业的基础条件,聚焦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将企业的岗位设置与专业面向的岗位群相对应,由一个或多个职业技术领域对应一个专业。学生选择专业群内的课程进行柔性学习,课程伴随产业的演进升级不断更新,使学生的技术技能得以提升。

第三十四条 专业组群内部架构应根据产业链形态、区位优势、学校背景及专业基础等不同的资源优势,呈现出不同的专业组群架构。相同的专业组合,由于资源优势不同,专业组群架构也会不同。不同学校,同样的专业组合有不同的组群架构,同一所学校,也存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定位,组群架构不同的情况。(www.xing528.com)

一般地,可呈现出三种范式。一是去中心化的一层专业组群架构,各专业互相依存、环环相扣,以扁平化的方式存在,根据资源优势综合考虑选择相对合适的专业作为专业群的核心专业;二是核心引领下的二层专业组群架构,在这种架构中资源优势显著地集中在某一专业上,并且与专业群的发展定位和方向一致,其他各专业从不同的角度支撑这一专业,这一专业应成为群核心专业;三是三层专业组群架构,某几个专业根据人的学习和成长规律的需要支撑非核心专业,通过对非核心专业的支撑使专业群更加专业化。

第三十五条 应构建适应专业群的课程结构。依据基础共享、核心分立、综合可选的原则,采用公共基础课程、群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综合应用课程的课程结构。

(一)公共基础课。作为学龄段生源必须掌握的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文化素养课程,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及其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职业技术领域对通用能力的要求组合选修课程,开发体现学校特色、专业群特色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性学习。

(二)群平台课程。在专业群中发挥的平台作用,一类是为更好地完成职业技术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经过分析整合而形成的必修课程,另一类是为了深化某项技术技能的发展构建的限定选修模块课程。

(三)专业方向课程。体现了不同专业对应不同的典型职业活动和能力要求。专业群内的各专业学生根据个人对其他技术领域的爱好进行选择性学习。

(四)综合应用课程。是为解决企业综合的、复杂的真实工作项目而设计的综合性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就业意向进行选择。

第三十六条 专业群应采用更加弹性的学习机制,实施柔性化人才培养。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性质的公共基础课程、群平台课程,在学习本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后,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在综合应用课程的选择上可以突破本专业的所属课程,进行跨专业复合型项目课程学习,期间不仅可以取得本专业的职业证书,还可以取得其他专业的职业证书,提供更为宽阔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

第三十七条 专业群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有效的柔性管理方式。专业群一般应基于同一院系,作为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的资源配置。专业群各专业之间要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实施实质性资源整合与功能发挥。专业群为整体对接行业企业、建设产教融合平台提供运行保障。

第三十八条 专业群建设的成效,应从组群逻辑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科学性等方面评价,考量专业群构建的目标与路径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协作性的任务和机制,能否促进专业间的合作共享,能否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是否符合院校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首都经济社会的需要,是否符合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