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唐图游艺:风靡全球的趣玩

中国唐图游艺:风靡全球的趣玩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上公认中国七巧板是东方最古老的智力玩具。从现有史料来看,七巧板的创造受到古代《燕几图》的启发。从19 世纪起,七巧板逐渐流传到了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欧美各国把七巧板称作“唐图”,意思是中国的拼板游戏。1908 年,英国词典编纂家詹姆斯·默里为《斯特兰德》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中,考证了“唐图”, 英文“Tangram” 一词的来源, 他认为Tangram 是由tan和gram拼成一个新词,出现在1847—1864 年。

中国唐图游艺:风靡全球的趣玩

看似普通的几块纸板,却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不仅凝结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而且流传于世界各国,这就是七巧板。七巧板是我国民间流传的拼板智力玩具。七巧板由一块正方形、五块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组成,虽然结构简单,明白易懂,但是内藏奥妙,人们可以随意地拼出想要的图案,目前知道可拼成1600 种以上的图案,从简单的图形到各种奇思妙想的图案。用七巧板拼组的飞禽走兽和人物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用七巧板拼组的花卉器皿、房屋建筑等,神似实物,妙生情趣;至于用七巧板拼组的文字和装饰画,更是别具一格,引人入胜。人们乐此不疲,可以排愁解闷,启迪人们的智慧。世界上公认中国七巧板是东方最古老的智力玩具。

七巧板是中国的独创,源于文人墨客的闲适和巧思。从现有史料来看,七巧板的创造受到古代《燕几图》的启发。《燕几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家具的设计专著,成书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由黄伯思编写。“燕几”就是宴筵上专用的几案,古代“燕”字通“宴”字。古代几和案常常并称,几是人们坐时依凭的家具,案是人们进食、读书写字时使用的家具。一般情况下,几案泛指桌子唐朝人为宴请宾客的方便,将案几形制做了改造,创制了燕几,其特点是可以随宾客人数多少而拼组分合。宋代时,燕几仍然流行,黄伯思总结前人的经验,创制了新的燕几,撰著了《燕几图》一书。

黄伯思(1079—1118),字长睿,号云林子,福建邵武人,曾官至秘书郎,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鉴赏家,学识渊博,著述发明甚多。《燕几图》由二张长桌、二张中桌和三张短桌组成。这七张桌子可以组成76 种宽窄不同、形式多样的格局,满足“宾朋多寡,杯盘丰约”的不同需要。燕几受到后世文人雅士们的青睐,许多人钻研改进燕几,力求简便多变。到明代时,江苏常熟人戈汕写了一本《蝶几谱》,成为七巧板直接的原型。《蝶几谱》与《燕几图》相比较的重要变化是,从七张桌子增加到十三张桌子,从只有方形,增加了三角形和梯形。《蝶几谱》组合的图形更富有变化,可以组合130 多种图案,包括亭台、山岳、鼎瓶、蝴蝶、床帐、双鱼等形状。有趣的是,将蝶几样图取右半部,从中切割就变成了七巧板。

七巧板作为智力玩具的最终形成大约在明末清初康熙年间刘献庭在《广阳杂记》卷三中记述,他看到一本名为《十三只做式图》的书,“其图以一平方面,截为十三块,或长方,或半长方,或锐角,或钝角,展转那移,互相拼凑,或为圭形,或为磬形,或为屋宇形,或为桥梁形,或为飞燕形,或为舞蝶形,此宇宙之殊形异相,总不出其范围矣”。显然这记述的就是《蝶几谱》。关键在于,刘献庭尝试用纸板或木板来演示这些图形,他说:“予意取一平方板,纵横界画,如棋罫然,而经纬皆以百分为率,以便算也。然后如其式而截之,增减离合。以度求数,数无遁情矣。”意思是说,取一平方板,按《蝶几谱》的经纬度数进行计算、描画、切割,结果是变幻多样的图案。

这样用纸板切割图案的尝试,正是七巧板产生的起因。从实物摆放,到图谱设计,再到纸板拼组,宴会桌子拼组的家具设计的实用功能,逐步演变成只有七块小薄板构成的“七巧板”游戏。

道光年间,一位名叫陆以湉的名医,在自己的读书笔记《冷庐杂识》卷一记述了七巧图的渊源。他认为,宋代有黄伯思《燕几图》和明代的《蝶几谱》,“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是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这段记载说明在清代中期,七巧板已经完成演变,成为民间喜爱的游戏玩具。

象牙雕七巧板,选自ArtBase 中国艺术品图片库

七巧板在清代风靡一时,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关于七巧板的描述。

尹湛纳希(1837—1892)的小说《一层楼》第二十回,写到琴默在璞玉的房间看到七巧图,璞玉说:“这叫七巧图,是新近出来的,昨儿一个朋友送我的。大小共七块铜,大三角两个,中三角一个,方的一个,斜角一个,(原文有脱文)七块不增不减摆出下列的这些图样来,看去虽然是一个玩艺儿,内中倒藏着些智慧。”第二十三回的回目就是“展才制赋七巧图,寻根究底九连环”,描写姑娘们斗草、玩七巧板、九连环的故事,故事中琴默作有一篇《七巧图赋》。尹湛纳希是我国蒙古族杰出的小说家和诗人。《一层楼》作于清朝末年,是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书中多次讲到七巧板,说明七巧板作为新型游戏已经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光绪年间的《燕市货声》记载当时的各种叫卖吆喝声,挑担子卖玩具货郎的叫卖声中,就有“七巧图、吹筒箭、万花筒、升官图、围棋、红鱼、六地、骨牌、小弩弓、泥骰”等。

清代的文人热衷于对七巧板的钻研和创造新的玩法,出现了多部重要的七巧板著作。现存最早的七巧板书籍是清代碧梧居士潘氏辑印的《七巧图合璧》,出版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 还有桑下客著的《七巧新谱》和钱选青辑印的《七巧八分图》。道光年间,清代文学家吴锡麟之子创制了七巧书法,道光十三年(1833),吴清鹏在《笏庵诗钞》卷二作《集七巧字诗》记述了此事。到咸丰七年(1857)浙江慈溪严恒同样利用七巧板拼组字体,创制了独特的严氏七巧书法。七巧书法突破了以往七巧板以拼搭人物、器皿为主的传统,把书法艺术与七巧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扩展了七巧板的表现空间,巧妙别致,具有很高的艺术品质

从19 世纪起,七巧板逐渐流传到了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欧美各国把七巧板称作“唐图”,意思是中国的拼板游戏。1742 年日本出版了七巧板著作《清少纳言智慧板》。1805 年,欧洲出版了第一本关于七巧板的书,名叫《中国儿童新编七巧图》,书中有24 张七巧图,并按字母顺序排列。从此,七巧板在欧美各国流传开来,成为当时最时髦的游戏。1815 年前后,英国出版过一本《时尚中国玩具》,其中有323 幅七巧板插图。1908 年,英国词典编纂家詹姆斯·默里为《斯特兰德》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中,考证了“唐图”, 英文“Tangram” 一词的来源, 他认为Tangram 是由tan(西方称中国为“唐”)和gram(物的形状)拼成一个新词,出现在1847—1864 年。

晚清吴友如《点石斋画报》《天然巧合》,选自中国艺术博物馆数据库(www.xing528.com)

七巧板游戏在欧美各国的流传速度是令人惊异的。在1818 年之前,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奥地利都出版了有关七巧板的书籍。意大利出版的一本游戏书《中国谜解副刊》除了介绍七巧板的拼摆规则外,还介绍了中国的历史。书中讲道:“七巧板这种巧妙绝伦的游戏,证明了中国悠久的文明。”

七巧板中所含的数学知识特别受到欧美数学家的重视,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高度评价了七巧板,认为它与“几何剖分、静态对策,变位镶嵌等有关,也与多少世纪以来中国建筑师用在窗格上的丰富几何图案有关”。

1918 年,美国出版的《时髦的中国之谜》一书中认为七巧板是一种普遍适宜的消遣游戏,男女老幼、高官显贵、平民百姓都可以玩,而且令正直的人们赞赏的,是它不像其他赌具那样,时常会输掉自己的钱财。书中还有一首《机巧的中国之谜》的诗,对七巧板推崇备至。其中写道:

就是说,在精神疲惫消沉的时刻,

只有在七巧板中才能找到舒适;

七巧板不知不觉地吸引了我们,

在忧郁中只有它能使你欢愉。

清代玉质七巧板,美国国家博物馆藏

现今在美国国家博物馆中收藏有中国清代玉质七巧板。在美国出版的《流行的中国拼板游戏》中记载:曾经显赫一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是个七巧板游戏爱好者,即使在被流放海岛后,还经常玩弄七巧板。这带动了一些人对七巧板游戏的特殊兴趣。如今,在欧美各国以及日本等国家,每年都有一些七巧板书籍和各种新颖的七巧板玩具问世,中国的“唐图”已经成为外国人日常消遣娱乐活动的一部分。

在七巧板之后,清代同治元年(1862),崇明县人童叶庚又创制了“益智图”,即十五巧板。1878 年,童叶庚编的《益智图》刊刻出版,很快流传开来。故宫博物院收藏清代的《七巧图》和《益智图》。鲁迅先生对这种既可消遣娱乐又可锻炼智力的拼板游戏十分感兴趣,多次托人到杭州购买《益智图》《益智图千字文》。

古老的七巧板充满无穷的魅力,看似简单的七块板,却能通过巧妙的排列组合,拼排出众多生动活泼的图案。19 世纪以来,国内外科学界和教育界不断加强对七巧板的研究,尤其是将七巧板应用于青少年教育实践中,开拓数学思维,提高艺术想象力创造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