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狮猫的故事及中国游艺史话的摘要简介

狮猫的故事及中国游艺史话的摘要简介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狮猫来自西亚地区的波斯国或者尚不能确定的地区。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了一段秦桧孙女崇国夫人寻找狮猫的故事。官兵无奈贿赂了秦宅的老仆,询问狮猫的貌样,绘图张贴在街市茶肆之中,依然毫无踪影。咸丰元年五月,太监白三喜竟派自己的侄子白大私入宫廷中取走狮猫,事发被查。

在中国游艺体系中,宠物驯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宠物猫的出现是继家猫出现之后又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自然界的野生猫出于觅食的本能,为了更方便地捕捉到老鼠,逐步从森林原野中走出来,进入人类的聚集地;与猫的行为相适应,人类也为了抵抗老鼠对庄稼的破坏,在不断地寻找老鼠的天敌,于是猫与人类发生了关系。

家猫的出现改变了猫的发展轨迹,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农业史。人类普遍地饲养家猫之后发现,经过人工饲养繁育后的猫,性格变得温顺,皮毛亮丽,愿意与人亲近,是难得的玩赏之物。人类对猫的功能需求从物质转向了精神,猫成为饲养培育、鉴赏品玩的对象,倾注了人类的情感和精神寄托,猫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改变,猫与鼠的争斗让位于猫与人类的友情,从此猫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成为人类文化史的组成部分。

中国家猫的出现不晚于唐代,唐代宫廷和贵戚之家畜养的猫已与普通家猫不同,已经有了专供人们玩赏的宠物猫。宋代陶谷《清异录》记载,唐武宗作颖王时,府邸中畜养了十种玩赏的珍贵动物,其绘制的《十玩图》中就有猫,起名“鼠将”。唐代冯贽《记事珠》中说:唐湖州刺史张博畜养了七只名猫,价值昂贵,名叫东守、白凤、紫英、怯愤、锦带、云团和万贯。后唐时琼花公主养雌雄两只名猫,雪白的叫“御花朶”,黑色白尾的叫“麝香騟(yú)妲己”。人们给自己宠爱的猫儿起了这些美妙动听的名号,说明在人们眼中这些猫儿已经不再普通,而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供人玩赏的宠物猫。

中国本土猫的形体特征,短毛身短,灵敏活泼,善于捕鼠,如宋代陆佃《埤雅》所言“狸身而虎面,柔毛而利齿,以尾毛腰短、目如金银及上颚多棱者为良”。中国古代“与虎同属”“猫狸并称”的狸猫与后世以波斯猫为代表的长毛猫完全不同。大约在宋代时,一种长毛身大、温顺可爱、不善捕鼠的长毛猫才传入中国,因为长毛猫的形态像狮子,所以人们称为“狮猫”“狮子猫”。狮猫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无法确定,从历史文献中看,宋代已有许多畜养狮猫的记载,狮猫应在宋代或更早时候就已传入中国。

古代的狮猫并不等同于现代的波斯猫或者临清狮子猫,因为现代波斯猫1860 年才由英国人以阿富汗土种长毛猫和土耳其安哥拉长毛猫为基础进行选种繁育而成的新品种,而临清狮子猫则是波斯猫与鲁西狸猫的杂交品种。古代文献中的“狮猫”“狮子猫”是广义上长毛猫的统称,至于“波斯猫”的名称则出现很晚,最早出现在清代早期所编著的《日下旧闻考》《皇朝通志》等著作中。狮猫来自西亚地区的波斯国或者尚不能确定的地区。狮猫与本土狸猫同为中国古代长毛猫和短毛猫两大代表性品种。

“狮猫”一词出现在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讲:“一种狮猫,形如狮子。”南宋《咸淳临安志》说:“都人畜猫,长毛白色者,名狮猫。盖不捕鼠,猫徒以观美,特见贵爱。”由此可见,南宋时人们已经畜养了狮猫,而狮猫与以往的家猫不同,长毛白色,令人喜爱,畜养的目的已不是捕鼠,而是“徒以观美”的玩物。清代徐珂编《清稗类钞》对狮猫有较准确的描述,“狮猫以京师为多,状如狮,故得此名,有金钩挂玉瓶、雪中送炭、乌云盖雪、鞭打绣球等百余种,纯白者不多见。柔毛有长四五寸者。两眼必以异色为贵,名雌雄眼,都人尝以之与狮狗并称”。现在狮子猫一般专指临清狮子猫,起源于山东临清,长毛,大多为白色,少数为黄色或褐色,体态比一般猫大,以一黄一蓝的鸳鸯眼最为名贵,形似狮子,温顺宜人,易于饲养。

狮猫是家猫中的名贵品种,多是皇家权贵之家畜养。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了一段秦桧孙女崇国夫人寻找狮猫的故事。崇国夫人,人称童夫人,钟爱一只狮猫,却偶然遗失。秦桧责令临安府府尹曹泳限期寻回。期限到了,狮猫仍然不见踪影。临安府竟然抓捕了秦府周围的邻居民家,欲治罪找猫的官兵,官兵惶恐,派人将全城所有的狮猫都抓来了,但都不是童夫人的狮猫。官兵无奈贿赂了秦宅的老仆,询问狮猫的貌样,绘图张贴在街市茶肆之中,依然毫无踪影。府尹曹泳只好贿求秦桧的小妾,用一只黄金铸成的金猫相送,方才罢手。可见秦桧权倾朝野、肆意横行的卑劣行径。《南宋襍事诗》卷七有诗云:

“童夫人尚有童心,雪色狮猫爱鼠深。堂上氍毹(qúshū)春不管,伺他风蜨(dié)卧花阴。”当权者这种依仗权势、胡作非为的事绝非个案,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两浙宪司卢姓官员“忽失一猫,令东北隅官搜捕之”。

清代闵贞《狮猫图》,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狮猫的体态优美,性情温顺,自古受到人们的宠爱,文人雅士咏诗作画描绘狮猫,留下许多诗文和画作。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的宫廷画家王凝,工画花竹翎毛,笔力精劲,设色典雅,形神兼备,尤善画鹦鹉、狮猫。《宣和画谱》记载御府中藏有王凝所绘《绣墩狮猫图》。元代程钜夫《题武仲经知事狮猫画卷》诗描绘收藏家武仲经所藏《狮猫画卷》便是从宋代宫廷流传出来的,诗中“金丝色软坐常温,饱食深宫锦作墩”两句描写的就是深宫中饱食的狮猫懒散地伏卧金丝绣墩上的情景。《剑南诗稿》卷六十五,陆游有《鼠屡败吾书偶得狸奴捕杀无虚日群鼠几空为赋》诗,诗注曰:“道士李胜之画捕蝶狮猫,以讥当世。”史籍中查寻不到道士李胜之的事迹。

《猫苑》的作者黄汉认为李胜之极可能就是五代画猫名家李蔼之。李蔼之,陕西华阴人,号金波处士,善画山水泉石,尤喜画猫。北宋御府藏有李蔼之戏猫、雏猫和醉猫等图十八幅。(www.xing528.com)

元代程钜夫狮猫诗书影

到明清两代,狮猫主要还是宫廷贵戚之家的玩物。明代皇宫中有专门的“猫儿房”,畜养着许多名贵的猫。清代震钧《天咫偶闻》卷十中说:“诚以狮猫为京师尤物,上自宫掖,及士大夫,及红闺俊赏,无不首及于此。”《猫苑》中说:“狮猫,历朝官禁卿相家多畜之。”咸丰元年五月,太监白三喜竟派自己的侄子白大私入宫廷中取走狮猫,事发被查。清代第一女词人顾太清畜养了一只名贵的狮子猫,龚自珍为此写下一首有名的《忆北方狮子猫》诗:“缱绻(qiǎn quǎn)依人慧有余,长安俊物最推渠。故侯门第歌钟歇,犹办晨餐二寸鱼。”

宋代以后,狮猫从宫廷逐渐传入民间,寻常人家也有了畜养狮猫的机会,这使狮猫成为明清小说中的一个角色,《金瓶梅》《醒世姻缘传》《聊斋志异》等明清小说中有多段精彩纷呈的狮猫故事。

《金瓶梅》中有多处对白狮子猫、玳瑁猫和黑猫的描写,在推动小说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具有特殊的艺术功能,其中白狮子猫是潘金莲与李瓶儿争斗的重要工具。《金瓶梅》的原文是:“都说潘金莲房中养活的一只白狮子猫儿,浑身纯白,只额儿上带龟背一道黑,名唤‘雪里送炭’,又名‘雪狮子’,又善会口衔汗巾儿拾扇儿。西门庆不在房中,妇人晚夕常抱着他在被窝里睡。又不撒尿屎在衣服上。妇人吃饭,常蹲在肩上喂他饭,呼之即至,挥之即去。妇人常唤他是‘雪贼’。每日不吃牛肝干鱼,只吃生肉半斤,调养得十分肥壮,毛内可藏一鸡蛋。甚是爱惜他,终日抱在膝上摸弄,不是生好意。因李瓶儿、官哥儿平昔好猫,寻常无人处,在房里用红绢裹肉,令猫扑而挝食。”后来,白狮子猫惊死了李瓶儿的儿子官哥。

《醒世姻缘传》是明末清初一位名叫西周生的书生所著,叙说了晁家姻缘报应的故事。晁家的公子晁大舍是个贪婪自私、挥霍无度的花花公子,他在街市上遇到一个卖狮子猫的人,“只见一个金漆大大的方笼,笼内贴一边安了一张小小朱红漆几桌,桌上一小本磁青纸泥金写的《般若心经》,桌上一个拱线镶边玄色心的芦花垫,垫上坐着一个大红长毛的肥胖狮子猫,那猫吃得饱饱的,闭着眼,朝着那本经睡着打呼卢。那卖猫的人说道:这猫是西竺国如来菩萨家的,只因他不守佛戒,把一个偷琉璃灯油的老鼠咬杀了,如来恼他,要他与那老鼠偿命。亏不尽那八金刚四菩萨合那十八位罗汉与他再三讨饶,方才赦了他性命,叫西洋国进贡的人捎到中华,罚他与凡人喂养,待五十年方取他回去。你细听来,他却不是打呼卢,他是念佛,一句句念道观自在菩萨不住”。卖猫人开价三百两银子,一番讨价还价,晁大舍竟用了五十两银子买回这只狮子猫。实际上,晁大舍上了大当,当时极好名色的猫也只用三四十个钱,普通的猫打呼噜的发音也类似念佛的声音,红毛狮子猫的毛竟然是用颜色染的,“到了年时三四月里,退了毛,换了个白狮子猫”,老鼠根本不怕红毛狮子猫,“好几个老鼠巴着那红猫的笼子偷饭吃哩”!《醒世姻缘传》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世情小说,这段对狮猫的描写细腻有趣,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明末清初的社会风貌。

狮猫是由海外传入中国,确切的传入时间和国家已难考证。《大明一统志》和明代张升所著的《瀛涯胜览集》中记载,“暹罗产狮猫”。明代罗懋登写的古典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描写罗斛国上贡的礼单中有“白狮子猫二十只”,白狮子猫“其洁如雪”。暹罗就是现在的泰国。罗斛国是吉蔑人(高棉人)在今中南半岛湄南河下游建立的国家,定都罗斛(今泰国华富里),曾是疆域包括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东南亚的大国。东南亚可能是狮猫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

狮猫与波斯原产猫的联系最为紧密,从古代诗文中可以推测一些蛛丝马迹。元代诗人王恽写了一首《狮猫》诗,收录在《秋涧集》中。诗曰:“何年变体自条支,锦烂修毛见两耏。梦里鼠山京观了,午栏花影淡离离。”诗中第一句“何年变体自条支”的意思是说:狮猫与众不同,它是什么时候改变了原来的貌样,它来自远方的条支国。古条支国位于两河流域,包括波斯(安息)西部和部分叙利亚地区。《魏书·西域传》讲,“波斯国,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条支国也”。《隋书·西域传》也说:“波斯国,都达曷水之西苏蔺城,即条支之故地也。”波斯国和条支国的疆域大体相当,诗句中讲狮猫来自条支国,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国长毛猫的渊源。现代波斯猫的产生是人类干预与繁育的结果,而原产于波斯高原地区的长毛猫则是在宋元时候传入中国,中国人称之为“狮猫”。

清代郑璋《白猫》诗云:“玉狸海外来千里,月兔天边堕五更。误入名园人不见,梨花香里只闻声。”黄汉所著《猫苑》中说:“狮猫,产西洋诸国,毛长身大,不善捕鼠。”又引清代桐城人姚龄庆所言,姚柬之任揭阳县令,“于番舶购得一猫,洁白如雪,毛长寸许,粤人称为孝猫”。揭阳临近东南沿海,相邻的潮汕地区自古便是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中国与东南亚和中亚各国有着悠久紧密的贸易往来,“番舶”装载着香料、象牙等货物来到中国换取丝绸、瓷器等。古代人为防止老鼠对船舶和货物的破坏,有带猫航行的习俗,狮猫正是通过番舶的途径传入中国的。

清代佚名《狮猫图》,选自ArtBase 中国艺术品图片库

狮猫的故事不仅反映了中国从家猫到宠物猫的发展进程,而且也说明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对中国社会生活影响的广度。狮猫的传入和与中国本土猫的杂交繁育,使中国猫的品种进一步丰富,临清狮子猫与狸花猫成为中华田园猫的代表。自宋代开始,狮猫就是中国最受人们喜爱的宠物猫,诗词歌赋、小说绘画中都留下狮猫的身影和故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宠物畜养文化史的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