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贾似道与《促织经》:中国游艺史话(典藏版)

贾似道与《促织经》:中国游艺史话(典藏版)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世戏称沉迷于斗蟋蟀的人为“贾似道第二”。贾似道对养斗蟋蟀很有研究,又善于总结唐代以来民间斗蟋蟀的经验,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蟋蟀的专著《促织经》。《促织经》不仅首次系统科学地总结了有关蟋蟀的遴选、决斗、饲养等方面的经验,为研究古代昆虫学、游艺史提供了翔实的史料,而且开了后代蟋蟀研究的先河。明清以后所编写的众多蟋蟀谱,在体例、内容上无不受到这部《促织经》的影响。

贾似道与《促织经》:中国游艺史话(典藏版)

畜养蟋蟀用来争斗的游戏始于唐代,《负暄杂录》记载:斗蟋之戏始于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富贵人家用象牙笼养蟋蟀,赌注高达万金。宋代是中国斗蟋蟀史上最著名的时代,斗蟋蟀游戏已经走出宫墙豪门,成为百姓所喜爱的日常娱乐活动。《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载了当时京城杭州斗蟋之风的盛况。书中说:每到秋天,在御街北侧的寿安坊(俗名官巷)就有专门买卖蟋蟀的集市,乡下的农民争先恐后地捉蟋蟀,拿到这里来卖。卖蟋蟀的方式也很特殊,先是摆下擂台,让蟋蟀相互争斗,哪一只连赢两三只,便可卖一两贯钱,如果蟋蟀个头大,甚至可卖到一两银子。集市天天都有,直到十月底,天寒才罢休。当时,杭州市民养蟋蟀成风。他们养斗蟋蟀的用具很讲究,有捉蟋蟀时用的过笼、罩子,养斗蟋蟀用的各式笼子、葭草等,光是笼子就有银丝笼、金漆笼、黑退光笼、瓦盆竹笼、板笼等许多品种。

当时,斗蟋蟀尤其受到儿童们的喜爱。南宋诗人张镃(1153—1235)有一首《满庭芳·促织儿》词,回忆自己少年时,提着灯笼蹑脚轻声捉蟋蟀,在花堂之上斗蟋蟀的情景。词中写道:“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宋末元初杨公远在《促织用前韵》诗中同样描写儿童捉蟋蟀、白天斗蟋蟀、晚上听鸣叫的情景。诗云:“儿童探穴戏搜寻,隐迹苔阶深复深。见敌有时能勇斗,无情终夜只清吟。”宋元时期画家常以儿童斗蟋蟀为题作画,苏汉臣是南宋著名的画家,擅长婴戏图,历代书画目录中著录苏汉臣描绘儿童斗蟋蟀的作品有《婴孩斗蟋蟀图》、《二童斗促织》、《婴儿斗蟋蟀图》和《婴儿斗促织图团扇》等多幅。清代卞永誉编《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三著录《婴儿斗促织图团扇》说:“团扇,绢本,着色,桂树菊花石栏外,婴孺四蹲踞斗蟋蟀,天机烂熳。”

清代焦秉贞《春园游戏图册》斗蟋蟀,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斗蟋蟀是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可是在豪门官宦那里却超出了娱乐的范围,成了相互夸耀财富的工具。南宋词人姜夔(1163—1203)作有《齐天乐·蟋蟀》词,词序说:“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当时的富贵官宦之家,为了买一只能斗的蟋蟀,竟花费二三十万,养在象牙镂刻成的蟋蟀笼里,可谓是极其奢侈的游戏。

南宋时,不仅官宦百姓,甚至僧人亦好斗蟋。相传,“鞋儿破,帽儿破”的活佛济公曾养过一头“一根须短,一根须长”的蟋蟀,因它勇猛善斗,便将它比作五代名将王彦章,称之为“王铁枪”。蟋蟀死后,济公非常伤心,专门写了一首《鹧鸪天·瘗促织》词。词中寓以禅理,幽默诙谐。词曰:

促织儿,王彦章,一根须短一根长;只因全胜三十六,人总呼为“王铁枪”。休烦恼,莫悲伤,世间万物有无常;昨夜忽值严霜降,恰似南柯梦一场。

蟋蟀死了,人们为它伤感,作文祭悼,爱好蟋蟀的人去世后,也抛不开蟋蟀,甚至把蟋蟀用具作为随葬品,大概是想在阴间继续玩蟋蟀吧。1966 年镇江市一座南宋古墓中出土了三个蟋蟀过笼,两个呈腰长形,长7 厘米,两头有洞,是斗蟋蟀时用的。一个为长方形,上面有花纹,一头有洞,是捕捉蟋蟀时用的。这三个蟋蟀过笼正是当时养斗蟋蟀盛况的佐证。

宣统元年《图画新闻·贾似道第二》斗蛐蛐,选自中国艺术博物馆数据库(www.xing528.com)

宋代斗蟋蟀历史上有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名叫贾似道。他是南宋时期的权臣,虽然擅权误国,声色犬马,但却是一位难得的艺术鉴赏家和养蟋蟀的专家,他写的《悦生所藏书画别录》和《促织经》成为书画鉴藏界和养蟋蟀领域的经典名著。后世戏称沉迷于斗蟋蟀的人为“贾似道第二”。

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号悦生、秋壑,浙江台州天台县人。他的父亲是当时抗金名将贾涉,姐姐做了宋理宗的贵妃,嘉熙二年(1238)中进士,到宋度宗时,被封为太师,当上掌管国家大权的平章军国重事。这位平章大人疏于国事,酷爱斗蟋蟀,自号“半闲老人”。《续资治通鉴》记载: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时蒙古攻围襄、樊甚急,似道日坐葛岭,起楼阁亭榭,作半闲堂。……尝与群妾踞地斗蟋蟀,所狎客戏之曰:此军国重事耶?”当蒙古军大举南下围困襄樊时,军事紧急,贾似道却在他私邸里,与姬妾趴在地上斗蟋蟀。贾似道骄奢淫逸、玩物误国,人称“蟋蟀平章”。贾似章因斗蟋蟀误国事的行为被后人所不齿,许多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和抨击。清代诗人沈德潜的《西湖嬉春词》诗云:“葛坞旧为师相宅,半闲堂外断人行。蟋蟀斗余军务了,不应更说救樊城。”张士楷《过木棉庵》诗:“景定咸淳事已非,湖山灯火夜深辉。但闻蟋蟀三秋斗,谁问襄樊六载围。”1275 年,贾似道被贬广东,行至漳州木棉庵时被监押使臣所杀。

贾似道对养斗蟋蟀很有研究,又善于总结唐代以来民间斗蟋蟀的经验,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蟋蟀的专著《促织经》。这部著作对研究斗蟋史和中国昆虫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促织经》的原本今已不传,传世版本颇多,以天一阁藏明嘉靖丙午刊本最早,常见的是经明朝人周履靖增补的本子。全书分上、下两卷,分论赋、论形、论色、论养、论斗、论病六类,每类又分子目,体例完整,蔚为大观。他在书中介绍了数十种蟋蟀的形态、颜色,做了比喻性的命名,认为蟋蟀的优劣与栖息地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出于荒山野地的蟋蟀最佳。好的蟋蟀要具备“四像”:“钳像蜈蚣钳,嘴像狮子嘴,头像蜻蜓头,脚像蚱蜢脚。”从颜色上也可鉴别蟋蟀的好坏,大体是“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黄不如青”。他根据民间的经验,提出了优质蟋蟀的五种类型,称作“五绝”。比如:红头青颈,翅金色的蟋蟀为一绝;紫色,青项浓厚,紫翅又带皱纹的蟋蟀也是一绝。

贾似道还在书中论述了蟋蟀争斗时的规则、饲养方法和疾病的防治,总结了不少宝贵经验。特别是有关蟋蟀繁殖方法的论述,更是前无古人。《促织经》不仅首次系统科学地总结了有关蟋蟀的遴选、决斗、饲养等方面的经验,为研究古代昆虫学、游艺史提供了翔实的史料,而且开了后代蟋蟀研究的先河。明清以后所编写的众多蟋蟀谱,在体例、内容上无不受到这部《促织经》的影响。1993 年,当代著名学者王世襄纂辑17 种南宋至民国蟋蟀谱汇编出版《蟋蟀谱集成》,是目前最全的中国蟋蟀史研究的文献集成。王世襄赋诗戏云:

“喜得虫经十七章,辑成自笑太荒唐。亲朋问讯难开口,只说编修古籍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